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統計學同質的概念

統計學同質的概念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1-11 09:18:1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統計學同質的概念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統計學同質的概念

第1篇

【論文關鍵詞】統計學;統計思想;認識

【論文摘要】所謂統計思想,就是在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的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等思想。文章通過對統計思想的闡釋,提出關于統計思想認識的三點思考。

1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2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2.1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2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現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2.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2.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3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3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3.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3.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新晨

參考文獻:

[1]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2004,(05).

[2]龐有貴.統計工作及統計思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3).

第2篇

【關鍵詞】統計學;統計思想;認識

1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2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2.1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2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現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2.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2.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3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3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新晨

3.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2004,(05).

[2]龐有貴.統計工作及統計思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3).

第3篇

【關鍵詞】概率論 描述統計 推斷統計 統計思想

一、概率論引入統計學的意義

(一)方法的突破

統計學研究對象的拓展。引入概率論后統計學研究對象的拓展表現在外延與內涵兩方面。外延上,導源賭博問題研究的概率論以隨機性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它的應用將統計學思想方法帶到自然科學領域,甚至用于研究人類心理活動、思維現象,拓展了原來始于社會經濟現象研究的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另外,聯姻前統計學對現象的描述、分析只能止于其確定性方面,有概率論新工具后,其不確定性方面也能描述分析,拓展了作為統計學對象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信息內涵。研究對象的拓展,使得在此基礎上統計學成了一門具有通用性的定量分析工具。

統計學研究方法的進階。概率論聯姻“統計”的突出意義表現在方法上—由描述走向推斷。“描述統計”(包括數據的收集、整理、顯示和分析)主要是通過圖表形式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和顯示,進而綜合、概括和分析得出反映客觀現象規律的數量特征;“推斷統計”則是在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的基礎上對統計總體的未知數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達的推斷。聯姻之前的古典統計學主要就是初級的“描述統計”(簡單的計量、分組、圖表、推算等),現代統計學則以“推斷統計”為其核心內容。這里“描述”與“推斷”的劃分一方面反映統計方法發展的兩個階段,另外也反映應用統計方法探索客觀事物數量規律的不同過程。“描述”是基礎,“推斷”是主要內容。

推斷統計的現實性意義。統計學從描述發展到推斷,反映統計學發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統計學成熟的重要標志。一方面,它是重要的認識工具。正是由于有了“推斷”,科學借助統計這一定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巨大成就。象著名的基因論就借助推斷統計方法而得。

(二)思想的騰飛

矩:統計學早期便有“平均”即一般代表值的思想,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一般性。引入概率論后,“平均”引申到“期望”,描述隨機變量的集中趨勢。與“平均”相對應,有對數據偏離“一般”程度的描述即“變異”,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引入概率論后其內涵擴充到對隨機變量離散程度的描述。“矩”源于力學研究,均數、方差同重心和轉動力矩之間的類似促使統計上用“矩”來描述數據特征。其概念涵蓋前述的幾個參數,并擴充到多階、多維隨機變量特征的描述。“矩”體現了統計“求同察異”的思想,即在了解差異的同時認識事物的同質性。

估計:估計是據樣本數據對總體參數所作出的“猜想”’其實質是一種類比,將對已知事物的認識拓廣到更大范圍。實際上有一個假定即樣本、總體的同質性(同分布)。由于樣本的隨機性使得估計帶有不確定性,便給出“區間”來對其描述。

檢驗:檢驗即先對總體特征作出一種假設,然后根據樣本信息對這一假設的支持程度作出描述(假設正確性的判斷),主要運用反證法、小概率原則等思想。檢驗與估計構成統計推斷內容的兩面,鑒于思維上推與證的不同而分別提出。

擬合:擬合就是對現象之間的聯系、發展規律、變化趨勢給予定量描述,是對事物間關系表現的一種抽象。也就是以一定的模型來反映現象及現象間的聯系的發展變化,表現出聯系的顯性方面而抽象掉非顯性方面。

