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9 10:45:3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動物疾病預防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摘要: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隨著動物藥學服務的模式的轉變,服務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動物藥學服務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成為指導動物科學、合理使用藥物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文以藥物預防與科學用藥作為選題,加強動物藥學預防與科學用藥咨詢服務,以其能夠較好地促進合理用藥。
關鍵詞:藥物預防;科學用藥;存在問題;對策
1
緒論
隨著時代國際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疾病關注的同時對動物疾病的預防、治療等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當前集約化、高密度動物飼養環境極易造成動物疫病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威脅著現代化養殖業的發展,高密度的疾病爆發市場往往給農場主帶來較大的人力、物力及財產損失。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動物作為自身生活中的伴侶,它們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和科學用藥上越來越成為了當前獸醫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我們國家在動物的衛生防治和動物食品的監督方面的一個重要的關注點。預防動物疾病除了加強動物飼養管理,做好檢疫淘汰、衛生和消毒工作外,應用群體藥物預防措施也是動物疾病預防的一條有效途徑【1】。實踐證明,在具備一定條件時,對某些疫病采取藥物預防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但就當前我們國家畜牧行業發展的一個現狀而言,在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與科學用藥這些方面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只有不斷努力完善、逐步解決,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畜牧行業的長足發展。
目前,在畜牧行業,安全用藥已經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安全用藥的保障能夠促進合理、科學的使用藥物,能夠促進藥物使用對于動物疾病的治療效果,保證了藥物的治療目的,如果使用藥物不夠合理,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甚至濫用藥物會嚴重威脅到動物生命。因此,藥品質量是好還是壞、藥物使用合理與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合理規范化的指導用藥對于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研究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及科學用藥能為動物提供更多的有效服務,也為治療疾病提供更有意義的指導【2】。
2
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治療的相關概述
2.1
藥物使用的原則及其重要性
關于藥物使用的原則性問題,首先需要對癥下藥。每種藥都有它的適應病癥,如果濫用,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的還會危及到動物的生命,結果將得不償失。其次選擇好的給藥途徑在動物對藥物療效的吸收方面會事半功倍,例如是選擇飲水口服還是拌料服用對于某些特定的藥物在療效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另外要特別注意藥物配伍、聯合用藥,為了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獸醫工作人員常常將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起來使用,如若聯合使用得當可增強療效,否則藥效減弱的同時可能產生毒性增加的后果,將得不償失【3】。除此之外用藥劑量的準確性不容忽視、用藥劑量的準確性的把握要得當,治療時用藥量要足,療程要得當,否則效果也會不盡人意。當然,對動物用藥也要考慮到動物種類的個體差異,藥物種類、疾病種類、動物種類這些因素要綜合考慮,投藥時要綜合動物本身的特點。
2.2
提高藥物使用的依從性
目前,人們對于動物的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關注動物疾病,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及疾病帶來的嚴重后果,采取越來越規范、嚴謹的方式,加大在動物健康保健中投入的力度和深度,在動物藥物的研發力度及使用上的規范性也不容小覷,在對動物病情狀況以及發病原因進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同時,在藥物科學使用對于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上也逐漸加強了認識。在當前寵物醫療行業規模化蓬勃發展的當前環境下,對寵物醫療行業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動物疾病治療的期間對于藥物的規范化使用要求將會越來越高。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意識形態的局限,以及當前我國獸醫發展階段的限制,很多獸醫從業人員對動物疾病治療期間使用的藥物沒有足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導致對藥物用藥量、用藥方式、用藥時間以及藥品是否過期等問題缺乏科學較為明晰的認識。因此,動物醫療工作人員應當加大動物藥學服務學習上的投入,掌握更多的動物藥學知識,藥物服用方式要求和對不用藥物功效的辨識。科學合理用藥,高效用藥、以促進動物疾病的藥物預防及科學用藥的長遠發展。
2.3
促進合理用藥
很多藥師通過對患病動物提供用藥咨詢服務,發現、記錄、總結使用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動物只有在藥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從內心深處接受藥物服務,這樣服務功能的效果才會更加顯著。動物藥學服務工作者應當注意提升自身服務質量,盡可能多從動物藥師處獲得最新的動物藥物使用效果指導,指導動物正確使用藥物、按照藥物的特性科學使用、掌握藥物的用藥時間以及藥物的儲存和使用方式,從而能夠更好地服務動物。同時,藥師應當在不影響藥效及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結合動物主人的經濟條件,為動物推薦價格適中的藥物,效果好的藥物,讓動物真正體會到用藥用到實處,已達到效用最大化。動物醫院藥師應當從藥物劑量、用法以及搭配是否合理方面入手,重視藥方的審核和書寫,保證藥方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正確的藥方才能保證藥房發出的藥物的正確性,同時也為了節約雙方時間,避免交待不清楚而造成嚴重的后果。對于特殊藥物以及使用中需要特別注意的藥物應當進行專門的解釋和指導及列示,甚至需要安排專人為動物主人進行講解和用藥指導,來滿足不同動物的用藥指導需求。
