發布時間:2023-10-07 15:56:5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化學變化特征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及其所具備的綜合能力、素質較以往有顯著的不同,而大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卻忽略了大學生的變化,沒有從他們的知識訴求及求學愿景入手,而單純地以申報基金和作為導向。長此以往大學教育不得不在社會的一片質疑聲中艱難前行。本文根據70后、80后和90后大學生的差異,從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出發,對大學教師巫待變革的教學意識及教學方式提出了一些意見及建議。
近年,隨著各大高校內院系、學科的快速建設以及高考錄取人數比率及錄取分數線的調整,高校的育人目標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精英式教育轉變到今天的普及式教育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雖然廣大師生乃至社會群體已經接受并認可這個事實,然而筆者從1996年進入大學校園學習到2006年再次返回到大學校園任職從教,卻發現這近十年的大學教育從基礎課程到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制定、教師教授的內容及方式仍然大同小異,更確切地說,不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還是管理制度上,大學教育似乎有固若磐石,一勞永逸之嫌,讓人不得不詫異于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居然還保留有這樣一塊“世外桃源”,這不知是高校教育界之幸還是之不幸。
作為大學教育的服務對象—大學生,在經歷了經濟迅猛發展的這十年,其個性特征及其所具備的能力、素質已經遠遠不同于十年前的大學生。用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教學方式來教授如今的大學生,未免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也難怪,即便是越來越多的教學改革研究、教學理論探討以及蜂擁而至的新編教材充斥著大學校園,但矛盾依舊,問題依然存在。大學生一屆比一屆更迷惘,一屆比一屆更惶恐,在被尊稱為“象牙塔”的校園中被動地接受早已過時的教學方式及與時代不甚搭調的教學內容,同時還要疲于應對著緊跟時展變化的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因此抱怨是必然的。大學教育在此起彼伏的一片質疑聲中,艱難地尋找出路。尋求突破口是大學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然而,在呼聲一片的教改過程中,教師緊緊地圍繞著教學大綱、學院自身的發展需要、學科建設來尋求突破,卻忽略了大學教育的主體對象大學生其求學愿景及訴求的變化。為了應對教學改革,教師更愿意主觀地、從容且樂此不疲地在教學方式的花樣多變性上出出論文或循規蹈矩地編編教材;更有甚者在不了解學生能力傾向及其就業愿景的情況下,單單憑借與用人單位進行業務上的溝通與往來,就簡單地叫囂應該將大學教育變身為更高級別的職業性教育以適應市場需求,這未免裹讀了大學教育之本身且更難以發揮其獨到之處。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而言,是90后與80后的交替期,相比上個世紀末的70后大學生更是有了突出的不同,這不僅表現在其自我意識、價值觀方面,更反映在其綜合能力及素質與經濟、技術發展的同步進展上。
首先,信息量的接受多元化。由于網絡及商貿的飛速發展,以前冠之為教育圣地、教育源泉、知識海洋的大學校園在知識的給與上逐步喪失了其獨到的優勢。大多數的專業知識及相應問題,學生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其相應的解釋或者答案,而不再僅僅依賴于教科書及授課老師。并且,教材、教科書的獲取也不再局限于教務處、教材科的供給。網上購書不僅更加便捷、具有可比性,且搜索面更廣,同時也涵蓋了很多國外的原版專業書籍以供其所需。更為重要的是,解答知識及相關問題不再局限于本門課程、本門專業的授課教師,也不再局限于大學校園,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的提問吧、相關論壇提出相應的問題以獲得很多專業性的建議及回答,在這些反饋中,學生通過對信息進行篩選及分析從而獲得最佳解決方案。相比單純地詢問老師獲得解答的途徑,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說求教老師獲得解答是“得魚”,那么搜索多渠道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以獲得解答則是“得漁”!相比70后的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好途徑僅僅限于學校而言,現今的大學生熟悉電腦及接觸網絡就如同吃飯、喝水一般,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知識的獲得對于他們來說,不再局限于校園,而有了更廣闊地天地,多方信息、多方意見被悉數盡收眼底。
其次,自我意識化。當代大學生更加注重于個性的獨特化、鮮明化,不愿意從眾,更不愿意違背自己的喜好而強迫學習。雖然在人大學之前還處于惜懂時期,與十幾年前的學生沒有太大差異,但當他們一旦進人大學,開始接觸全新的東西,這種意識會迅速崛起,他們會自主進行選擇,甚至放棄之前父母為其做出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so后不被廣大社會群體所接受的原因。他們更看重于自身的成長及個性的培養,比他們的前輩更早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再之,就是社會賦予的成功標準的多樣化。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樣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層面,這一系列的變化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是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和成功標準的多樣化。對于60后、70后的大學生而言,考上大學意味著端上一個鐵飯碗,意味著國家包分配等等塵埃落定事宜,只要簡簡單單在大學學習,順利畢業即萬事大吉。與十幾年前考上大學即意味著成功一大半的前輩不同,在高校大范圍擴招的今天,80后、90后考上大學不再意味著前途似錦的明朗化道路。大學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似乎只是高中過后一個的特定階段,這個階段對于他們的整個人生來說,似乎沒有什么重大的成功幸福感而言。在這個階段中,他們還要不斷地自我發展、努力找尋成功的路徑,而不再如其前輩一樣坐等畢業所帶來的收獲。雖然,這個路徑的尋找似乎并不太容易。
綜合大學生自身及外界條件的種種發展變化,大學教育應從單純的知識授予轉型為側重于專業能力的培育,也就是說,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提高以及專業素養、綜合能力的培育。這種能力是涵蓋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它包括了信息的獲取,專業人脈的了解,思考分析、邏輯處理、問題解決能力,整合資源、調動周圍可用資源,團隊建設等等綜合素質。這種能力遠遠高于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單純掌握,傾向于行業敏感性,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生產管理、產品設計的通用型人才培育,而力圖避免人才單一化,即所謂單純性科研人才或普通操作型人員的培養模式。