相關:相關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哲學思想在統計上的具體化。統計所研究的對象之間往往表現出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相關便是對現象間這種聯系的數量表現的描述、分析。通過對比關聯現象變化的方向與程度,來研究它們之間是否有聯系、聯系的緊密程度和形式。

慣性:哲學上,客觀現象都是有規律的辯證發展運動過程。任何運動都具有慣性,這種慣性表現為系統的動態性即記憶性。它反映現象未來行為與過去的行為有關這樣一種動態思想,是“動態相關”,也是預測的思想基礎,反映現象本身及現象之間關系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二、概率論引入統計學的啟發

概率論引入統計學,使統計學思想方法有了質的飛躍,并成為統計學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也給我們啟發:統計學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而發展,不斷完善方法體系,與其它定量分析工具、計算技術及其應用領域科學結合融會。

研究對象泛化:統計學是定量分析工具,首先便表現在對所研究的對象(社會經濟現象、自然現象、精神思維等)的定量描述上(對象信息數據化),然后再做定量分析。最初統計學只能局限于現象數量信息做確定性的數量描述、分析,引入概率論之后,對研究對象便可以做隨機性描述、分析。而實際工作中有時還必須對定性的、模糊的、混沌的甚至突變的等研究對象做定量的描述與分析,概率論便會有所局限,必須引入新的工具。比如引入模糊數學,對模糊性現象做定量描述分析;引入灰色理論,形成灰色統計思想等等。

電子技術發展:科技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數據處理的手段得到提升,并對統計提出了新挑戰。電腦、網絡的出現一方面使統計學的研究對象(總體)成了一個結構復雜的系統,另一方面對數據的分析處理變成了算法。同時在我們面對的數量信息超大量化后,統計的“收集、分析數據”的任務、統計推斷意義也就必然發生變化,等等。這一切都要求統計必須與計算機及其它科學聯姻,如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理論等。

應用領域擴張:現代統計學是一多層次多門類的學科,幾乎所有的科研都要借助這一定量分析工具。應用領域的不同,對這一工具的要求必然不盡相同。比如生物統計、保險統計與統計地理學在基礎性方法一致的基礎上各有與其相聯系的實質性科學的特點。現代統計方法(包括概率論的成長、壯大)很大程度上來自一些實質性科研活動,這也就要求我們堅持以概率論等數理工具為基礎的前提下緊密聯系應用領域的實質性科學。

總之,統計學是一門生命力強大的科學,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順應時代要求,不斷借鑒其它方法科學,豐富統計方法,拓展應用領域。

第4篇

[關鍵詞] 概念圖;護生;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R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c)-0153-03

Influence of pedagogics of conceptual graph method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nurse students

ZHANG Wei-xin YANG Li-qun LI Qiang TANG Mei-ling ZHANG Hai-li

School of Nursing,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Qiqihar 16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edagogics of conceptual graph method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e students. Methods 84 nurse students from September 2015 to December in our schoo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2 student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edagogics of conceptual graphs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pedagogics method.The scor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the score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learning and cooperation ability,information quality dimension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onceptual graph;Nurse student;Autonomous learning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護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領域越來越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護理教育者也在積極探求有效的培養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概念圖(concept map)又稱概念構圖,是以命題的形式將概念作有意義的連接,借助組織、分類、分析、評估以及推理的過程進行思考,通過圖示將概念進行連接,使思維可視化,其可以激發學生思考,開闊學生思路,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總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興趣[1]。國外研究[2-3]顯示,概念圖可用于培養和提高護生的評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討概念圖教學法在培養護生自主學習能力中的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12月本校護理學院2013級護理四年制本科的84名已完成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學習、自愿報名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0名,女生74名;年齡21~24歲,平均(22.32±0.79)歲。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2名。試驗組的基礎課和專業課成績分別為(82.26±16.29)分和(85.89±10.04)分,對照組的基礎課和專業課成績分別為(81.97±18.22)分和(85.44±9.87)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理論授課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和對上一節課的知識進行提問,課上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后布置思考題和預習內容。