3
藥物預防與科學用藥存在的問題
3.1用藥發生差錯
在藥房的調劑過程中,常常發生劑量使用不當,劑量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不良的后果;藥品發送的過程中,由于藥師看錯標簽或貼錯標簽,均會導致拿到的藥品與其治療無關,或是不適宜該種動物使用;藥房發出的藥品存在過期、變質,嚴重的會危害到動物生命安全;發出藥品時,沒有向主人進行詳細的用藥指導說明之類的問題時有發生,甚至用藥指導書寫潦草無法辨認。除此之外也常有動物在用藥時間、用藥間隔、用藥療程以及用藥方法上發生錯誤,甚至發出有配伍禁忌的藥品及發出不具有處方權的醫師為動物開的處方【4】。
3.2用藥指導不夠
藥師的基本職責是對動物進行詳細的用藥指導,指導其合理使用藥物、科學用藥,提高動物的治療效果,對動物早日康復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調查研究中可以發現,藥師發藥后通常并沒有做詳細的解釋和說明,沒有解釋正確用藥量、用藥時間、用藥流程,造成沒有嚴格按照病情服用藥物,給動物生命健康帶來不利的后果。例如:誤將藥物內的干燥劑服用,造成嚴重的用藥失誤;甚至,有看錯藥物用法以及用量問題,沒有重視注意事項,用藥前后順序顛倒,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毒副反應。
3.3藥物咨詢服務不夠到位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藥物使用逐漸有了深刻的認識,越來越重視動物身體健康問題。傳統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服務要求,也很難滿足當前的需求,對藥物咨詢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應當深刻反思自身的問題,不斷從中汲取教訓,提高藥物咨詢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做好動物藥物咨詢服務。采用專業的醫藥知識,結合臨床試驗,做詳細的說明,增進與動物的溝通和交流,促進高效完成每一次動物藥學服務。
3.4
行業發展階段的局限
我國的獸醫行業相對于很多西方國家而言起步較晚,尚未形成一個比較具體的行業規范。經驗主義往往占據著比較主導的地位。目前很對獸醫工作人員并非持證上崗,同時也有在治療動物疾病時缺乏對患病動物進行徹底檢查、臨床檢測數據的支撐及分析,甚至有些從業人員并未在獸醫藥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正確用藥,而是過多的依賴自身過往的經驗,在對患病動物給藥方面存在誤區,大大的耽誤了動物疾病的治療。
4
提高合理用藥的對策
4.1防止調劑差錯
獸醫藥房工作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所在崗位的重要性,對待動物要耐心,認真負責,要有一個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動物。藥房工作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發生差錯的危害性。不僅要在工作中積極應當每一次調劑工作,而且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加強動物藥學知識儲備,熟悉藥物的特性以提高藥物的使用效果,達到疾病預防、控制及治療的目的。動物醫院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藥房管理制度,結合醫藥及藥房的自身情況,科學管理、精細管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藥品調劑差錯。堅持做到司藥過程中的四查十對。發藥時應詳細進行解釋說明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提供科學的用藥指導,并對后期進行及時的跟蹤,將反饋信息及時記錄。藥品使用過程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降低用錯藥物的危害性【5】。
4.2轉變工作模式
傳統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獸醫臨床的發展,需要轉變工作模式,避免窗口內外溝通渠道的阻礙,成立開放式咨詢、發藥窗口。開發式發藥窗口有助于促進醫師和動物的溝通,增進與動物的溝通交流,提高服務質量。為動物提供了及時、準確的用藥方法,同時也提高了藥師的工作效率,為動物提供科學的用藥指導。
4.3加強用藥咨詢
藥咨詢服務是動物醫院一項新的重要工作,開展動物藥學咨詢服務,提供動物與藥師的直接交流機會。獸醫藥師需要具備專業的醫藥知識、專業的咨詢技能,才能提高服務水平。藥師良好的職業素質、不屈的責任心,耐心解答用藥咨詢,主動介紹藥品的使用常識,對不懂得問題及時記錄、答復,藥師要用專業知識來保證自己的咨詢服務能夠做的更細、更好。
4.4完善工作規范
優良藥房工作規范是保證動物醫療服務質量的根本措施,藥師應面向動物和社會提供全面的動物藥學服務。獸醫藥師有責任對動物提供藥物及其用法的客觀可靠的忠告,并積極參與疾病的預防和促進健康。藥師是動物藥學服務的主要承擔者,藥師應當制定完善的工作規章制度,完善咨詢服務的規范,提高動物藥學專業知識,提高服務質量,用規范的語言、規范的指導、規范的藥物為動物提供良好的用藥指導。
第一、充分考慮藥物的藥理特性,再選擇用那種藥。
內服能吸收的藥物,如鹽酸多西環素、乳酸環丙沙星、氟苯尼考等,可以用于全身感染;內服不能吸收的藥物,如痢特靈、磺胺瞇、硫酸黏桿菌素等,只能用于胃腸道感染;一般的抗菌藥物很少能進入腦脊液,只有磺胺嘧啶鈉可以進入,治療腦部感染時應首選磺胺嘧啶鈉。
第二、根據藥物應用藥理特點,選擇合適的用藥途徑。
苦味健胃藥,如龍膽酊、馬錢子酊等,只有通過口服的途徑,才能刺激味蕾,加強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如果使用胃管投藥,藥物不經口腔直接進入胃內,就起不到健胃的作用。
第三、根據藥物應用藥理特點,注意藥物的有效濃度。
例如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有效濃度可維持時間為12小時。因此,連續肌肉注射卡那霉素,間隔時間應在10小時以內。而青霉素由于有效血藥濃度維持時間相對較短一些,粉針劑一般應每隔4小時~6小時重復用藥1次;但油劑普魯卡因青霉素,由于緩釋的原因,則可以間隔24小時用藥1次【6】。
5.結論
總而言之,動物醫院科學用藥與否直接影響醫院的醫療水平、臨床療效、經濟效益、社會聲譽以及醫院的整體形象,而且對動物的疾病治療防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獸藥用以治療、預防和診斷動物疾病,安全用藥、經濟用藥、科學用藥重點在于“以防為主,防治并重”。藥物預防與科學用藥兩者對于動物疾病的治療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最用,兩者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馬超.中小豬場疫苗預防和藥物預防保健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07):130.