基于以上,作為大學教師,在教學意識及教學方式上更應該做到與時俱進,以服務作為新導向,注重大學生的所學所得,把學生視為服務對象、教學產品。換句話說不僅“注重產品質量”,更要注重“售后質量”;而不能只管教學,不管效果,只管課時,不管質量。常言道“教是為了不教”,不能僅把教材作為授課依據,僅把教學計劃作為教學指導,認為按照教學計劃授之以課程,就做好了教學,這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將知識進行機械地灌輸或簡單地套搬相關專業的課程,要給學生整體性的知識,注重其它學科知識與本學科的交叉及應用,要在精選知識、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教學的整體優化。根據專業的最新發展、市場導向、人才需求及時做出調整,將最新信息帶給學生,要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技術與市場發展動向,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共個階段的自我要求。
在教學開展前,整合教學材料,從單一性課本或PPT轉為一本教材為主多本教材為輔,教學錄像、新聞及相關研究報告相結合的多樣性。在上課前務必做好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對其現有知識水平、能力差異、知識訴求做到心中有數,以此來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而不能“教之前不知其名,教之后不知其志”。
摘要:針對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水資源短缺而嚴重遏制了呼和浩特市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現狀,以呼和浩特市平原區為研究對象,對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進行系統取樣分析,綜合運用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折線和餅圖圖示法,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水化學特征與礦化度演變規律。研究結果表明:①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中HCO.32-和Ca2+平均濃度為333525 mg/L和 829704 mg/L,兩值均較大,變異系數較小,反映了它們在地下水中的絕對含量較高,為地下水中的主要離子。②地下水中的Na+和Mg2+離子主要是來自各種硫酸鹽,重碳酸鹽和鹽酸鹽,地下水中的Ca2+離子主要來自各種硫酸鹽和鹽酸鹽。地下水的礦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濃度來控制的。③沿地下水水流方向, 主要離子并不遵循隨流程的增加而濃度增加的趨勢,而是與地下水溫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性。HCO.32-和Ca2+離子與地下水溫度的負相關最為顯著,即溫度越低時,離子的濃度反而越高。
關鍵詞:水文化學;淺層水;礦化度;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東部,河套斷陷盆地最東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東及東南被蠻漢山環抱,盆地三面環山呈簸箕形狀,向西南敞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處我國北方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為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資源問題是該區域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有關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學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報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動態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劉怡敏等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動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2009年楊亮平等對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動態變化及趨勢進行了預測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對呼和浩特市(地區)高砷地下水進行調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機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經濟發展迅速,日益增長的水資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問題以及頻發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對區域內的地下水資源進行質量評價,而地下水水化學研究是地下水資源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離子含量和水化學特征,探討了1988年以來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趨勢,目的是研究隨著工農業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開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來氣候變化對礦化度變化趨勢的影響,旨在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和維護生態環境穩定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區內的平原區(包括山前傾斜平原、黃河和大黑河沖積平原),呼包平原的東北部,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轄規劃區(新城區、賽罕區、玉泉區、回民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及武川縣。研究區范圍: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總面積17 224 km2,氣候屬于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1]。
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系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開放系統。按地下水賦存條件,可分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和沖湖積平原,黃河沖湖積平原和湖積臺地4個水文地質區;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山區的側向徑流補給及平原內降水的入滲,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發和開采消耗。
2 采樣及測試方法
2.1 采樣及測試
在研究區共布置了46個淺層水取樣點,其中包括水文化學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個觀測井(圖1),分別在2009年的9月份取樣,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質分析儀現場測試完成。
2.2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綜合采用了統計軟件SPSS 17.0對地下水中的主要離子含量進行了統計學和相關性分析[2],同時繪制了折線圖和圓形圖對地下水流方向上離子化學特征和淺層水礦化度演化進行了直觀的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圍內的46個觀測井水樣的有關水化學參數進行統計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離子特征見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學參數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