1.2.2 試驗組 采用概念圖教學法進行病例分析,具體如下。①教師講授:教師首先介紹概念圖的相關知識,重點講解如何用概念圖表示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充分了解、認識概念圖的本質和作用,激發學生用概念圖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如何構建概念圖;②學生分組: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為7組,自行確定組長;③確定主題:課前告知即將學習的主題,學生根據主題初步構建概念圖;④課堂合作構圖:小組成員共同探討,組長匯總,注意將主題放在中間,各類不同概念用不用顏色表示,并置于不同的圖形中,合理排列各個概念并注意正確選擇連接詞;⑤成果展示:繪制完畢后,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講解,其他組員可補充,學生向教師及其他同學講解自己繪制的概念圖,大家討論;⑥反饋評價:教師再進行反饋評價,補充講解,完善構圖。

1.3 研究設計

本研究歷時1個學期,采用胡雁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4版《護理研究》教材,選取第2章中的發現研究問題、第4章中的實驗性研究、第5章中的抽樣方法、第13章中的質性資料的收集方法共4個部分作為概念圖教學法的教學內容。

1.4 評價指標

1.4.1 測量工具 ①概念圖教學方法評價表:自行設計,共9個條目,前8個條目按照Likert 5級評分法表述,即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一般(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每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學生越認可該教學方法,第9個條目為開放性問題。②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采用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畢業生張喜琰[4]編制的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該量表包括學習動機(8個條目)、自我管理能力(11個條目)、學習合作能力(5個條目)、信息素質(6個條目)4個維度,共3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即完全符合(5分)、基本符合(4分)、一般(3分)、基本不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1分),反向陳述反向計分,量表總分30~150分,分數越高表示自主學習能力越強,總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822。試驗前隨機抽取試驗對象以外的20名學生進行預調查,得出總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807,提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適用于本次研究的人群。

1.4.2 資料收集 評價表在課堂上集中進行發放和填寫,不明白之處對其進行解釋說明,當場發放和收回。共發放概念圖教學方法評價調查表42份,有效回收率100%。課程開始和結束后共發放自主學習能力測評問卷168份,有效回收率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課程開始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分析

課程開始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分情況如下:學習動機(28.17±1.68)分,自我管理能力(37.16±2.56)分,學習合作能力(16.10±1.47)分,信息素質(19.18±2.11)分,總分(101.22±7.21)分(表1),提示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總體水平不高。

表1 課程開始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分析(分,x±s)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主學習能力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可比性。試驗組干預后的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概念圖教學方法的效果評價

試驗組護生對概念圖教學法效果評價總體在4分以上(表3),提示護生對概念圖教學法持肯定態度。

3 討論

3.1 概念圖教學法的優勢

概念圖教學法由康乃爾大學的Novak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后被歐美國家護理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其理論依據是皮亞杰的圖示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4]。概念圖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好方法。概念圖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自主構圖為主[5]。學生在應用概念圖進行學習時,可以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查閱相關資料,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監控和評價,可以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7]。在護理教育領域,概念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起到推進有意義學習的作用,是一種很好地評估護生學習效果的工具[8],并且是一種提高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9-10]。

3.2 概念圖教學法有助于培養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表1可知,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水平不高,尚有較大的提高空間。從表2的研究結果可知,試驗組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動機、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質四個維度評分及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概念圖教學法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與國內外的研究[11-12]結果一致。從表3的研究結果可知,學生對概念圖教學法持肯定態度,各項評分均>4分。學生認為概念圖有助于知識的梳理和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喜歡和老師同學們進行交流,同意應用于其他課程當中,這與相關研究[13]結果一致。

3.3 實施概念圖教學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概念圖的構建對認知學習能力要求較高,一個理想概念圖的構建,需要反復思考和修改,因此需要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在回答開放性條目時覺得有些復雜,總結時有些困難,劉桂娟等[14]建議在進行概念圖教學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當教學內容簡單時,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概念圖;當教學內容復雜時,可以讓學生繪制部分知識點的概念圖,或直接使用教師制作的概念圖進行授課。

綜上所述,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概念圖教學法為護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環境,有利于培養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5],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桂娟,費素定,郭玲玲,等.概念圖在案例教學中促進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687-689.