[2]房詩薇,黃玲利,謝書宇,王玉蓮,瞿瑋,程古月,劉振利,袁宗輝,郝海紅.獸用抗菌藥耐藥判定標準的研究進展[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9,44(06):667-673.
[3]靳曉鑫.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04):142.
[4]郭云芳.藥物預防的誤區及科學施用方法[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8(12):59.
[5]陳營.雞霉形體病的臨床癥狀、鑒別診斷及其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18(07):104.
[6]朱飛.兔球蟲病的藥物治療及預防措施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18(06):45-47.
(黑龍江省肇東市五站鎮農牧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 151100)
1錳缺乏癥
錳缺乏癥是動物體內錳含量不足引起的以生長緩慢、骨骼發育異常和繁殖機能障礙為特征的營養代謝性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動物,以家禽最為易感,其次為仔豬、犢牛、羔羊等。
病因:原發性錳缺乏主要是土壤和牧草錳含量不足,砂土和泥炭土中錳貧乏,一般認為土壤錳含量低于3mg/kg,活性錳低于0.Img/kg即為缺錳。牧草中錳含量低于80mg/kg時,牛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殖能力,低于50mg/kg則可發生不孕癥。也有人認為,飼料中錳低于20mg/kg時,方能引起母牛不、受胎率降低,公牛品質降低。動物日糧中鈣、磷、鐵、鉆含量過高,影響錳的吸牧和利用,可發生繼發性錳缺乏。各種動物因品種不同對錳的需要量差異較大。一般認為,牛、羊、馬20~40mg/kg。日糧中鈣、磷含量過高影響機體對錳的吸收和利用。
臨床癥狀:反芻動物錳缺乏對繁殖性能的影響最大。母畜不育,表現率和首次受精率低;新生畜先天性骨骼畸形,生長緩慢,骨骼發育異常,關節腫大,腿彎曲,有的出現共濟失調和麻痹;公畜缺錳時則畸形,不能適期配種,并出現關節周圍炎,跟鍵跤行,犬坐姿勢。
臨床病理學:健康牛肝臟和血液錳含量分別為12mg/kg和0.18~0. 19mg/l,。錳缺乏時含量降低至3.Omg/kg和0.05mg/L,也有人認為反芻動物肝臟錳含量低于6mg/kg為缺乏。被毛錳含量變化范圍較大,如懷孕母牛從妊娠初期的12mg/kg,降為分娩時的4. 5mg/kg以下。成年羊和羔羊被毛錳含量分別為11. Img/kg和18. 7mg/kg,飼喂低錳日糧時可降低至3. 5mg/kg和6.Img/kg。牛和羊血液中錳含量低于0. 02mg/L是日糧錳缺乏的標志。測定血清和組織中Mn- SOD活性可反映動物日糧錳營養的吸收狀況。另外,動物錳缺乏時骨骼錳含量明顯下降,血液和骨骼堿性磷酸酶活性及肝臟精氨酸酶活性降低。
診斷:根據骨骼變化、母畜繁殖機能障礙等癥狀可初步診斷。土壤、日糧和體內錳含量的分析及臨床化學指標的測定有助于本病的診斷,同時應分析日糧中鈣、磷、鐵等元素的含量。病畜補充錳后的反應是確診錳缺乏的良好指標。
防治:錳缺乏地區牛和羊每日口服硫酸錳2g和0. 5g有明顯的效果,也有人推薦牛每日口服4g效果更好。也可將硫酸錳制成舔磚(每千克鹽磚含錳6g),讓動物自由舔食。2 錳中毒
錳中毒是動物攝人大量的錳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中毒性疾病。錳對動物的毒性較低,但過量則會對神經系統、肺臟、肝臟等組織器官產生毒性作用,甚至影響心血管及生殖系統。
病因:生產中動物的錳中毒很少發生,急性中毒常見于錳制劑作藥用時劑量過大或濃度過高,如高錳酸鉀溶液飲水時配制濃度過大或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后殘剩物被動物誤食。與錳有關的工廠排放的“三廢”或錳礦的粉塵污染牧草、飲水和空氣,也可造成動物錳中毒。飼料中添加過量錳的副作用主要是降低采食和抑制生長。一般認為,飼料中錳含量超過lOOOmglkg時,動物可出現不良反應。
臨床癥狀:攝人高錳酸鉀中毒的病畜,其臨床癥狀因濃度不同而有差異。濃度超過0. 1%時,可使口腔、咽部和舌染成黃褐色,表現流涎、嘔吐和腹痛。若濃度超過0. 2%,對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導致口腔、咽部、食道和胃腸勃膜的急性炎癥,表現黏膜水腫、潰爛、疼痛和腹瀉,甚至因喉頭水腫而發生呼吸困難。大劑量的錳可抑制鐵的吸收,造成缺鐵性貧血,可能是錳與鐵競爭同一吸收部位。綿羊飼喂錳含量5000mg/kg的飼料11周,血紅蛋白含量明顯降低,血漿、肝臟、腎臟和脾臟鐵濃度下降,肝臟銅含量增加。過量的錳除使動物牛長受阻外,其繁殖性能也明顯下降。KMn0。(0. 05~1. Oglkg)給雄性大鼠經口染毒,1個月后出現性功能障礙。長期染毒可發現大鼠次數明顯減少,甚至胚胎發育障礙。未成年大鼠長期染毒可引起性成熟期不育。其原因主要是錳引起組織結構的損傷和生殖內分泌的改變,錳對下丘腦一垂體一軸系的毒性作用是由于錳直接作用于下丘腦和組織所致。
一、應急指揮系統職責
全鎮根據“政府總負責,政府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要求,實行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逐級建立責任制。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理工作由鎮動物防疫辦公室統一指揮和組織協。
1、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做好疫情的調查,監測和上報工作,并制訂防制措施及實施方案。
2、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后,立即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調查疫源,向鎮政府提出啟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指揮系統、應急預案和對疫區實行封鎖的建議。
3、監督指導疫點、疫區內感染疫病動物的撲殺,病死動物尸體和動物產品的無害化處理,飼養場所及周圍環境的消毒等工作。
4、具體組織實施對受威脅區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5、對受威脅區動物的飼養、經營及動物產品的生產、儲藏、運輸、銷售等活動進行追蹤、檢疫和監督管理。
6、提出疫苗、消毒藥品、檢測試劑、消毒器械、防護用品、交通及運輸工具等緊急物資儲備方案。
7、參與組織對疫點、疫區及其周圍群眾的宣傳工作。
8、財政所負責籌集、劃撥緊急防疫儲備金,并做好應急工作經費的管理與監督。
9、派出所參與做好疫區封鎖和強制撲殺工作,加強疫區社會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
10、衛生院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可能感染人群進行監測,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衛生主管部門和獸醫防疫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相互通報情況。
11、加強對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知識和重大動物疫病普及知識的宣傳,增強全社會防范重大動物疫病的意識。
二、重大動物疫情的監測、信息收集、報告和通報
1、獸醫站的獸醫專業人員負責做好全鎮范圍內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監測和信息收集工作。開展每月至少一次的疫病監測及信息收集和每兩個月一次的免疫抗體檢測工作,做到“早預防,早控制”.
2、一旦發現重大動物疫情要按規定逐級上報,并同時報告鎮人民政府。有關單位和個人對重大動物疫情不得瞞報、謊報、遲報,不得授意他人瞞報、謊報、遲報,不得阻礙他人報告。
三、控制措施
一旦發現重大動物疫病疫情,要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堅決撲殺,徹底消毒,嚴格隔離,強制免疫,堅決防止疫情擴散。
(一)、封鎖、撲殺
