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風俗習慣的變化

風俗習慣的變化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1-10 10:19:4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風俗習慣的變化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風俗習慣的變化

第1篇

關鍵詞: 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習慣法; 國家制定法

    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基本原則出發,尊重各個民族的平等權利,不因為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而歧視或侮辱他們;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或保持,必須讓該民族的群眾去選擇,其他民族或個人不應強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別的民族,更加不能以個人主觀的好惡去看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有關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

    一

、民族風俗習慣概述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和習俗,是在各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反映。在民族生存環境中,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等條件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民族風俗習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民族長期傳承和廣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為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行為方式必然相沿成習、代代相傳,必然為眾人所用而廣泛普及。

    只要民族風俗習慣形成,即為全民族所公認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標準和宗教觀念等。某個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著民族的標志。在民族的相互往來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系中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看待。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風俗習慣也在變化,然而,風俗習慣的變化常常滯后于生活條件的變化,呈現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它帶有較大的穩定性,它的改變經常會滯后于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它集中地反映著某個民族的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意義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無論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其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本質上是堅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反映,侵犯民族風俗習慣,就意味著踐踏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刑法第147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正當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歸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從法律上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任何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常常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理解為對本民族的尊重,把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蔑視,理解為對本民族的歧視。所以,各種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都會傷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能夠促進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很多民族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例如,我國少數民族有很多是以講故事和唱山歌的口頭文學形式在人民群眾中代代相傳,而且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還有一些表現在他們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飾、建筑和手工藝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萬別的民族風俗習慣,才構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保護(一)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提倡科學,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風俗習慣,必須從一個民族的歷史、經濟和自然條件去考慮這些風俗習慣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現象,如此才能讓我們的認識符合客觀情況。把民族風俗習慣看作陳規陋習,是對少數民族的誣蔑和歧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存在某些陳規陋習,這是符合實際的。

  但是,漢族的風俗習慣中同樣有陳規陋習。任何民族的風俗習慣中都會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不應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應當進

行具體分析。總體上,漢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上較先進,大部分少數民族發展較落后,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先進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壞。

    看待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為標準,而應以對民族團結、對經濟文化發展、對國家統一、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對人民群眾是否有利為標準。凡是有助于民族團、有助于經濟文化發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風俗習慣應當提倡和發揚。凡是有害于民族團結、阻礙生產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利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不科學的風俗習慣,應對本民族群眾說明害處,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后,讓他們自己進行改革。改革某些風俗習慣,主要依靠文化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來實現。提倡少數民族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學和文明的新習俗。

    (二)合理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

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部分,應當被合理的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在民族地區公平正義觀上歷練形成的一種具有特殊調控作用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在堅持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上,少數民族習慣法應通過國家權力機關的批準、同意或默許來使其具有雙重效力,使其權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義和秩序的基礎上,國家可以做出適當的變通,實現少數民族內社會關系的穩定和諧。

    運行國家法律是個復雜的過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實現其功能和效率的,強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適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給少數民族習慣法留出一定空間,去吸收和認可一些有益的習慣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簡單地用國家制定法來代替少數民族習慣法中的消極因素,而是通過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進行長期有效的法制宣傳等方式,實現少數民族習慣法和國家制定法的融合。

    實踐中,對少數民族習慣法效力的承認須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在民族自治地方,有關少數民族特殊事務上,可以對習慣法有選擇性地優先適用。對那些既符合少數民族的

風俗習慣,又符合全國人民利益的習慣法,可以優先適用。

    結論:

認真看待民族風俗習慣,涉及到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繁榮穩定。正確處理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關系,重視和充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秩序向著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第2篇

關鍵詞:傳統插畫畫像;敘事性

中圖分類號:J21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027-01

傳統插畫畫像不是單純的一幅圖畫,在表層它是有形的畫面,依附于各種載體,運用各種表現手法來構成;深層來說是種生活方式的體現。它源于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生活和生產方式,其中包含著許多深層的集體無意識的約定俗成。

傳統插畫畫像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像是一種文化解碼,宏觀來說,體現出中國的文化模式和東方藝術表現理念,將我們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從微觀來說,它就是一種人們長期積累的風俗習慣的根本體現,這些傳統插畫畫像,是遵照各個時代的時代特征嚴謹地進行刻畫。

從畫像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出,畫面中的形象大致可分為生活上的風俗習慣和思想上的風俗習慣兩大部分。