[2] Harpaz I,Balik C,Ehrefeld M.Concept mapping: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ing nursing education[J].Nurs Forum,2004,39(2):27-31.

[3] Chen SL,Liang T,Lee ML,et al.Effects of concept map teaching on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J].J Nurs Educ,2011,50(8):466-469.

[4] 張喜琰,李小寒.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工具的研制及現狀調查[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07.

[5] Artino AR,Cleary TJ,Dong T,et al.Exploring clinical reasoning in novices: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icroanalytic assessment approach[J].Med Educ,2014,48(3):280-291.

[6] 杜靜.概念圖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24):2291-2292.

[7] 趙燕利.概念構圖教學法及其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14):1223-1225.

[8] 黃萬琪,程清洲,杜丹丹,等.護理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全科護理,2013,11(4):1043-1046.

[9] Giddens J.Concept mapping as a group learning activity in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J Nurs Educ,2006,45(1):45-46.

[10] 楊麗華.概念圖教學法在五官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3):665-666.

[11] 朱源源,李南,孫水英.概念圖教學法在培養實習護生自主學習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報,2009,16(11):31-33.

[12] Raisa BG,Jeanette AB.Concept mapping:a strategy for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J].Nurs Educ Pract,2006,6(4):199-206.

[13] 汪鳳蘭,張小麗,邢鳳梅,等.概念圖在本科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1):837-840.

[14] 劉桂娟.《急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應用概念圖培養護理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1.

第5篇

[關鍵詞] 臨床 研究設計 原則

健康網訊:

三、重復(Replication)的原則(一)重復的概念和意義 “重復”即要求研究樣本對于相應的總體具有代表性,它包含研究樣本應具有與相應總體的同質性和足夠的樣本含量的兩個條件。這是為了保證從研究樣本所獲取的信息、研究結論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質的別的病人。 從上面敘述可知,樣本的代表性既具有“性質”方面的特征,也有“數量”方面的要求。臨床研究中,選取什么性質的樣本,代表什么性質的總體,是由研究目的所規定的。不同的研究目的要求納入不同范圍、性質、特征的研究對象。而同一的研究目的,則要求納入具有相同范圍、性質、特征的研究對象,這也稱研究對象的“均一性”。與其說,研究樣本對于相應總體具有“同質性”,不如說,從研究樣本所得到的結論只能推及于與樣本具有相同范圍、性質、特征的人群。 為了使從研究樣本獲取的研究結論具有外推性,除了“同質性”外,還必須有足夠的樣本含量。由于臨床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生物學的差異是普遍地存在著,并且無法以人為的方法加以控制和避免。同時,社會因素、自然環境、個體的思維、情感等也都對個體的健康或疾病狀況起重要影響。即使是同一疾病,不同個體的差異也常常異常明顯,表現為不同的臨床過程、類型和預后。因此,如果僅僅從少數或極有限的研究對象獲取關于疾病病因、臨床過程、診治效能的信息,并據此推導結論,顯然是片面、不完整的,有時甚至可能是錯誤的。臨床研究結論只有建立在足夠的樣本含量基礎之上,才有可能盡量減少偏倚和控制或識別機遇的影響。(二)臨床研究實施重復原則的常用措施 1、嚴格按照研究目的規定研究對象的性質與范圍 臨床研究常是以疾病作為研究的客體。對此,有關研究對象的性質與范圍涉及下列幾個方面。 (1)診斷標準(Diagnostic Criteria):指能夠正確診斷一個疾病或證候的現行公認的標準。其來源有: ① 國際統一標準:如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美國風濕病學會(ARA)關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② 國內統一標準:包括政府主管部門,全國性學術組織制訂的診斷標準; ③ 地方性學術組織制訂的診斷標準; 研究者可根據實際情況按上述先后順序進行選擇。中藥新藥的臨床試驗常以中醫病、證為主體,或病、證結合為特征,因而中醫病、證的診斷標準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如評價對于現代醫學疾病的療效時,同時也要有關于現代醫學的疾病診斷標準。 (2)納入標準(Inclusive Criteria):指合格受試者所應具備的條件。在一項具體研究中,被納入研究的對象,除應符合診斷標準外,研究者還必須根據具體的研究目的及實施的可行性,對納入研究的對象的其它條件同時作出規定。一般包括: ① 對于病情、病型、病期、病程的規定; ② 對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的規定; ③ 對職業、居住地、個人嗜好狀況等的規定。 (3)排除標準(Exclusive Criteria):指不應該被納入研究的條件。其目的在于排除其它情況對于研究結論的影響 ① 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 ② 雖符合診斷標準,但有下列情況之一者: a同時患有其它病、證或合并癥者; b已接受有關治療,可能影響對效應指標觀測者; c伴有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它生理或病理狀況,如月經周期;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體內代謝者; d某些特征人群如被納入研究則有悖于醫療道德者,如孕婦、嬰幼兒、未成年人、高齡患者、過敏體質、病情危篤或疾病的晚期患者; e不合作者,如不愿意接受研究措施或因患有精神病未能合作者; f其它:如住地過遠,未能隨訪者。 上述“排除標準”并非是絕對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常有不同的排除標準。如果一項研究旨在觀察藥物在肝腎功能損害人群中的劑量選擇,自然,排除標準中就不應該將肝腎功能損害者列入其中。 值得指出的是,臨床研究常需設立對照,若是不同總體間的比較,則對照人群也應有相應的診斷、納入和排除標準。某些研究,以健康人為受試者或對照人群時,必需根據具體研究目的,予“健康人”以定義和標準。 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是確定合格受試對象的互為補充、不可分割的必備條件。研究者在臨床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必需十分嚴格地按照已制訂的標準選擇研究對象,避免選擇性偏倚的產生。可以設想,當進行一項旨在治療濕熱泄瀉的臨床試驗時,將脾虛泄瀉者也納入研究,必然影響對于該藥的療效評價。2、保證臨床研究足夠的樣本含量(Sample Size)(1)決定樣本含量的有關因素:一項臨床研究,樣本含量應該多大才能使樣本對總體具有代表性,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通常需要根據研究目的、設計類型、專業要求和統計學要求而確定。例如隊列研究與病例-對照研究,對樣本含量大小估算要求不一樣。兩樣本比較和樣本與總體比較的樣本含量也不一樣。現通過對臨床試驗樣本含量大小的估算加以說明。一般來說,隨機對照平行試驗所需的樣本含量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 樣本中所包含的個體的差異程度:個體之間的差異越大,所需觀察的病例數越多;反之,若個體之間差異較小,則所需觀察之例數較少。例如,對于某一個疾病的研究,若包含了病情程度不一的輕、中、重型病例,則對比于僅觀察其中單一的某一型所需的病例數要多。 ② 組間效應差異的程度:組間效應差異越大,所需觀察病例數越少;反之,則所需觀察病例數較多。預期兩組有效率差異為30%時較20%時所需的病例數為少。當然,不能為了減少觀察病例數,不切合實際地過高估計試用藥物的預期療效,因為這樣無補于事,無法獲得有意義的陽性結果。 ③ 統計資料的性質:以計數資料或等級資料作組間效應比較時,所需的樣本含量較以計量資料作比較時要大。 ④ 統計推斷的嚴格程度:即以顯著性檢驗為基礎所進行的統計推斷所得出的結論與真實情況相符合的程度。用下列指標進行衡量。 aⅠ型錯誤:統計推斷拒絕了實際上成立的無效假設(H0)。Ⅰ型錯誤的概率用α表示,故又稱α錯誤。在這里,Ⅰ型錯誤指的是,組間差異實際上是不存在,統計推斷的結果,卻錯誤地承認組間差異的存在,又稱假陽性。進行統計推斷時研究者需要對容許犯Ⅰ型錯誤的大小作出規定,通常是P≤0.05,因為在這一范圍內, 若作出拒絕 H0的推斷,其所犯的Ⅰ型錯誤概率已很小,故承認這一推斷的正確性。P值越小,所需樣本含量越大。 bⅡ型錯誤:統計推斷的結果不拒絕實際上是不成立的H0,其出現的概率用β表示,故也稱β錯誤;或者說當組間的差異確實是存在時,統計推斷卻不承認該差異的存在,故也稱假陰性。β值越小,則所需的樣本含量越大。根據實際情況,通常規定β≤0.10,必要時可取β=0.