疫情確認后,由鎮人民政府封鎖令,對疫區進行封鎖。區防治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調動突發疫情處理預備隊,對疫點、疫區、受威脅區進行強制撲殺、緊急免疫、嚴格消毒等各項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在封鎖期間,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動物及其產品流出疫區,禁止非疫區動物進入疫區,并根據撲滅疫情的需要對出入封鎖區的人員、運輸工具及有關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強制性措施。
1、疫點內采取的措施
(1)、撲殺并銷毀所有的染疫動物和易感染的動物及其產品。
(2)、對病死的動物、動物排泄物、被污染飼料、墊料、污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
(3)、對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場地進行嚴格徹底消毒,消滅病源。
2、疫區內采取的措施
(1)、在疫區周圍設置警示標志,在出入疫區的交通路口設置臨時動物檢疫消毒站,對出入的車輛、人員和有關物品進行消毒;
(2)、撲殺并銷毀染疫和疑似染疫動物及其同群動物,銷毀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動物產品,對其他易感染的動物實行圈養或者在指定地點放養,役用動物限制在疫區內使役;
(3)、對易感染的動物進行監測,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實施緊急免疫接種,必要時對易感染的動物進行撲殺;
(4)、關閉動物及動物產品交易市場,禁止動物進出疫區和動物產品運出疫區;
(5)、對動物圈舍、動物排泄物、墊料、污水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場地,進行消毒或者無害化處理。
3、受威脅區采取的措施
(1)、對易感染的動物進行監測;
(2)、對易感染的動物根據需要實施緊急免疫接種;
(3)、按有關規定做好交通運輸車輛的檢查、消毒工作。
(二)解除封鎖
疫區內所有動物及其產品按規定處理后,經過21天以上的監測,未出現新的傳染源,由動物防疫監督人員審驗合格后,由鎮防疫辦公室向縣人民政府申請解除封鎖。
(三)處理記錄
鎮防疫辦公室必須完整詳細地記錄疫情應急處理過程。
健康提醒之一防蚊滅蚊,預防登革熱
根據歷年登革熱發病時間分布,9月處于登革熱發病高峰。傳播登革熱的罪魁禍首是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喜在室外瓶瓶罐罐、酒壇酒瓶、廢物輪胎和居民家中花瓶、小魚缸、托盤中的清水繁殖。清理蚊蟲孳生地(積水),防蚊滅蚊是預防登革熱的根本措施。提醒大家人人動手,清積水、除虱子、滅蚊蟲、防叮咬;如果去東南亞、巴西等南美國家旅游,請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現突發高熱、皮膚潮紅、頭痛、肌肉、骨痛等癥狀,要及時就醫并告訴醫生自己的旅行史。
健康提醒之二9月開學季,預防傳染病
9月正值學生開學季,是學校肺結核、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瀉和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容易侵襲兒童,托兒所、幼兒園要注意嚴格防范。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在人群聚居地暴發,所以加強學校肺結核的預防非常重要。
提醒學校加強入學體檢,對教室、宿舍、圖書館、食堂等人群密集場所的通風和消毒。要加強學生因病缺勤登記工作,如發現因肺結核、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瀉和手足口病等傳染病而缺勤,要及時進行轉診、報告,并繼續跟進學生就診情況。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提醒同學們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掩口鼻,經常開窗通風。若出現腹瀉、發燒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健康提醒之三:小長假期間外出游玩,預防食物中毒和動物咬傷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2-0247-02中圖分類號:R 64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49
動物咬傷是門診常見疾病,而寵物、家畜等溫血動物咬傷或抓傷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疾病,如狂犬病,鑒于狂犬病的100%致死率和暴露后處置的安全性,傷口的處理尤為重要,同時及早注射疫苗是預防和控制狂犬病發生的重要環節,現就處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1.一般資料傷者全部來自2009年1月1日~2011年7月30日本院門診病人,男142例,女89例,年齡1~5歲30例,6~14歲54例,15~60歲128例,60歲以上19例。致傷動物:貓31例,狗194例,鼠4例,猴1例,兔1例。傷勢程度:Ⅱ期223例,Ⅲ期5例,其中縫合3例為狗咬傷。
2.處理方法
(1)徹底沖洗傷口:所有患者傷口均用3%~5%皂水或肥皂、流動水徹底沖洗,再用生理鹽水將傷口洗干凈,若傷口較深,則須將注射器伸入傷口內進行灌注清洗,應盡可能去除動物的唾液。時間應15~30分鐘為宜。
(2)傷口消毒:徹底沖洗后再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傷口。如傷口碎爛組織較多,應當首先予以清除,盡可能把殘存的毒物去除。
(3)暴露傷口原則:傷口不宜包扎、縫合,應盡可能暴露。如果必須包扎縫合,則應將傷口徹底清洗消毒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對傷口周圍的皮膚可針刺,盡量擠壓出血或用火罐拔毒,切忌用嘴吮吸傷口,以防止口腔黏膜感染。嚴重咬傷及傷口靠近頭部的病人,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在傷口底部及周圍作浸潤注射。此外,需要防止細菌感染或破傷風[1]。
(4)狂犬疫苗的應用:我國現用的是地鼠腎細胞培養狂犬病因定毒的甲醛滅活疫苗,免疫方法為肌肉注射5針,即第0、3、7、14、28天各注射2 ml,如咬傷程度嚴重或傷處近中樞神經可加倍量注射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時用抗狂犬病血清(40 IU/kg)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 IU/kg),浸潤咬傷底部和肌內注射。通常在進行狂犬病疫苗全程、足量預防接種7~10天應進行狂犬病抗體檢測,對抗體滴度
3.處理時間傷后1小時171例,4小時28例,8小時25例,≥24小時處理的7例。肌注破傷風112例,肌注狂犬疫苗231例:其中1小時內肌注123例,1~8小時內52例,8~24小時48例,24小時以上8例。3例顏面部傷給予縫合,傷口用免疫球蛋白在傷口底部及周圍作浸潤注射。15例傷勢較重者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所有患者都給予認真處理傷口,盡早使用免疫球蛋白或狂犬疫苗。結果門診就診的231例動物咬傷患者,傷口全部治愈,其中1例肌注狂犬疫苗后發熱達39℃,給予對癥處理后無不良反應,所有患者隨訪至今無并發癥。經過檢測,抗體陽性者220例,11例無抗體產生,并進行了加強免疫。討論溫血動物咬傷或抓傷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疾病,如狂犬病,首診醫生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盡快處理傷口和盡早使用疫苗是治療的關鍵。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所致的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的,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主要通過病毒或帶毒的動物(狗、貓、鼠、猴、狼、牛、馬等)咬傷、抓傷或舔黏膜而感染致病。本病潛伏期為幾天至數年甚至數十年,一旦發病,病程進度較快,死亡率高達100%。