一、生活習俗

無論是傳統的木刻版畫還是繡像畫,都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畫面中故事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畫家們在尊重畫像人物主角的性格特征外,還創作性地替作品賦予了一定的歷史性,統一性。比起現代插畫,它們雖沒有百花齊放般風格迥異,卻也因隨著時代變遷而在統一中尋求變化,這種尊重歷史,尊重風俗的統一和謹慎,使得漢文化得到很好的發揮,這些遺留下來的畫像成為很好的插畫歷史見證,為圖象學的敘事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

二、服裝

我們以北宋的套色木刻版畫《蠶母》為例,它是最早的民間木版畫。雖然局部有些殘破,但整體陽線刻板,畫中蠶母造型豐滿,衣紋飄逸,線條流暢。畫中人物穿著打扮,古樸而又不缺乏神韻,比起唐代服飾袒胸露背的風格,更返璞歸真,強調和追求素雅的簡單美。

在衣冠發飾上,也是沿襲傳統,承晚唐五代遺風,以高髻為尚,而又崇尚簡樸和理性。

三、理學對宋代服飾的影響不可忽視

宋代服飾之所以呈現這樣的特征與受到理學的影響有一定聯系,理學以儒家經學為基礎,兼收佛,道思想的新儒學,提倡“去天理,去人欲”,并倡導推崇舊的服飾制度,在色彩上強調本色?!缎Q母》一畫中宋代的服飾一改唐代奢華,繁雜的風格,正是受到那個時代特征的影響。

由此可見,畫像中的服飾特征顯示出不同時代民眾服飾的審美取向,并依據那一個時代的服飾風格來進行畫像的人物創作。從而使得傳統插畫畫像不僅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動材料。

(一)圖騰信仰

又如北宋元v年間的一幅套色木刻版畫《蠶母》,畫中蠶母造型豐滿,神態安詳,正是利用了南方蠶農視“螺祖”為“蠶神”,利用圖騰信仰的崇拜,希望來年蠶繭豐收,假象出“蠶神”來幫助他們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

(二)儒家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比寮姨岢⒌?重視傳宗接代,女子的地位總是停留在傳宗接待的工具而已。正因為這樣,才使得年畫中會頻繁出現麒麟送子,觀音送子,連生貴子,兒孫滿堂等等祈福內容的插畫畫像。

(三)佛家

觀音原本是印度佛教的菩薩,但在中國以其獨特的信仰魅力在上到社會統治階層集團,下及民間平民百姓中廣為流傳,使得傳統插畫畫像中總是不時地透露佛教味道。

(四)意象性

“意象概念的成熟和深化,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是在詩歌領域和書畫領域進行的。”中國的藝術總是追求一個意境,是一張作品一件藝術品的同時還表達更深層的象征意義,也算對于美好未來的一個憧憬。

第3篇

關鍵詞:遷徙文化;茶文化典故;影響

我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所形成的文化自然也是多元文化。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戰爭或者自然因素的影響主動或者被動進行大規模的遷徙,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遷徙文化。而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發現茶葉的價值,并大規模種植,當前已經形成多種知名的茶類。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由茶衍化出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典故正是茶文化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除了當地人文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外來遷徙文化的作用。

1民族遷徙文化內容概述

由于某種原因或者是動機,民族成員部分或者全部離開自己原來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進行居住。隨著民族群體遷入到新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往往也會形成民族文化的變遷,我們將此中現象稱之為“文化變遷”。文化變遷指的是因為本民族內部的發展,或者是各個民族之間由于相互影響,使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從風格、模式到結構等發生變化。造成文化變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外部的,即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造成的變化;另一個是內部的,主要是由于民族內部的發展所引起的。遷徙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比如住所文化變遷、飲食習慣文化的變遷以及風俗習慣的變遷等。

1.1住所發生變遷

住所最主要的功能是讓人們避免受到水災或者風雨的侵犯。不同民族的住所不同,會受到各民族所處地方的經濟文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共同的影響。住所文化變遷,比如說游牧少數民族,他們為了便于遷徙,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容易建造和容易拆遷的,但是隨著他們遷徙到內陸或者中原地帶之后,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再加之當地生活方式的影響,他們的住所逐漸發生變化,開始具備定居的特點。

1.2飲食習慣發生變遷

飲食習慣是一個民族長期發展所積累下的生活習俗之一。不同民族由于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自然環境不同,因此飲食習慣也有著巨大差異。比如在北方民族食用的主食大都是蔬菜、乳和肉等,而南方則是以大米、蔬菜等為主。隨著歷史上或自然因素或戰爭因素的影響,北方民族在向南方遷徙的過程中,其飲食習慣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1.3風俗習慣發生變遷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或者地方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一個地方或者民族的風速習慣包含了喪葬、婚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風俗習慣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點,隨著社會和地理環境的變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當人們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其風俗習慣也會受到遷入地大環境的影響,進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2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過程