2。 c把握度(Power):或稱檢驗效能。當組間確實存在差異時,按所規定的α水平,能發現組間差異的能力。把握度與Ⅱ型錯誤互補,兩者的概率之和為1。若β=0.10,則把握度=1-0.10=0.90,表示若組間確有差別時,通過100次的試驗,有90次能得出組間有差別的結論。把握度越高,則其所需樣本含量越大。 (2)樣本含量的估算: ①進行樣本含量的估算的有關信息: a由樣本推及總體的信息:在臨床試驗中,主要是關于比較組的效應及其差異。如比較兩組率時應知道兩組的率 P1與P2及它們的總體率之差δ(一般以P1-P2估計之);要比較兩均數時應知道兩均數u1和u2及兩總體均數之差與標準差之比(u1-u2)/δ(一般用 1、 2 分別估計總體均數u1、u2,用兩樣本的合并標準差估計δ)。 b統計推斷的要求:確定a,β(或檢驗效能,Power);雙側檢驗或單側檢驗。上述參數和信息可以通過查閱有關類似研究的資料,或作預初試驗而獲得。研究者也可根據專業知識要作出合理的假設。 ②樣本含量估算的舉例:關于樣本的估算,統計學家為此制定了各種計算公式和專用表,各種情況下計算樣本大小的方法和原理較為繁復,現僅結合例題介紹兩種臨床試驗常用的樣本大小估算簡查表。 a計數資料樣本的估計(查表法):可查兩樣本率比較時所需樣本含量簡查表(見表5-2)在使用此表時應事先做到: ·了解比較組(指對照組)的反應率,P1(%); ·根據所需由研究者自擬試驗組的期望反應率,P2(%); ·得兩率差值δ,δ=P2-P1; ·根據所需,確定α、β、Power; 查表5-2:表左側 P1(較小率)欄縱行內找到較小的反應率或相近似數值所在,從該數起向右與相應的δ行相交,按所規定的 Power(檢驗效能)讀取相應數字,即為每組所需的最少個體數。 例:設青霉素治療慢性氣管炎近期控制率僅為20%,現擬用某中藥治療,要求該中藥近期控制率須達40%才能有推廣意義,設α=0.05,檢驗效能為90%,問需多少病例才能得到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的結論? 已知P1=20 P2=40 δ=P2-P1=40-20=20 a=0.05 Power=90% 因該藥療效可高于或低于青霉素,故應查雙向試驗用表得:n=105, 則兩組共需105×2=210(人),即至少需210人才能得到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的結論。 b計量資料樣本的估計(查表法):可使用兩樣本均數比較時所需樣本含量簡查表(見表5-3)。使用時應事先做到: ·了解比較組的標準差s; ·擬定實驗組均數與比較組均數的期望差值δ; ·求出差值與對照組標準差的比值δ/s; ·確定a,β,Power; 例:假定根據以往經驗,某型動脈硬化病人血清膽固醇含量標準差為30mg%,現擬用某中藥降低膽固醇,要求至少降低膽固醇50mg%才能應用于臨床,問最少需用多少病例才能使真正有效的中藥能得出顯著結果而被應用?(規定a=0.05,Power=90%)。 已知對照組標準差s=30mg% 差值δ=50mg% 則δ/s=50/30=1.7 按雙側檢驗查表5-3得n=9 共需9×2=18例 即共需病人至少18例。 以上僅簡單介紹適合于臨床試驗時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樣本含量估算的查表法。實際上,有關這方面的專用表為數不少,適用于不同情況。實際工作中,常碰到許多情況是不能靠查表來解決的,應借助公式計算,最好是請教統計學家或有關人員。 最后,請大家在閱讀醫學文獻時,對于某些臨床試驗的結論,特別是得出陰性結論的臨床試驗,有必要根據試驗的樣本例數N和所規定的a水平去檢驗該試驗的檢驗效能是否過低(即樣本含量不足)。只有在檢驗效能較高的條件下,我們才能比較有把握地接受這個結論。表5-2兩樣本率比較時所需樣本量(雙側)------------------------------較小率 δ=兩組率之差(%) (%) 10 15 20------------------------------10 260 130 7915 330 160 9520 390 185 105------------------------------表5-3 兩樣本均數比較時所需樣本量----------------------------------------雙側 α 0.05 檢驗δ/sβ 0.05 0.1 0.2----------------------------------------1.5 13 11 91.6 12 10 81.7 11 9 71.8 10 8 6----------------------------------------四、盲法(Blind Method)的原則 (一) 盲法的概念和意義 “盲法”是指臨床研究過程指標的觀測、數據的收集和結論的判斷時,應在不知道研究對象的分組前提下進行。 