水溫(℃)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總固體/(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陽離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對較高,平均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為236 mg/L;對于陰離子HCO.3-的平均值達到了333525 mg/L,標準差為95336 4,兩值均較大,變異系數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絕對含量較高,為地下水中的主要陰離子。而CO.32-的平均值僅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對其他陰離子含量最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態受pH影響, 在偏酸、偏堿及中性水中HCO.3-占優勢,且在pH=834時,HCO.32-達到最高值。本次現場測試結果在整個研究區范圍內pH在8.19~775之間, K+、Na+、Cl-、SO.42-和CO.3-的變異系數均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變幅較大,表明它們是地下水中隨環境變化的敏感因子,決定地下水鹽化的作用的主要變量。HCO.3-和 Ca2+的變異系數相對都較小,表明它們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對比較穩定。
3.2 離子相關性
表2為呼和浩特市平原區2009年地下水中8大離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礦化度、水溫和溶解性總固體的Pearson相關系數。
從表2中可以看出,陰離子HCO.3-、Cl-和SO.42-、與陽離子Na+和Mg2+的相關性顯著,相關系數在0.7以上,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離子主要是來自各種硫酸鹽,重碳酸鹽和氯酸鹽。陰離子Cl-、和SO.42-與陽離子Ca2+的相關性也是比較顯著,相關系數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離子主要來自各種硫酸鹽和氯酸鹽。pH值與CO.32-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決定。TDS與Mg2+和Cl-的相關關系最為顯著,相關系數達到09以上,與CO.32-之間呈負相關性,并且與K+、F-之間的相關性較差,這說明地下水的礦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濃度來控制的。
3.3 補給水流方向上水化學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個觀測井水樣,采樣過程中用GPS記錄樣點的地理坐標。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補給來源為來自山區的側向徑流補給及平原內降水的入滲,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發和開采消耗。地下水運動方向是由東北向西南。根據采樣點的位置,沿地下水補給水流方向選取8個觀測井水樣(分別是:①西黃合少鄉黑沙兔村②黃合少鄉添密灣村③金河鎮后三突村④金河鎮八拜村⑤金河鎮后白廟村⑥小黑河鎮楊家營村⑦小黑河鎮郭家營村⑧小黑河鎮烏蘭巴圖村),進行主要離子濃度變化分析。方向是由東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溫、pH值及主要離子濃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變化趨勢,見圖2。
圖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離子濃度,水溫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變化趨勢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從圖2可見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離子沿補給地下水流動方向并不遵循隨流程的增加而濃度增加的趨勢。而是與地下水溫呈現顯著負相關性,HCO.32-和Ca2+離子與地下水溫度的負相關最為顯著,即溫度越低時,離子的濃度反而越高。這可能是因為研究區地層主要以碳酸鹽地層為主,碳酸鹽巖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這兩種礦物組成。因此,碳酸鹽巖地區的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壓(PCO.2)下,地下水的溫度控制著這兩種礦物的溶解和沉淀,但這兩種礦物與大多數礦物不同,它們的溶解度不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溫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現了溫度越低的取樣點,HCO.32-和Ca2+離子含量越高的現象。
從圖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樣點,陰離子都以HCO.3-為主,其次是SO.42-,而Cl-離子濃度很低,這也完全符合碳酸鹽地區地下水的一般特點。研究區所有水樣的pH值,均在7~8之間,說明該地區含水層為開系統。
4 結論
①呼和浩特市淺層地下水中陽離子Ca2+的含量相對較高,陰離子HCO.3-含量最高,說明研究區范圍內的地下水中主要離子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對穩定的離子。
②通過相關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離子主要是來自各種硫酸鹽,重碳酸鹽和氯酸鹽,地下水中的Ca2+離子主要來自各種硫酸鹽和氯酸鹽。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決定。地下水的礦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濃度來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離子沿補給地下水流動方向并不遵循隨流程的增加而濃度增加的趨勢。而是與地下水溫呈現顯著地負相關性,HCO.32-和Ca2+離子與地下水溫度的負相關最為顯著,這一特點符合碳酸鹽地區地下水的一般特點。
參考文獻
[1] 岳勇,郝芳華,馬桂芬.內蒙古河套灌區地下水礦化度的時空變異特征[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張裕鳳,莊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興江,張信貴,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區域地下水變異Factor Analysis過程[J].地質與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4] 王水獻,王云智,董新光.焉耆盆地淺層地下水埋深與TDS時空變異及水化學的演化特征[J].灌溉排水學報,2007,26(5):90-93.(WANG Shui-xian,WANG Yun-zhi,DONG Xin-guang.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DS,Depth and It′s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Chemistry in Yanqi Basin[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07,26(5):90-93.(in Chinese))