2.1茶的發源及特征

茶本身是位于我過南方的一種嘉木,隨著茶價值被發現,經過千年的發展,茶葉已經作為一種保健飲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不僅是我國南方人對整個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而且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一種貢獻。茶發源很早,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傳說茶源于荼字,是從黃帝的名字中演變而來的。茶是一種小喬木或常綠灌木植物,屬于山茶科。茶一般喜歡濕潤的氣候,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被大范圍種植。我國的茶區一般有三個地域,分別是江南和西南代表的一級茶區;江北,西北代表的二級茶區;華南地區代表的三級茶區,在云南地區更是生長著大量的野生大茶樹,茶葉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比如有排毒、養生的作用等。

2.2茶文化內容闡述

茶文化包含整個茶品的過程,比如品評茶葉的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等。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達到精神和形式的有機結合,是飲茶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茶文化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宗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在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比較喜歡品茗,甚至有的地方更是將飲茶作為一種藝術享受,大力推廣茶文化。茶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即茶文化典故,不管是茶的起源、還是各種茶類的發展等都有著不少相關的典故。

2.3茶文化典故簡述

2.3.1關于茶文化起源的典故據相關史料記載,茶最早發源于我國,而就其發源也有不同的典故。常見的關于茶發源典故有三種,分別是:第一,神農說,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幾乎所有和農業、植物有關的起源都會歸結于神農氏。唐朝陸羽的《茶經》中提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第二,西周說,在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華陽國志》中記載,茶最早產生于西周武王伐紂時期,在巴國,也就是現在的漢中和川北一帶就有人將茶納貢于周武王了。第三,秦漢說,當前最早的比較可考的茶學資料出現在漢代,《僮約》為西漢的王褒所編著,此文詳細的記載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其文章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茶已經成為社會飲食中的構成部分了,而且還把茶作為待客的珍貴之物,可見茶具備了比較重要的社會地位,

2.3.2不同種類茶具有的特殊典故我國茶園面積廣博,茶的種類自然多樣化。不少種類的茶都有其特殊的茶文化典故。比如臺灣的凍頂烏龍,就傳說是一位林鳳池的青年去福建參加科舉考試,后來高中決定回臺灣探親,在出發前去武夷山游玩,發現烏龍茶,并向茶農購買,帶到臺灣南投縣種植,便產生了凍頂烏龍。又如龍井茶、虎跑泉;茉莉花茶等,我國不少的種類茶都有特殊的典故,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3遷徙文化對茶文化典故所產生的影響

3.1遷徙文化豐富了茶文化典故的內容

由于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受到自然災害或者是各民族戰爭的影響,不少民族選擇遷徙到別的地方。由于遷徙的存在,使得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自然也使得茶文化典故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在唐朝時期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唐朝時期中國的一部分人遷徙至日本,將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帶到日本,因此現代日本人所鐘愛的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國。日本的飲茶風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鑒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并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到了十五世紀時期,日本的名僧村田珠光,采用十分大眾的形式來將品茶和鑒賞茶葉的內容與佛教結合起來。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茶道藝術,此種茶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從此之后佛門逐漸普及到民間,進而形成了二十多個流派。比如松尾流、宗偏流、南聲流、石洲流、細流、內流和樂流等。到十六世紀時期,豐臣秀吉時代的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一派茶道。一派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也是迄今日本流傳最廣和影響最深的茶道藝術。由此可見,遷徙文化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種茶和品茶,而是與茶相關的文化以及典故內容的豐富,為茶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3.2遷徙文化創新了茶文化典故起源的類型

關于茶文化典故的起源說法多種多樣,在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典故發源形式有三種,分別是西周說、神農說和秦漢說。但是在英國,有不少人認為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國,而是起源于印度。這種說法的來源是因為,在歷史上曾有英國的一支軍隊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茶樹,于是就有人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這些茶樹是由部分的印度人在中國受到當地文化習俗和種茶飲茶習慣的影響,進而偷種過去的。畢竟在幾千年的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中,從未記載印度種茶的說法,也沒有人在當地制茶?;蛟S他們都犯了一個簡單的邏輯錯誤,那就是,茶樹的歷史很長,甚至要超過人類的歷史,因此不能說哪里有茶樹就可以說茶文化起源于哪個地方。最早的制茶和種茶記錄都發生在中國,所以茶是起源于中國。遷徙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豐富,不僅包含住所形式的變化,而且也包含了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的變化,正是由于部分印度人來到中國受到當地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的影響,這才使茶文化起源的典故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創新。