臨床研究的目的在于對提出的假說得到一個可靠的,無偏倚的論證。偏倚,如前所述,可以來自設計到結果分析的每一環節,既可以來自研究人員方面,也可以來自研究對象方面。進行盲法的臨床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克服可能來自研究者或受試者的主觀因素所導致的偏倚。此外,在非盲性臨床治療試驗中,受試者可能對新療法尚有懷疑或對傳統療法已失去信心而中途退出試驗,使研究結果難以得到正確的評價。(二) 盲法的實施 1、盲法的種類 (1)單盲法:在實施一個試驗方案時,對于研究對象的分組或者所施加的研究因素(如選用藥物),只有研究者知道,而研究對象不知道。單盲法可以避免來自受試者主觀因素所導致的偏倚,但仍然無法克服來自研究者方面的偏倚。在實施過程中,研究者還可能由于心理因素或其它原因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給予不同的關注;以安慰治療作對照的研究中,出于某些原因,有些研究者很可能給予對照組添加“補償治療”,而影響了研究結果的真實性。 (2)雙盲法:在實施一個試驗方案時,對于研究者的分組或者所施加的研究因素(如選用藥物),研究者(包括資料分析者)和研究對象雙方都不知道。雙盲試驗大大減少了來自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兩方面主觀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2、實施雙盲方法的具體要求 (1)關于藥物劑型與給藥方法:實施雙盲方法要求各組的藥物在外觀的形狀、大小、顏色,給藥的途徑、方法、次數上保持一致。藥物臨床試驗時,若試驗藥與對照藥的劑型不一樣,雙盲法的實施可采取:試驗藥+與對照藥劑型一樣的安慰劑;對照藥+與試驗藥劑型一樣的安慰劑,并分別編上密碼。這稱之為“雙盲雙摸擬”方法。在不等的隨機對照中,可按研究對象接受試驗藥物或對照藥、按研究對象的組別及其進入研究的序號事先混合統一編碼。 (2)雙盲方法的管理:實施雙盲法過程中,需要有“局外”的管理、監督者、他們僅參與設計、藥物編碼的控制與保密,資料的保管、分析等,他們并不直接參加臨床研究的觀測和數據收集。臨床研究結束并完成數據分析時,密碼控制者予以“揭盲”,“揭盲”時應有主要研究人員在場。 在臨床研究過程中,如研究對象出現可疑的嚴重不良反應或病情發生明顯的進展,應予以“破盲”,并同時使用必要的治療措施。“破盲”應局限在較小范圍內進行,盡量減少由于“破盲”對雙盲實施的影響。(三)有關問題的討論 1、“雙盲”法并非適用于所有的臨床研究,有些臨床試驗只能是非盲法的 例如探討針灸療法的療效;比較手術療法和保守療法對某些疾病的療效;評定生活習性(飲食、運動和吸煙等)對疾病的影響等。中藥臨床試驗,也可能因為藥物制劑的顏色、氣味等而使雙盲方法難以實施。在這種情況下,應采取措施使輔助檢查或實驗室的研 究人員仍然在不了解研究對象分組的情況下檢測和分析結果,以提高對觀測指標判斷的準確性。 臨床試驗的終點指標如果是明確的硬指標,如存活或死亡,則可以是非盲法的。 2、臨床試驗中有所謂改良雙盲性,即將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公開期,將獲得療效者留下,無效者棄去;第二階段為雙盲試驗期,將“有效”者按隨機方法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作雙盲試驗。如療效差別有顯著性,則表示該效果系所試藥物的作用。由于試驗在不同的時期進行,改良雙盲法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3、盲法實施,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倫理道德問題,應注意其可行性在研究計劃中,應針對由于盲法而可能出現的事件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例如,該如何為研究對象提供非特異性的基礎治療;在什么情況下應該“破盲”;以及“破盲”后的“補救”方法等。 4、避免意外“破盲” 為保證雙盲法的良好實施,提高研究人員,尤其是直接接觸研究對象者對研究計劃的依從性是十分重要的。否則,無論如何嚴密的盲法都是難以保證意外“破盲”的。