關鍵詞 肺炎支原體;肺炎;癥狀及體征;兒童
肺炎支原體(MP)感染性肺炎發病率目前約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10%~30%,治療上均采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療程長而病情反復,MP肺炎最多見的是合并肺不張,病情遷延,甚至引起閉塞性細支氣管炎、肺纖維化、肺壞死等后遺癥。我們對2007年1月-2012年12月住本院呼吸科的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表現、體征、胸片等資料特征的變化趨勢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符合《實用兒科學》MP肺炎的診斷標準患兒325例,男176例,女149例;年齡3個月~15歲,0.05)。
病原學檢查:所有患兒均作鼻咽分泌物及血清學檢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血清MP的特異性IgM抗體,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CR)法測鼻咽分泌物MP-DNA,拷貝數>104為陽性或血支原體抗體IgM滴度>1:160可確診。熒光定量PCR試劑由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診斷中心提供,應用PE5700型基因檢測系統進行PCR擴增及數據處理。
觀察分析方法:登記所有患兒的臨床癥狀體征情況(包括發熱病程長短、喘息、呼吸困難等)及實驗室檢查資料,以及肺外表現,胸片和(或)肺部HRCT提示肺不張、胸腔積液的發生率,住院病程等情況,回顧性分析對比不同階段(2007-2008年;2009-2010年;201 1-2012年1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變化。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間的比較用x2檢驗,發熱病程和住院天數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發熱病程和住院時間比較應用秩和檢驗,P
結果
臨床表現:325例肺炎支原體肺炎(MPP)患兒有309例(95.1%)不同程度發熱,發熱病程2~28 d,熱峰37.5~42℃;2007-2008年的發熱病程中位數分別為4.6(2.5±7.8)d;2009-2010年的發熱病程中位數分別為8.4(3.5±12.6)d;2011-2012年的發熱病程中位數分別為11.7(5.2±15.8)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U=3.22,P
肺部并發癥:胸x線片主要表現肺紋理增粗增多呈網點狀改變,同時可見大小不等薄片影,密度不均勻,邊緣模糊。伴肺部大片狀陰影15例;或斑片狀陰影25例,或肺門陰影38例,或伴有胸腔積液12例。肺部HRCT提示肺不張或(和)胸腔積液80例(24.6%),其中15例(4.6%)表現有磨玻璃影,伴發于高密度實變病灶周圍,或在磨玻璃影內部結節狀或斑片狀密度增高的實變影,支氣管壁增厚。2007-2012年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肺部合并癥比較,見表1。
治療及病程比較:所有患兒抗生素均選用大環內酯類藥物,給予口服或靜滴阿奇霉素10 mg/(kg?d),3~5 d 1個療程,停3~5 d進行下1個療程;或靜滴紅霉素15~30mg/(kg?d),1次,d,連續靜滴14 d。有并發癥者予出院后門診繼續靜滴紅霉素或阿奇霉素口服2―3個療程。2007-2008年住院時間中位數7.5(3.6±10.3)d,2009-2010年的住院時間9.2(4.5±14.1)d,2011-2012年住院時間12.8(4.8±18.2)d,總住院天數有增加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87,P
討論
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兼性厭氧,是能獨立生活的已知最小微生物,約200μm大小。引起肺炎的主要是肺炎支原體,支原體感染呼吸道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病原體直接吸附侵犯呼吸道黏膜上皮造成損傷和機體的免疫應答產生免疫性炎性損害。本組患兒支原體肺炎主要的臨床特征如下:兒童支原體肺炎多見于年長兒n-,本組患兒>3歲269例,但
【關鍵詞】 前列腺增生癥; 性激素; 神經內分泌; 前列舒通; 治療; 機理
前列腺增生癥(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常見疾病。其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但正常和老齡化是基本的因素,目前內分泌失調學說、前列腺生長因子學說及受體學說比較有說服力[1,2,3]。
有鑒于此,選用血清性相關激素做為觀察指標,并以補腎祛瘀的中藥加以影響,來進一步觀察BPH與血清性相關激素的關系,探討BPH的發病因素和治療途徑,成為本系統研究的一個部分,現于以報告。
1 一般材料
從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深圳醫學培訓中心門診部的BPH患者共38例。平均年齡62.33歲,最大80歲,最小50歲,病程平均4.41年,最長12年,最短半年。診斷標準按文獻[4,5,6]。納入標準為年齡在50~80歲的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重在Ⅰ、Ⅱ 期前列腺增生癥患者[1]。排異標準為:(1)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能作為觀察對象:①年齡在50歲以下或80歲以上者;②對觀察藥物過敏者;③正在使用其它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藥物者;④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⑤不符合入選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者。(2)有下列情況者在控制嚴重并發癥后可列入觀察對象:①急性尿潴留,服用藥物無效,需留置導尿者;②嚴重泌尿系及全身感染者。臨床隨機分組,觀察組28例,對照組10例。兩組基本情況比較X2 檢驗表明(年齡P>0.975,病程≥0.05)說明分組基本合理。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所有38例BPH患者在給藥前均采血做放免法檢測血清FSH(卵泡刺激素)、LH(黃體生成素)、H2(雌二醇)、T(睪酮)、PRL(催乳素)、P(孕酮),在經過觀察組(前列舒通)和對照組(前列康)30天1療程,連續服用1~3療程給藥后再予同樣方法檢測上述血清相關激素,以觀察前列腺增生癥患者血清性相關激素與垂體-性腺軸的變化。
2.2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X2檢驗及計量資料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兩兩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為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P>0.05為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3結果
血清FSH、LH、E2、T、PRL、P、T/E2比較結果見表1。