3.3遷徙文化促進與佛教有關茶文化典故的發展

佛教緣起于印度,古時候將其稱之為天竺。在唐朝時期,政治清明,朝廷大力鼓勵僧人引入佛教,也有不少國外的僧人極力傳播和推廣佛教。而佛教和茶文化相結合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中國人所慣用的“吃茶去”,就是源于禪林用語。這句話最早源于唐代僧人從惗禪師的口中。從惗禪師是山東青州臨淄人,幼小出家,他一生都崇尚茶、愛惜茶,幾乎是唯茶是求。在他每一次說話時,總會說一句“吃茶去”。比如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的詩人趙樸初就曾經引用了“吃茶去”這一典故,在他的詩句里面有這樣兩句詩詞:“空持百年偶,不如吃茶去”。甚至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啟功先生也引用到了“吃茶去”這一典故。當前“吃茶去”這一典故已經成為中國人以茶會友、用茶的習慣用語。也正是由于少部分人的遷徙,將國外的佛教文化傳播至我國的境內,再與當地的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才形成不少和佛教相關的茶文化典故。促進了佛教和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4總結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又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度。長時間以來,由于各種原因,人們的遷入遷出,使我國的遷徙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對于我國的茶文化典故的發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遷徙文化的影響,不僅使茶文化典故的起源得到創新,而且也豐富了其發展的內涵。尤其是茶文化與佛教文化所產生的典故,更是流傳至今,被現在不少的人所沿用和喜歡。

參考文獻

[1]郭雅玲,馮會,鄭明芬,黃曉敏.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2):43-47.

[2]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58-60.

[3]葉麗琴.溫州茶文化及其對溫州茶產業發展的影響[D].福建農林大學,2014.

第4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英漢習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245-02

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信息載體,同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形成、發展受特定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又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而發展變化。語言的產生是不同地域的人群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自然產生和演化的結果,而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每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習語,它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固定表達,是任何一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固定表達方式,因此更能反映不同地域兩種語言的文化異同[1~2]。

翻譯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一種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的狹義的字面翻譯;另一個是把以一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轉換為另一種文化形式的廣義的文化翻譯[3]。簡單地說,翻譯即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內涵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翻譯[4]。

兩種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兩種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英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造成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同時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不同風俗習慣也強烈地影響著語言的發展。在交際過程中,不同國家或民族的兩種人能否溝通,不僅取決于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和歷史底蘊的理解。本文旨在通過對基于歷史與風俗習慣所形成的文化差異的討論,以研究其對英漢習語翻譯的影響,從翻譯的準確性和內涵對所處文化進行分析,探討民族歷史和文化在英漢翻譯中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大量事例說明了不同歷史與文化習慣對翻譯的影響,以期通過此研究為英漢翻譯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基于歷史的英漢習語對比

翻譯既能體現譯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歷史性定位的過程,也能再現原文在新文化中得到認可的過程。只有在新的語境中有意識地為譯本確定一個適當的歷史性地位,才有可能使譯本帶給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讀者相似的閱讀和審美效果。

1.歷史語境。翻譯時“如果不和文本作者的歷史性聯系起來,文本就難以理解和解釋;如果不和解釋者本人的歷史性聯系起來,文本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意義和目的”[5] 。在翻譯方面,僅懂得單詞、句子原意是不夠的。只有對語義等后面的文化含義和歷史背景給予充分的重視,才能真正達到音、形、意三方面的翻譯境界。而翻譯時一旦忽略了語義的歷史事實因素,翻譯出來的東西會使人不知所云,至少會讓人產生不必要的錯覺[6]。如日本人在南京建立的一座旅店,英文叫Grand Hotel。如果譯為“大旅館”,也不算錯,但沒有與其歷史相聯系,沒有任何感覺,南京地處江南,既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而現今譯為“古南都”,則結合了音、形、意三方面,是最佳的選擇。

2.歷史制度。因為歷史的原因,在漢語里變成了貶義詞。但很多譯者看到“bureaucracy”想當然翻譯為“”。其實,“bureaucracy” 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最大貢獻之一。這個詞主要指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從而實施任人唯賢的治國之道。西方直到資本主義制度形成后才打破了封建社會的世襲制度,開始任人唯賢的人事制度。所以在西方這個詞屬于中性詞,沒有任何貶義。

3.歷史事件。詞義的歷史變化給翻譯帶來了困難,尤其是一些經歷了特定歷史事件后產生的新義的詞,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反復推敲上下文,把握其中具體語境的含義。例如:You are not Robinson Crusoe,you are not alone,so don’t be so damned selfish.(又不是流落孤島,與世隔絕的魯濱遜,不要事事只為自己打算。)這里的魯濱遜成了流落孤島,與世隔絕的代表,譯文順其所指,通過補充說明,譯出原文的風格。