正確處理傷口,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聯合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對被動物咬傷者進行免疫接種是預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2]。狂犬病疫苗接種到人體后,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可中和進入人體肌肉組織的狂犬病病毒。由于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病毒首先在肌肉組織中停留、增殖,繼而才進入神經組織,而一旦進入神經組織后,人體產生的抗狂犬病抗體將不再起作用,因而接種狂犬病疫苗一定要及時,否則不能起到預防作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含動物異體蛋白,且能夠增強局部傷口免疫力,減輕傷口感染程度,促進傷口愈合,狂犬病疫苗與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聯合使用,可使體內早出現抗狂犬病病毒抗體,全程接種后抗體陽性率也高于單純注射狂犬病疫苗的人群[3]。被動物咬傷后應立即肌內注射20 IU/kg抗狂犬免疫球蛋白,若與狂犬疫苗聯合使用,效果更好。在預防狂犬病過程中,疫苗可作為重要補充,生效快,使用安全可靠,不會引起變態反應[4]。狂犬病疫苗不分體重和年齡,每針次均接種1個劑量。暴露后患者的狂犬病疫苗接種應當越早越好。一般咬傷者于0(注射當天)天、3天、7天、14天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個劑量。疫苗應在有效期內使用。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2歲以下嬰幼兒可在大腿前外側肌肉內注射,禁止臀部注射。孕婦不應作為狂犬病疫苗接種的禁忌證。對于一般患者必須給予全程足量的疫苗免疫[5]。疫苗使用如不及時或劑量不足都會影響預防效果。
總之,由于人對狂犬病毒普遍易感,狂犬病一旦發病無藥可治,關鍵在于預防。一旦發現被動物咬傷,要按上述方法進行處理。狂犬病的預防主要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接種疫苗等幾個步驟。尤其是學校、幼兒園的小朋友,掌握一定狂犬病的基本常識很必要,一旦被抓傷、舔傷后能及時告訴家長并得到及時處理,更好防病。同時,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做好寵物的免疫、消滅流浪犬以及可疑病犬和貓的捕殺。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把狂犬病的發病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楊紹基.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100.
[2]呂元聰,譚春梅.狂犬病疫苗的發展現狀[J].右江醫學,2009,37(6):734736.
[3]鄧壽平,楊科明,劉向宣,等.狂犬病疫苗和狂犬免疫球蛋白聯用免疫效果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07,7(8):14121413.
[4]沈永才,李彥.常用被動免疫制劑[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5):1112.
文/大隱
揉腹法是長壽之鄉90歲的高先生向我推薦的養生方法,這位老人通過堅持每天揉腹,不僅治好了困擾了他30年的慢性胃炎,而且心腦血管至今未發現有任何異常。
以揉腹之法養護五臟六腑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易筋經》中記有當時在民間流傳很廣的3種揉腹方法。清代方開所傳的《延年九轉法》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揉腹的多種技巧和妙處,使得揉腹之法被宮廷所接受。相傳,古代最喜歡揉腹的是南宋詩人陸游,他每天茶余飯后必定要揉腹數次,所以盡管命運坎坷,卻身強體健,壽高85歲。詩句“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飯囊”就是他日常揉腹養生的經典記錄。
腹部在中醫學上被認為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中醫將脾胃譽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所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所受納的水谷精微,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作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在升清降濁的條件下,方能正常氣化,而肚臍下方的丹田是調控經絡氣血運行的中心部位,其中的關元、氣海兩穴為保健要穴,揉腹時著重按揉就能通和上下,外除諸邪,內安五臟,從而使陰陽氣血恢復動態平衡,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揉腹法非常簡單,隨時隨地可以操作。如皋長壽村的老人一般選擇在夜晚入睡前及早晨起床前進行。其方法是:先用右手全掌在胃部作順時針方向揉摩100次,然后以肚臍為中心,用右手全掌順時針方向揉摩整個腹部100次,再用左手全掌繞肚臍逆時針方向揉摩10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力要集中,呼吸要自然。老人特別交代,太飽太餓狀態下以及腹內有急性炎癥和惡性腫瘤時,就不要揉腹了。
如皋長壽村的很多老人在揉腹時,會與擦胸動作交替進行。擦胸的動作為:右手掌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適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然后用左手掌從左乳上方,斜推擦至右下腹,如此左右交叉進行,一上一下為一次,共推擦30-50次。
人體胸骨內膜有左右兩葉胸腺,人剛出生時胸腺只有15克左右,長大成人后胸腺發育到高峰,約35克,但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胸腺逐漸萎縮,特別是到了老年,大部分胸腺會被脂肪所代替。如果胸腺過早萎縮,就會加速人的衰老,抗病能力也越來越差,肯定影響壽命。而擦胸是調節胸腺素、提高免疫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它可以使“休眠”的胸腺細胞處于活躍狀態,增加胸腺素分泌,作用于各臟器組織。
如皋長壽村的經驗告訴我們,老年人堅持揉腹擦胸,不但能防治慢性脾胃病,改善臟腑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和肺腎的代謝,還能使腹部的肌肉強健,對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糖尿病、腎炎都有良好的輔助療效。
學學金雞報曉 預防腦梗塞
文/趙宗禮
一位學者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在所有職業中,腦梗塞患病率最低的是油漆工。因為,他們的頸部每天在不停地轉動,而頸部有頸內動脈和兩條椎基底動脈入腦,負責腦部血液供應。腦梗塞發生之前,常常先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頸動脈狹窄。而這個動作能有效防止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其實,仔細觀察一下雄雞報曉,奮力高鳴的動作,和油漆工每天的轉頭動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其實就是一項完美的頸部運動,讓我們一起來學做金雞報曉:
1.雙腳分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自然放松。