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表明:①觀察組與對照組在給藥前FSH、LH、E2、T、PRL、P及T/E2各值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分組均衡,基本合理;②觀察組給藥前后各值比較,FSH、LH、E2、T及T/E2等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T值P<0.05)。給藥前與給藥后,FSH、LH、E2顯著升高,給藥后下降;T及T/E2比值降低,給藥后顯著升高。提示在老年前列腺增生癥患者似有FSH、LH、E2升高,T及T/E2比值下降的內分泌性激素失調,補腎祛瘀的前列舒通可以調節以上環節的性激素失調;③觀察組與對照組給藥后比較,LH、E2、T及T/E2等值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T•P<0.05)。提示補腎祛瘀的前列舒通具有較為明顯的調節性激素失調,特別是具有升高T/E2比值,降低LH、E2的作用,而對照組藥物則無這一作用;④對照組給藥前后各值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與觀察組比較它似對E2有升高作用,同時FSH、LH在絕對值上亦有所下降。這與其他學者所作的有關蜂花粉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的報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7,8] :⑤觀察組和對照組給藥前后PRL、P值變化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PRL、P在前列腺增生癥發生中可能不具有直接的作用。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凡是PRL絕對值升高的老年前列腺增生癥患者(>15ng/ml,共6例)均伴有明顯的以障礙為主要改變的障礙,這與許多學者的報道[9]及臨床相一致。由于樣本太少只能停留在現象的觀察,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4 討論
生理學研究已經證實,到老年性激素的合成與代謝首先減少,隨之其他激素也逐漸減少,激素的作用也就日益消退[10]。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內分泌衰老的最早過程,而神經內分泌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系統,這與中醫天癸及腎虛理論相吻合。性激素的分泌除受大腦皮質的間接影響外,直接受下丘腦-腺垂體-性腺軸的調節。
睪酮經5α-還原酶作用轉變成生物效應更強的二氫睪酮(DHT),刺激前列腺、陰囊、尿道發育。DHT是前列腺發育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現多數學者認為二氫睪酮在前列腺內的異常堆積或其受體增多,是內分泌多環節影響最終作用前列腺,是老年男性出現前列腺增生的主要因素[11,12,13]。
LH控制睪酮的分泌,反過來血中睪酮與雌激素又通過反饋控制垂體LH與下腦GnRH的分泌。FSH使支持細胞中的T經芳香化酶作用轉變成雌二醇,以使男子體內有少量雌激素,間質細胞上存在有雌二醇受體,這一點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因為人類前列腺增生癥是以間質增生為主,且雌激素與睪酮合用比單用T更能快速的復制出動物前列腺增生模型[14,15],運用抗雌激素治療會使增生的前列腺受到抑制[16]。至于在增生的前列腺間質是否較正常的前列腺間質有更多的雌激素受體,各家的研究結果不一[17,18]。雌激素可能對睪酮的分泌具有反饋調節作用,將T的分泌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它還可刺激垂體釋放PRL,PRL可直接作用于前列腺使其增生,雌激素似可誘發、增加前列腺的雄激素受體。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老年BPH患者的血清T下降,而中醫辨證研究則以證實在老年男性腎虛患者的E2/T比值升高,T下降,E2升高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且隨著腎虛癥狀的改善,這一倒置比例亦得到調節[19,20]。運用腎氣丸之類補腎藥物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腎虛癥狀與尿路癥狀改善常常是同步的。
催乳素(PRL)作用較多,在作用上與生長素有交叉。現已證實PRL可以增強LH對間質細胞的作用,這些細胞有其受體[11,16]。亦發現PRL升高可以導致男、女性低下、障礙,有學者發現PRL與血清T呈負相關[21]。運用抗催乳素藥物治療BPH有效[22]。
孕酮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子宮內膜及乳腺腺泡及導管的發育,對血管和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可作用于黃體細胞,調節該組織PG的合成。目前許多孕酮制劑被試用于治療BPH,取得一定的療效,但伴發的陽痿等副作用限制其發展[23]。β-內啡肽(β-END、β-EP)是主要由腺垂體分泌的激素樣肽,亦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β-EP作用復雜,現已證實它通過多重環節影響腺垂體功能,它可以抑制體外培養下丘腦釋出生長抑素[24]。
本課題對38例BPH患者的血清FSH、LH、E2、T、PRL、P及T/E2比值的監測分析表明,給藥前患者血清T下降,E2上升,T/E2比值降低,同時FSH、LH升高,PRL雖無顯著變化,但其6例>15ng/ml者伴有明顯的障礙,P無顯著變化。給藥后T上升,E2、LH、FSH下降,T/E2比值升高。提示老年BPH患者存在血清LH、FSH、E2升高及T和T/E2比值下降,其分泌失調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與許多學者的研究一致[1,24,25]。
提示老年BPH的發生似與血清T、T/E2比值下降,FSH、LH、E2上升,及前列腺血清DTH升高,DTH血清下降有關。亦可認為是由于伴隨老年現象,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失調的直接結果。現已證實,腎虛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系。在男性主要表現在T及T/E2比值下降,且老年男性隨著增齡,T及T/E2比值較年輕人下降[19,20,26]。本題研究表明老年BPH患者伴有明顯的腺垂體-性腺軸功能失調,同時伴有明顯的腎虛癥狀。與《素問•上古天真論》:“六八陽氣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的論述相一致,進一步證實老年BPH患者具有天癸漸少、腎氣漸虛、伴隨衰老而發病的規律。這種規律表現在神經內分泌就是(下丘腦)-腺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失調。
參考文獻
1 蔡松良整理.前列腺疾病專題研討會紀要[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3,14(5):323.
2 謝桐,吳階平主編.前列腺外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21.
3 馬永江,等.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發病機理研究進展.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84,5(6):356.
4 吳階平主編.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938-948.
5 顧方六.前列腺增生的藥物治療[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3(6):46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171.
7 內弘幸,他.前列腺肥大癥に對ずるCerniltonの治療效果に關ずる計量的檢討[J].泌尿紀要,1981,(27):317.
8 劉雪莉,等.蜂花粉治療老齡犬前列腺增生的形態學觀察[J].中草藥,1990,21(4):20.
9 伊伯元主編.放射免疫分析在醫學中的應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98.
10 周衍椒,張鏡如主編.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435-481.
11 謝啟方主編.神經內分泌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52.
12 姚澤賢,等.良性增生與正常前列腺組織睪酮與二氫睪酮的含量[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1,10(3):131.