另外,從基于歷史事件的英漢成語中也可以發現,二者是有區別的。如漢語成語:“焚書坑儒”,“圍魏救趙”,“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名落孫山”,“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過五關斬六將”等。英語成語:mask one’s batteries“掩蓋敵意”,stick to one’s gun“堅持立場”,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cook one’s goose“自毀前程”等。在諸如上述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有在了解了詞語的來龍去脈和本土文化,才能更加準確地將其翻譯,否則,即使翻譯成其他語言,也會使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語成語多為四字結構,偶有三字或多字組成,且動賓式或連謂式較多,大多用對偶形式,而英語中的短語都用動賓結構,并且這些來自于歷史事實的短語都與人稱有關,也就是說英語中或者說西方文化中更注重個人的功績奉獻,所以在動詞和賓語之間都有表人的one’s。這也就是說我們在翻譯漢語詞匯時盡量運用人稱指代,而英語翻譯成漢語則更多用主動動詞。

4.歷史典故。基于歷史典故的英漢諺語也是不相同的。如漢語詞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三顧茅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英語詞語: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兩雄相爭,其斗必烈”,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有了好的開頭,才有好的結果”等。因此就諺語來看,兩種語言截然不同,漢語采用四字結構的對偶形式或押韻形式,字數很多或單獨成句的情況較為少見,而漢語典故絕大多數為名詞性詞組,因而常在句中充當一個句子成分。英語典故除上述漢語典故的句法功能外,??蓡为毘删?往往都是獨立完整的句子。

二、源于風俗習慣的英漢對比

1.生存環境。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例,因此,成語或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諺,如:“斬草除根”、“順藤摸瓜”、“骨瘦如柴”、“草木皆兵”。再者,比喻花錢浪費,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國人喜歡航海,英語中出現大量有關航海的習語,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而在漢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如: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still water run deep“靜水流深”、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我們把“be left high and dry”翻譯成“陷入困境”,把“all at sea”翻譯成為“不知所措”等等。

中國農諺大多用四字成語,對仗工整,而英語中航海成語大多采用介詞短語,詞義也較淺顯。因此,對于此類詞語的翻譯,譯者應該充分了解習語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當地的自然、生活環境,以求翻譯更加準確。

2.風俗習慣。英漢風俗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東西方國家對于狗這種動物的態度[7] 。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在漢語習語中都含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常被作為寵物養起來,但其貶義形象卻一直留存在漢文化中。而西方人把狗當做心愛的東西,對狗有著哀憐的情感。因為,狗既被他們視為人類的寵物、朋友或伴侶,同時也作狩獵之用,所以,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沒有貶義。如luckydog“幸運兒”、topdog“最重要的人物”,而且常用狗來比喻人的行為。如The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dog,“累極了”是dogtired。

另外在中國,親屬稱謂詞,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姨夫;姑父;大伯;舅舅”、“姨姨;姑姑”等十分具體且繁雜,這些都是因看重親屬關系的態度以及宗法制度和觀念在漢族社會長久存在的客觀現實。而這一套稱謂,真正與英語對應的只有六個,即父親―father、母親―mother、兒子―son、女兒―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其余的則都不對應,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

因此,對于此類詞語的翻譯,譯者應該充分認識風俗習慣在習語翻譯中所處的地位,否則,經翻譯后,詞意可能會大相徑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3.。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英漢語言受的影響也較大。中國是以信仰佛教為主的國家,佛教對中國人的影響留傳深遠,人們相信有“佛主”保佑的一生。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鬼使神差”、“大慈大悲”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閻王”,有“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西方國家均不存在。西方人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與此相關的習語也相繼出現,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be with you“上帝與你同在”、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咒語。

結語

一種語言的形象語言,往往最為生動最有特色的部分,而最常見的形象語言就是成語,諺語,俗語或習語。由于語言發展的共同規律,像英語和漢語這樣源遠流長,表現力豐富的語言往往是利用形象來取得生動的效果。但英漢民族所處的地域不同,英漢語言的表現形式、詞化程度及語義蘊涵度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樣在翻譯中,準確地翻譯概念有時比翻譯句子更難。所以,翻譯者在進行翻譯研究時,要追求“音、形、意”三方面的“信、達、雅”,必須深入了解詞義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特點,只有充分研究兩種語言的風俗文化和歷史因素以及詞語的特定環境,才能使譯語忠于原義,被讀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偉強.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安陽大學學報:綜合版,2004,(1):104-105.