【關鍵詞】 土地開發;新病媒;傳染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vent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land develop.Methods The causes of unceasing occurrence of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the land by the human being was one of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logical equilibrium and the occurrence and epidemic of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ConclusionIn order to prevent the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especially the unceasing occurrence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follows:①To set up the idea for developing the land reasonably. ②To establish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③To implement the hygiene pre-appraisal system for developing the land.④To make up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destroy was carried on.⑤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oop for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the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⑥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in the inhabitants by the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Land development;New vector;Infectious disease
病媒生物性傳染病是指各種動物攜帶的病原體,通過自然環境傳播給人類而發生和流行的傳染性疾病。近年來,非典型性肺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海綿狀腦病(瘋牛病)、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O157、H7感染性腹瀉、O139霍亂、東方斑點熱、家鼠型出血熱、萊姆病、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等多種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動物源性傳染病)不斷肆虐人類而成為人間新的傳染病[1,2]。
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的不斷出現,究其原因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導致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引發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在人間的發生和流行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3,4]。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中,務必要注意開展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特別是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新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對人類社會的挑戰
1.1人類對新病媒生物性傳染病普遍缺乏特異性的免疫力病媒生物性傳染病本來只存在于動物之中,人類一般對這些新出現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通常感染后難以控制,容易造成流行和蔓延。
1.2新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對人體的病理造成嚴重的損傷人類感染這些新的病原體的抗原后,機體發生了強烈的免疫反應,強烈的免疫反應就可能給機體帶來嚴重的病理損傷。例如2003年SARS流行時,SARS病人的臨床表現非常兇險,幾乎在每個新疫區都出現有一些危重病例。
1.3新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給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大凡人間每出現一種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流行,都給當時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據亞洲開發銀行介紹,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讓亞洲經濟遭受高達2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我國內地、香港和臺灣以及韓國的經濟損失達200億美元。
1.4新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給人類社會帶來恐慌由于人類對新出現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認識滯后,還沒有掌握其發生和流行等規律,更沒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的方法和措施,疫苗也未能及時研制出,一旦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出現,人類往往束手無策,不知所措,容易引發社會的恐慌。
2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是導致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在人間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關資料顯示,在目前已知200種動物傳染病和150多種寄生蟲病中,至少有200種以上可以傳染給人類。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和利用,可以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引起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在土地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人們可能接觸到某些動物,使一些本來在動物間傳播的病原微生物傳給人類,進而在人間造成傳播。其次,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如砍伐森林或破壞植被),導致動物食物鏈被嚴重破壞,使得野生動物的食物日漸減少以至匱乏,它們不得不從森林深處遷移到森林邊緣的農田、果園甚至農家,而且凡是見到能吃的東西都吃了,如此一來,它們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會不斷地增加,并且更容易將其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傳染給家禽、家畜,一旦人類吃了這些家禽、家畜或接觸到這些動物后,便感染上這些病原微生物[5]。
3在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如何預防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的發生