13 段建敏,等.性激素對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J].中華試驗外科雜志,1989,6(2):59.
14 McNeal JE. Theprostate hland: morphology andpathobiology[J]. Monnogr Urol, 1983,(9)36.
15 Boccon-Gibod L. Etio-pathogenie de lhypertrophie benigne de laprostate[J]. Ann Vrol, 1988,(22):3.
16 馬騰驤,等.前列腺增生癥病因學探討[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89,10(1):44.
17 陳青,等.良性增生前列腺組織上皮和間質細胞雄激素受體測定[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1992,30(3):181.
18 胡笑克.前列腺組織雄激素受體的測定[J].核技術,1992,15(5):257.
19 王之健,等.補腎法對老年男性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作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86,(27):272.
20 沈自尹.論補腎藥對對虛癥的多環節、多途徑的整體調節作用[J].中醫雜志,1988,29(10):64.
21 尹伯元主編.放射免疫分析在醫學中的應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146.
22 熊九林譯.內分泌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新概念[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1993,8(4):250..
23 敏江摘譯.良性前列腺增生:藥物和非藥物治療[J].國外醫學情報,1993,(13):13.
24 趙忠文,等.性激素及其受體和和催乳素與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關系[J].中華醫學雜志,1993,73(8):489.
25 張春和,等.中醫藥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實驗研究進展[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4,10(12):949-951.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 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即化學變化和物理變 化。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淀物 等。
米飯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飯、淀粉遇到碘酒顏色會變成藍色,產生了一種藍色的新物質。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了,這是因為米飯中有一種叫淀粉的東西,在被我們咀嚼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淀粉變成了麥芽糖。
有些物質混合后不會生成新的物質,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質混合后會生成新的物質,如白醋和小蘇打混合。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產生大量氣泡,生成新的氣體——二氧化碳,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小蘇打和白醋發生了化學變化。
我們喝的一些飲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當打開汽水瓶蓋時,冒出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我們呼出的氣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蠟燭燃燒也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無色透明。
【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變化》選自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第二課,本課的內容主要分為“世界由物質構成”、“物質在變化”、“讓物質發生變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只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物體變形、水的三態變化、燃燒、生銹這些常見的現象,背后有哪些科學道理?這是我希望學生進行探索的,因此本課的引入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觀念是科學的概念,也是哲學的概念。因此,本單元的概念具有觀念層面上的意義。而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能夠達到的,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該滲透這些觀念,為學生的發展成長奠定基礎。本課也并不要求讓孩子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馬上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是要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質的變化和思考這些變化的異同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變化可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把沙子黃豆混合攪拌并分離和用蠟燭給白糖加熱,尋找證據證明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從而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類,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重難點】
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學情分析】
“物質的變化”這節課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并理解初三化學的知識,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學會知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物質:
沙子黃豆混合攪拌并分離;白糖和蠟燭的加熱,以此展開研究,讓學生經歷“觀察描述猜測加熱再描述發現”的探究過程,
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歸納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探究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養成“喜歡科學,尊重事實,愿意嘗試新的實驗方法,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等等。
【教學準備】
學生小組材料:沙子、黃豆、白糖、火柴、三個燒杯、一把燃燒勺、一把塑料燒勺、一根蠟燭、一根攪拌棒、一個篩子、一個塑料盒、放燃燒勺工具。記錄單(整理、記錄實驗現象、發現)。
教師演示材料:沙子、黃豆、白糖、火柴、三個燒杯、夾紙的鑷子一把、彩紙一張、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復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誰來說說?物質在變化過程中究竟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板書:物質發生變化)。
老師帶來兩種物質黃豆和沙子。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活動】二、
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觀察:黃豆和沙子有什么的特點,那個小組來說說?
猜想:我們把沙子和黃豆混合
攪拌,你們猜想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驗證1:用燒杯把沙子和黃豆混合
攪拌,來驗證你猜想的結論.
驗證2:把混合的沙子和黃豆分離看看有沒有變化?想想怎么把混合后的沙子和黃豆分開?
結論
:通過驗證有沒有變化?
老師還帶來一種物質白糖
【設計意圖】此實驗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兩種物質的現場觀察,引導學生通過
觀察—猜想—實驗—比較—發現猜測混合后是否會變化,來激發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
白糖的加熱實驗:
觀察:白糖有什么特點?在觀察前我們想想從那幾方面觀察?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在試驗單里。
實驗器材:
加熱白糖需要哪些實驗器材,看看你們桌面上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誰來說一說
猜想:猜想加熱白糖會發生的變化嗎?
實驗:加熱白糖
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學討論28-29頁了解加熱白糖步驟和注意的事項;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在試驗單里。
實驗步驟:
注意事項:
現在一定要按照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來加熱白糖,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在試驗單里。
結論:發生了變化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讓學生先觀察沒有加熱是白糖的特征,再通過加熱白糖了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生成的物質到底是不是白糖的實驗,讓學生親眼見證生成的是新物質,比經由教師的口中說出更具有說服力,同時消除改變了顏色形狀的變化也可能是物理變化的印象。
【活動】四、
對比引出物理和化學變化
通過這兩個實驗,我們發現黃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沒有沒變化?有產生新物質?加熱白糖加熱后有沒有變化?有產生新物質?我們把物質在發生變化時沒有產生新物質,叫做物理變化,物質在發生變化時產生了新物質叫做化學變化。這就是我們學的物質發生變化的兩種變化是什么變化?區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分析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變化過程,從而更加深了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認識。知道它們本質的區別,引導學生準確從發現的現象中進行判斷就可以了,為下邊的聯系做好了鋪墊。
【活動】五、
練習
1下面我們看看生活中的這些現象,那些是物理變化,那些是化學變化?