[2]龍江華.文化比較及習語翻譯[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69-72.

[3]鄒白茹.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9-80.

[4]高玉蘭.歷史語境與翻譯選詞[J].山東外語教學,1999,(3):52-55.

[5]張今.文學翻譯理論[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第5篇

1、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奧古斯丁

2、習慣比天性更頑固。——昆圖斯

3、壞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奧維德

4、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它的就是自己。——蕭伯納

5、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莎士比亞

6、對我們的習慣不加節制,在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不會立即顯出它的影響。但是它逐漸消耗這種精力,到衰老時期我們不得不結算帳目,并且償還導致我們破產的債務。——泰戈爾

7、當你開始依照習慣行事,你的進取精神就會因此而喪失。——烏納穆諾

8、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9、人喜愛習慣,因為造它的就是自己。——忒壬斯

10、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威·詹姆斯

11、習慣支配著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們。——華茲華斯

12、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王爾德

13、我們看到一種風俗只要起了頭,就能繼續流行。因為它的基本精神是那種巨大的力量——信念;由于窮年累月的慣例和長期的風俗習慣,信念達到了頂點,能夠產生驚人的效果。——馬克·吐溫《赤道環游記》

14、習慣就是一切甚至愛情中也是如此。——沃維納格

15、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巴金

16、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么神通廣大。——奧維德

17、人們想的和做的對他們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只有時間才能慢慢使人改變,而任何合乎理智的論據都不能使人改變對他顯然有害的一下習慣。——高爾基

18、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不能把它從窗戶里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馬克·吐溫

19、一種傳統的習慣每每是越沒有存在的理由,反而越不容易去掉它。——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

20、習慣雖然可以是一個使人失去羞恥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個天使。——莎士比亞《哈姆萊特》

21、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培根

22、總以某種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養成習慣。——亞里士多德

23、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但丁

24、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約·凱恩斯

25、習慣是在習慣中養成的。——普勞圖斯

26、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馬斯洛

27、習慣正一天天地把我們的生活變成某種定型的化石,我們的心靈正在失去自由,成為平靜而沒有激情的時間之流的奴隸。——托爾斯泰

28、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愛默生

29、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決于天性,而是取決于人的習慣。——愛比克泰德

30、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亞里士多德

31、許多富有創見的人并沒有想到這一點他們被習慣引入歧途。——濟慈

32、根深蒂固的惡習決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玉外納

33、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34、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高汀

35、習慣是社會的巨大的飛輪和最可貴的維護者。——威·詹姆斯

36、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寒羅

37、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馬克·吐溫

38、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養成一種做好事的習慣。——Aristotle

39、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習慣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40、習慣這始,哪蛛絲,習慣之后,如繩索。

41、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自己——奧斯特洛夫斯基

42、習慣創造的奇跡多么驚人呀!習慣的養成又是多少快和多么容易呀——無論地那些無關重要的習慣和那些使我們起根本變化的習慣,都是一樣。——馬克·吐溫《三萬元的遺產》

43、必須戒絕醇酒和女人。快樂是如此短促,如此模糊,而悔恨是如此巨大。——托爾斯泰

44、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羅()

第6篇

本文通過對回族文化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以及寧夏回族聚居區回族文化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在思想觀念、經濟活動、宗教活動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較顯著變化。

【關鍵詞】

回族文化;內涵;變化

回族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經過數百年的融合而由多種民族成分重新建立的一個“新民族”。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民族成員雖然風俗各異,語言不一,但對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使他們的觀念在融合的基礎上趨于一致,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回族文化。回族文化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并承擔著為新寧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重要任務。在發展滯后的寧夏回族聚居區大力弘揚回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回族文化品牌,對于提高和諧社會發展水平,用先進文化去占領回族聚居區陣地,讓健康向上的現代文明進村入戶,是新寧夏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回族文化的基本內涵

關于回族文化基本內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關于回族文化的界定尚無一致的觀點,但已經有許多人根據自己的研究學科和視角提出了各自的觀點,茲就有代表性的觀點列舉如下:第一種觀點認為回族文化是一種有著鮮明特色的,以伊斯蘭文化為內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國傳統的漢文化,即融兩種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文化,充分體現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鮮明特征。第二種觀點是從文化學角度提出:“回族文化是世界兩大文化――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相當恰當,相當充分,相當全面的合和。”第三種觀點從回族史的角度講:“回族的形成屬于一種特殊的模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屬于一種特殊的模式。伊斯蘭教在回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她從起源上和本質上決定了回族的命運,決定了回族文化的性質?!薄耙宰诮虨榧~帶和核心將民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鑄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以伊斯蘭文化為內核,廣泛汲取文化并將兩者融合起來,釀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回族文化”。第四種觀點從宏觀的角度提出:“回族文化基本上是世界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本土文化通過雙向交流,在滲透過程中形成的。而這種文化,在當時以其各自獨特的風貌,豐厚的積淀,現實的價值,歷史的地位雄踞于世界文化的巔峰。兩個高度發展的文化,俱是源遠流長,在這個新的社會共同體中,它們融會成一種新的民族文化。”第五種觀點從多維視野的角度提出:“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蘭文化(含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波斯伊斯蘭文化、突厥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合,并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但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幾種文化的簡單堆積和疊加,而是以一定的結構和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程度。”