在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要做好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特別是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從而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1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觀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用 “微寄生”(Microparasite) 的理論,解釋了自然社會環境―人類―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作者將人類與病原微生物之間的關系比作“微寄生”的關系,認為人類的活動和致病微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共生互動的,人類小范圍的活動如衣食住行,大范圍的活動如跨洲戰爭等不但能夠影響到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而且傳染病反過來也能影響到人的各種活動[6]。國內外有關學者和專家認為,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觀包括社會觀、經濟觀和自然觀三個方面。其中的自然觀認為,人類應正確認識人與宏觀自然、人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 。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不可能去征服一切,人類應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和利用等行為可使自然環境質量惡化,使生態失去平衡。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應是純經濟的利用,而應是生態經濟的利用, 是生態過程的綜合統一。人類的疾病特別是病媒生物性傳染病與生態環境的性質及演變息息相關,在預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傳染病時,只有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才能獲得持久有效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土地資源得以持續的發展。
3.2建立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監測體系病媒生物是指能傳播疾病的生物,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媒介主要是鼠類;無脊椎動物媒介主要是昆蟲綱的蚊、蟑螂、蚤、蠅等和蛛形綱的螨、蜱等。
病媒生物監測是疾病預防控制中一項重要的系統性基礎工作,而且也應該成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的輔助工程。因此要求我們有關部門采取科學的方法,長期、連續、系統地開展病媒生物監測,掌握監測鼠類、蚊類、蟑螂和蠅類等病媒生物的種類、數量、分布及季節變化,并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的結論提供給衛生行政等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制定、實施、評價和調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學的依據,從而更好地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服務。
病媒生物監測工作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單依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難以全面完成,因此,建議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核心,建立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農林畜牧獸醫機構、口岸檢驗檢疫機構等部門組成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監測體系,實行聯防聯控。
3.3實施土地資源開發的衛生學預評價制度建議土地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項目在進行可行性研究階段,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農林畜牧獸醫機構和口岸檢驗檢疫機構要參與其病媒生物防控的衛生學預評價,沒有通過衛生學預評價的項目,建設部門一律不準其動工。
3.4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彌補在土地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盡可能采取各種辦法彌補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例如,在建筑垃圾上植被、造林等。
3.5加強病媒生物防控隊伍建設當前,大多數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病媒生物防控隊伍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人員業務素質普遍較低,病媒生物監測設施設備較為落后,監測經費匱乏。因此,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積極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配備必要的病媒生物監測設施設備,此外,要采取多種形式培訓在職的病媒生物防控人員,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時要引進一批病媒生物防控高級人才,合理、科學地構建病媒生物防控隊伍。
3.6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生態環境保護和病媒生物傳染病的預防意識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農林畜牧獸醫機構、口岸檢驗檢疫機構要采取多種形式,聯合開展對廣大居民生態環境保護和病媒生物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教育,倡導生態文明,引導科學的消費方式,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做到不盲目開荒、不濫砍伐森林、不破壞植被、不濫捕濫殺野生生物、不濫丟廢棄物、不濫用農藥化肥等,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同時指導居民一旦發現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自然環境中各種生物的異常現象或人群中出現不明原因疾病,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參考文獻
1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A safer future:globalpublic health security inthe 21st.century[EB/OL].,2007-08-29/2007-09-28
2梁萬年.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傳染病防治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4
3張雪峰.楊永欽.為何動物疫源性疾病不斷威脅人類健康.[EB/OL].省略/wsxx5/y60.htm,2006-02-23/2007-01-10
4田玲,李冬梅,汪楠,等.加強傳染病防治戰略研究的思考[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1):11-13
5呂元聰,譚春梅.新發現的傳染病與應急對策[J].中國熱帶醫學,2005,5(2):379-381
一、指導思想
結合此次線上空中課堂、