2.老師拿一張正方形的紙先對折是什么變化?為什么?然后撕拐角點燃是什么變化?為什么?
3.說說我們身邊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通過練習更牢固的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們的區別,為學習下一節課做好準備。
【活動】六、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設計意圖】有利于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則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活動】七、
寄語
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
——伽利略
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來解決身邊物質所發生的變化現象。
板書設計
物
質
發
生
變
化
物理變化
沒有產生新物質
化學變化
產生了新物質
白糖加熱的實驗報告單
學
校
一小
年
級
六年級
時
間
實驗名稱
加熱白糖
實驗小組
實驗內容
通過實驗驗證白糖加熱后是否有變化
實驗器材
白糖
燃燒勺
塑料小勺
酒精燈
火柴
燒杯
鐵盤
我的猜測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特征
加熱前
加熱后的變化
狀態
氣味
甜味
其它:
實驗結果
【教學反思】
關鍵詞:比喻 生活實際 概念理解
奧蘇泊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認為,新的概念和原理的學習應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建立合理的聯系,才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教學中如何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盡快達到最佳水平,能深深的感染和吸引學生,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習效果良好,是筆者在化學教學中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課題2分子原子這一課題中,考慮到對抽象的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比較難,筆者嘗試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生活中的現象成為我們分析的對象。
一、借助比喻輕松理解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間有相似點,便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一種修辭格。化學教學中,采用通俗而貼切的比喻,有效的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產生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形象的神奇功效[1]。在理解分子和原子的關系的時候,對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理解,采用打比方的說法讓大家感受,在運動會中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參加開幕式(課堂恰逢學校秋季運動會),要看到整個班級風貌必須是以班級為單位展示,這就是保持班級特色的最小單位,即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班級(分子)是由個人即我們理解的原子組成的,我們以個人參加比賽的時候,個人不能再分了,我們是班級活動中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整體而言,班級為分子,個人為原子,在活動中分子可分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醫生眼里我們還能分嗎?所以原子只是在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通過這個比方,學生很快理解了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及原子不可分的相對性,為下一單元原子的結構做好鋪墊。考慮到液化氣壓縮過程是分子間的間隔變小,而不是分子本身被壓縮,筆者嘗試以體操隊形到集合隊形的變化,整個班級占據的體積的變化為例,理解主要是同學們之間的間隔變小而不是我們自身的體積在變化即分子被壓縮的過程是分子間的間隔變小而不是分子本身被壓縮。
二、串聯生活常識加深理解,學以致用
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是新的學習的起點,是學習之所以發生的中間環節,受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制約,學生有時候并不能自覺地練習生活中的相關原型來解釋化學現象或規律,此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遷移,激活和調度相關生活經驗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與構建[2].分子間有間隔,所以液化氣可以壓縮,液化氣泄露是因為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在液化氣泄露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往液化氣中添加二甲醚,讓我們感覺到氣體泄露,這正是分子在不斷運動的一種應用。“無孔不入”也就是對分子之間有間隔的一種詮釋;結合生活中黃豆中加芝麻的場景,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子之間有間隔。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特征,并能從分子角度分析混合物和純凈物的不同,能嘗試解釋濕衣服晾干、墻內開花墻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生活常見現象了。
三、讓學生表演活動給課堂提神
在水的電解和水的電離過程中我嘗試著讓老師牽著兩個學生的手,在受熱的時候跑動加快;在電解的時候撒手跟另外一組同學重新結合,在表演中讓學生感受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是如何變化的。學生的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每個同學的精神異常振奮。學生對從分子角度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很快就能總結出規律,即分子發生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而分子沒有變化的是物理變化。
四、敢于改進和質疑
蒙特梭利在《兒童教育手冊》[3]一書中提到人類在內心的最深處,有時刻準備自我展示的靈魂。人教版九年級教材50頁中探究活動的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分子的運動,課前就有部分學生到實驗室里體會了這個實驗,但在倒濃氨水的時候發現濃氨水的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于是想到這個實驗能否在密閉體系中進行,學生們在課外嘗試了很多改進方案,課堂上由兩名代表上臺展示他們的改進成果,這也正是給予學生自我展示的另外一次機會。
五、通過動畫或者模型直觀了解分子的構成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通過動畫加深了學生對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行為的理解。
以上就是分子原子一課在設計上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借助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實例,結合學生心理特征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用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能逐步解釋,消除生活和化學的距離感,增強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為后續概念教學奠定基礎。
六、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
在分子的特征的分析的時候,講到水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一滴水中水分子個數約為1.67×1021個的時候,這個數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告訴大家的是全國人民日夜不休,以每分鐘數100個的速度,夠全國人民數上3萬多年,讓我們想到一滴水中有這么多水分子,自然想到水分子很小,當然由一滴水中就有這么多水分子也想到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有他的自然之理的。
參考文獻:
[1] 繆徐.讓比喻成為學生輕松學習的催化劑.中學化學教學參考[J].2006:22-23.