二、寧夏回族聚居區回族文化發展變化

寧夏回族聚居區回族文化的發展變化是在現代化沖擊下進行的,是由回族社會發展以及回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引起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最主要包括宗教、觀念、風俗習慣、經濟等方面的發展變化。

(一)宗教活動的變化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一方面回族的民族意識增強,表現為宗教建筑(尤其清真寺)明顯增多,這反映了穆斯林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又出現了一些變化。傳統宗教習俗,在寧夏南部山區偏遠的農村中仍嚴格保持,宗教氛圍較濃厚,但在現代化沖擊較大的寧夏北部地區則不一樣。比如一些民族干部、在城里上學的學生,由于工作或學習繁忙,以及條件的差異,可能就沒有許多時間做禮拜,一些宗教活動簡化了,宗教節日的氣氛也漸漸淡了。一些特殊的場合,工作性質的特殊,可能打破煙酒的禁忌。當然,由于不同門宦派別在各自宗教生活習俗中的要求各不相同,受現代文化的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而離城市較遠、較封閉的地區,傳統的宗教活動受到的影響較小,受現代化的沖擊較小。但總體來說,、宗教活動在現代化的影響下有了改變。

(二)觀念的變化

1、職業觀念

回族是一個善于經商的民族,由于寧夏回族聚居區的自然條件、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多限于小攤小販式的經營,而大多數回民仍然居住在農村以種田為生,職業結構很簡單。隨著現代化在全國各地的滲入,科技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寧夏回民的職業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在農村居住的回民,除種田外,還從事養殖、加工、塑料大棚種植等,在農業生產中采用機械化程度也逐年增加。此外,回族的職業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改變了過去比較單一的職業結構,為了增加經濟收入,開始選擇各種各樣的職業。尤其是距離城市較近的回族社區,接受了現代文化的傳入,從事餐飲業、運輸業、商業,或到城市、鄉鎮企業中打工的回民也較多,他們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也把現代文化帶入寧夏回族聚居區,影響了回族群體的職業觀念。

2、消費觀念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回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確立了自我意識和以人為本的消費文化,不再僅僅滿足于溫飽,消費結構趨于科學、合理和多樣化。人們用于文化教育、娛樂休閑和文化服務消費的支出大幅度增長,日常生活消耗比例不斷下降,消費質量逐年提高。變化突出地表現為文化含量的迅速增加。越來越多的寧夏回族聚居區回民將收入的大部分投資于子女的教育和本人的再教育,而電視、電話、洗衣機等電器進入回民家庭,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三)風俗習慣的變化

1、婚喪、節日習俗

在寧夏南部偏遠山區仍保持傳統習慣,有紅白喜事時全村人都參加,而在城市或鄰近城市的地區,一般只有親戚和鄰居參加。傳統的宗教節日氣氛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也漸淡了,更多的吸收了漢族的節日內容,如過春節、元旦等。

2、居住格局

回族傳統上圍繞清真寺居住,這樣的居住格局避免了與異族的多接觸,有防止同化的排外心理,有利于民族內凝聚力的增強。但另一方面,減少了回族與外界的接觸,失去了回族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來發展本民族的機會,并且影響了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從而減弱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但在現代化的影響下,經濟的發展,現代生活的進行,造成大量商業區的出現和樓層建筑的增多,回族的傳統居住格局被打破,與其他民族的接觸日益增多,而回民之間的交往相對較少,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

參考文獻:

[1]李景蘭,馬朝旗.家庭教育與回族文化觀念的形成[J].西北大學報,1997,(3)

[2]李興華.淺談回族文化[J].回族研究,2007,(4)

[3]百崇仁.伊斯蘭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內河[J].回族研究,1994,(4)