科任教師直播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學習
情況,
致力于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科素養,為孩子的終身學習、
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
二、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
好奇和有趣,
對學校、
環境、
老師、
同學、
課堂、
學習、
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
同時他們年齡小,
好動、
易興奮、
易疲勞,
注意力容易分散。
本班現有學生
X
人,
其中男生
X
人,
女生
X
人。
經過學期為期
X
周的線上“空中課堂”和科任教師線上直播教學,根據學生平時上交作業和家庭作業上交情況來看,
有的同興趣較濃,
基礎知識和能力掌握較好,
能主動學習,
但有個別學生自制力較差,
無論是聽課還是作業都不夠認真,
甚至出現應付的情況,
由于線上教學老師不在身邊,
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
個別情況下不能及時督促、
輔導孩子觀看空中課堂,
進行線上學習,
這就導致拉大了
學生之間掌握知識情況的差異。
三、教材分析
“我們周圍的物質”
單元,
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發液再到一袋空氣,
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一系列的探索活動,
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
形狀等特征的理解。
“動物”
單元指向“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
這一科學核心概念。
給一年級學生設計的“動物”
單元,
主要是為他們提供探索動物的機會,
使他們認識到動物是有生命的。
“動物”
單元首先從喚醒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開始,
經過尋訪校園里的動物,
對動物形成初步的認識,
然后通過對蝸牛和魚的身體結構、
運動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細致觀察,
豐富對動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
最后一課給動物分類的活動,則是從研究方法上給學生們以啟示。
四、開學安排
(一)
對“空中課堂”
講過的知識運用課堂時間進行回顧復習,
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
使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
還未掌握的知識達到掌握的狀態,
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為后續教學工作的展開打好基礎。
(二)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
利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以測試的方式了
解學生在線上教學階段對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加強指導,
嚴格要求。
(三)
學習新知識的同時,
堅持不懈地抓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尤其是培養學生養成樂于傾聽、
勇于發言和認真寫字的習慣。
對學生多一些寬容,
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對學困生多鼓勵,
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消除學生在“空中課堂”
線上教學活動中未掌握知識而產生的消極心理,
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四)
教學中,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
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
、
動腦,
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五)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
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
教材只是提供了
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
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附疫情防控開學準備方案2
為確保學生身體健康,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學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現就我校20xx年度加強學校衛生及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意見制定了一些措施及計劃。
一、工作目標:
1、明確衛生防病的任務和應采取的措施。
2、全面開展學生常見病、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提高廣大師生的疾病預防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強傳染病和突發事件報告意識。
3、建立健全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長效運行機制。
4、學校應遵循“預防為主,嚴堵源頭為重”的原則,成立諾如病毒等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建立防控傳染病應急預案,使學校對諾如病毒傳染病等各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落實到位,責任到人,切實有效地開展傳染病防控工作。
二、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及時對發現傳染病或暴發流行的傳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重點抓好傳染病預防和報告工作
1、疫情報告
一旦發現師生患有傳染病或發現有傳染病流行時立即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為及早發現和及時報告疫情做到:(1)切實落實非常期間的晨檢制度;(2)班主任每天進行巡視;(3)專人負責學校疫情報告;(4)建立專門的傳染病登記本。
2、疫情控制
一旦發現疫情,積極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調查處理工作:
(1)協助開展個案和爆發疫情的流行病的調查和采樣工作。根據病人的流行病學史、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標本。
(2)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配合醫療衛生部門做好對傳染病患者進行隔離醫療,對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環境進行嚴格消毒處理;開展對傳染病接觸者的醫學觀察。
(3)根據控制疫情需要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預防性服藥或疫苗應急接種。
(4)發生疫情重大流行時,執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課決定。
3、預防措施
(1)把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有專人負責,并列入工作考核。
(2)開展對學生常見病、傳染病的防病知識教育,開設健康教育課,使學生掌握有關預防傳染病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