關鍵詞:化學概念;構建;剖析;內化;鞏固;拓展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7-0015-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06
筆者在一次調研時發現這樣一道選擇題令許多學生頗感棘手。原題是這樣的:
請在下列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屬于化學變化的實例( )
A.夏天室外自行車輪胎爆炸
B.手榴彈的爆炸
C.熱水瓶的爆炸
D.原子彈的爆炸
這是一道典型的概念運用題,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根據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化學變化的定義: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學生能很容易的排除AC兩個選項。問題的焦點在選項D,學生根據化學變化的定義知道,原子彈爆炸時會產生大量的煙、蘑菇云等,也即會有新物質生成,進而認為D也是化學變化,而實則不然,原子彈的爆炸不屬化學變化。由此筆者就考慮到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概念教學時要注意些什么?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研教學經歷談一談在化學概念教學中如何進行概念的構建與引入,以及如何將概念進行深入剖析,使之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并得到鞏固,從而能靈活運用化學概念解題。
一、概念的構建與引入
概念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概念學習意味著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按概念的抽象水平可將概念分為具體概念和定義性概念,具體概念的教學相對較易,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定義性概念的教學。概念既然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大多比較枯燥,如果直接呈現給學生,則學生不感興趣,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
首先,要分析學生現狀,從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出發進行概念的構建。
案例一:溶液質量分數的引入
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進行概念的構建和引入:教師提問:現有兩杯白開水(水的體積相等),一杯加入一勺白糖,另一杯加入兩勺白糖,哪杯更甜?學生:加兩勺糖的水更甜。教師:為什么?學生:…(交流、討論),進而引出溶液質量分數的概念。通過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利用認知的矛盾,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記憶。
其次,利用實驗,從對實驗現象和結論的分析與解讀中對概念進行構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有趣的化學實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化學實驗也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培養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養的基本途徑。所以從實驗出發來引出和構建化學概念,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記憶與理解。
案例二: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引入
教師可設計如下實驗:①將食鹽溶于水中,②將雞蛋殼溶于稀鹽酸中。教師:請大家觀察上述兩個實驗的實驗現象;學生:①無明顯現象,②有氣泡產生,試管溫度升高。教師:很好!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但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現象呢?從而引出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概念,如①沒有新物質生成;②有新物質生成。通過實驗可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
再次,利用實例、模型,從對生活中實例、模型的分析比較處理,進行概念的引入和構建。
案例三:過濾概念的引入
教師在教授粗鹽提純實驗時會涉及到過濾這個概念,教師在演示實驗的同時會引出和講解過濾的概念,此時教師可從生活中篩子的原理出發進行類比,或從炸油條用的工具——笊籬的功能出發。從模型與實例出發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記憶與理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
二、概念的剖析、內化、鞏固與拓展
化學中的概念一般都是用言簡意賅的文字進行表達的。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對概念中的關鍵的字、詞進行深入的解讀,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深入的剖析。
案例四: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材上是這樣表述固體溶解度的: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對此概念教師可作如下分析:①溫度一定;②溶劑的量一定(100g);③狀態一定(飽和狀態);④單位:克(g)。這樣一分析學生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固體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便于學生對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案例五:催化劑的概念
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叫催化劑。這樣的表述不利學生記憶與理解,教師可作如下分析:“一變”:化學反應的速率改變(加快或減緩);“二不變”:①自身質量,②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均未改變;“一強調”:是反應前后,而非整個反應過程,在反應過程中可能改變。
新獲得的知識或概念若不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內化成學生自己知識的一部分,則不易理解而且很容易遺忘,只有將新獲得的概念進行內化才能記得牢、理解的透、運用的活。如何將概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1.從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概念進行內化
案例六:物質的量的濃度
在講解剖析這個概念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回憶溶質質量分數的定義,然后在引導學生將兩個概念進行類比,使新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內化。
2.從正反兩面進行比較,將所學概念進行內化
案例七:氧化物
氧化物是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否為氧化物呢?通過正反兩面比較,將氧化物的概念進行內化。
3.歸納演繹,使概念形成系統進行內化
案例八:原子、分子、離子、單質、化合物和元素等概念
在學生學完上述概念之后,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上述概念進行分析歸納,以元素為橋梁和紐帶,把其他概念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系統的知識鏈,進行概念的內化。
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的化學概念還要以適當的習題進行訓練,使新學的知識概念得以鞏固。熟能生巧,才能使概念的應用更加靈活。
中學教材中有些概念具有階段性特征,往往不是一步闡述到位的。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剛開始是這樣呈現的: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這是描述性的定義,雖然后文又重新給予了闡述,但教師在教學時不進行必要的補充,則學生很難對此概念進行準確把握。再如化學變化的概念: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而后續講到化學反應的實質時則明確說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組。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化學反應時原子核或者說元素本身沒有改變,如果原子核或者元素本身改變了則不屬化學變化的范疇。所以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一定要進行必要的補充,這樣學生對知識把握才能更加準確,對知識的運用更加靈活。
概念尤其是化學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現一般都是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出現的,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運用適當的方法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理解、內化、運用和拓展,這有利于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素養的養成,對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少波.化學教學中概念教學策略初探[J].南昌高專學報,2011,(2)
[2] 杜玲.化學概念教學的點滴體會[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5,(1)
[3] 王春.新課程視角下的中學化學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