第7篇

關鍵詞:地理教育;創新;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

近幾年來,中學地理教育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學校中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沖擊下,教學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初中地理教學的師資、課時、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幾年上百課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量算實地距、判斷方位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本人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一、創設新穎情境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迸d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風,東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巧用古詩文。把古詩中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講“西亞”一節時,講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的白色長袍。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氣候炎熱干燥,白色對強烈陽光有反射作用,這樣吸熱就少,人們穿著、風俗習慣等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也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又如在學習我國的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學生圍繞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上課時,有一位男同學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的“幾”字形拉直,從甘肅蘭州到河南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了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治理辦法??梢妼W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課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由此,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

三、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那么學生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于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

四、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次一級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

第8篇

【關鍵詞】英語語言學 多維視角 文化研究 文化內涵 交流技能

引言

英語語言最重要的是就用于日常的交流與共同,由于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思維習慣之間的差異,使得對于英語語言的表達以及語言文化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障礙,這也就是英語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了解英語語言的內核以及精確的意思表達,了解相互之間的語言文字轉換,提高英語語言的實際溝通與交流的效果,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準確使用英語語言,才開始了真正了解英語語言作為社交工具的作用,也才能更好的縮短相互之間因為文化差異而帶來的矛盾,也才能實現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之間的融合,實現英語語言的工具性作用。

一、英語語言學多維視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對英語語言學的研究,實際就是對于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綜合性文化的研究,不僅是對英語詞匯、表達、語言邏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依托于英語語言而表現出來的英語文化的意識形態,這些就是深刻影響著英語語言的綜合體系的架構的因素,也將是英語語言研究的重要方向,形成了英語語言學多維視角研究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1.英語語言學研究多維視角的必要性:英語語言作為一種世界層面的交流性語言工具,是一種世界性的社會經濟行為溝通的=橋梁,因此必須要深刻的把握英語語言的準確表達以及英語語言的漢語化轉換,這是現代經濟文化社會必然要求,也是語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同時英語語言不僅表現在日常的溝通與交流過程,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經濟文化為載體的一系列的語言形式,如電影、歌曲、國家政策、經濟文化交流等形式,也深刻的反映著英語語言的內在表達思維以及文化慣性,因此必須要堅持對于英語文化研究的多維視角,從以英語為表現形式的各種英語符號展開對于英語語言的研究,才能全方位、系統化的把握英語語言的含義,實現對于英語語言的掌握。

2.英語語言學研究多維視角的可行性:雖然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想深刻全面的研究英語文化的所有內涵,并與中國文化全面對應,從難度上是不可行的,但是由于英語語言的表現形式如同中國文化一樣,具有鮮明的多樣性,因此從研究實效性來講,可以通過英語語言為載體的各種形式,構建出英語語言學的大體框架,然后從框架的內部再慢慢的加以補充以及全面說明。不僅可以通過英語語言條件下的歷史、政治、地理、人文等方面進行整體的把握,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的將電影、文學作品歌曲、風俗習慣等作為英語語言研究的突破口。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多角度、多寬度的英語語言研究,就可以真正實現對于英語語言的整體把握,實現對于英語工具性效果的正確運用。

二、多維視角下的英語語言學研究

在語言研究上,我們不能只從一個方面進行研究,容易造成對于英語語言的單一、過錯性認識,需要多方面的進行系統化的認識,然后進行系列化的總結與融合,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實現對于英語語言的全面掌握,也才能從英語語言的具體表現的環節上,實現對于語言的解釋性認識,提高對于英語語言與漢語語言之間的融合與交流。

1.從歷史的角度研究英語語言學:任何語言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對于歷史的準確把握,將會對英語語言的特殊意義以及英語的表達思維研究,提供具有說明性的依據。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把握特殊的歷史事件,同時還要積極的把握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的變化,將歷史的變化與語言的變化結合起來,重要的是將英語文化與語言結合起來,同時結合英語語言中對于英語歷史的表述與評價,得到英語語言背景下的英語思維模式變化以及價值觀的變化,這些都是英語語言所要傳遞的問題,也將是英語語言在英語歷史研究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實現英語語言研究在歷史方向突破的關鍵。

2.從經濟的角度研究英語語言學:經濟關系以及經濟發展將會帶動英語語言的發展,而經濟政策以及經濟手段的開發也是英語語言的具體變現形式,對于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關系的構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反過來也在不斷的影響著英語語言的發展,因此在研究英語語言的同時,必須要緊密的與經濟環境結合起來,從經濟社會的變化以及經濟關系的發展,來研究英語語言的發展變化,將會更加深刻的反映著英語語言獨特的表達習慣以及社會性思維的模式,將會對英語語言的研究起來一個方向性的指導。同時在經濟交流的過程中,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促進英語語言類型的發展,是形成英語語言分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