第6篇

關鍵詞:經濟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過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抽象方法,將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現象的本質上,歸納影響經濟運行機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過對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綜合,演繹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各主要因素間的抽象關系,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比較適合個案在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的和多側面的分析研究。定量分析相對于定性分析的主觀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經驗事實,可以通過數學或計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結構的嚴謹性,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及狀態趨勢給予客觀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應的判斷。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經濟現象都能夠以數量或數值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一、定性分析是認識事物的質、尋找事物的本質聯系,是對事物或事件的性質和特點的分析

所謂質,即指事物成為其自身并使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規定性。世間萬物之所以能呈現出多樣性,是其自身與他物相區別,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質。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而只有清楚地認識事物本身并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才能在實踐中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現象、性質來確定概念,判斷其未來的發展程度,對事物進行非數量化的分析。如對方針、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價格調整引起的生產和市場形勢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對市場形勢的影響,國際化貿易帶動下購買力投向的變化等,這些都難以準確地用數量來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計和判斷。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經驗和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的,主要依靠個人主觀經驗和直觀材料來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未來事件和趨勢的發展性質、發展程度。它對長期遠規劃、重大問題的發展前景、市場形勢的估計和判斷,以及制定工作計劃和企業經營活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定量分析是指對事物進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它是用數量指標來分析研究事物的實踐結果和發展趨勢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數學、統計學、計量學、概率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和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方程、摸型、圖表和計算機等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兩方面。它可以應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市場預測、經營決策、經營動態分析、商品調運分析、庫存分析、成本核算、費用效益、經濟效果、勞動效率、市場動態分析等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研究中數理與計量分析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因素量、時間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定量分析的特點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確性和客觀性。

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綜上所述,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數學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數學的抽象性可以使復雜的經濟關系變得清晰。數學的精確性可使經濟范疇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到精確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經濟范疇得到精確的定義。數學的嚴密的邏輯性可使經濟學理論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論中的錯誤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數學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數學方法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它的好壞全在于人對它的使用。同時作為進行量的分析手段,數學分析的運用必須以質的分析為前提。再者,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有不少經濟現象很難簡單的運用數學模型加以解釋和說明。強性使用數學模型將一些因素量化反會導致與經濟想象的偏離、失真或者脫離研究的現實意義的狀況。

然而,當今的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對于量的認識和處理出現了不少的偏差。國內外許多學者由于在經濟學研究上很難迅速出成果,就紛紛在數學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經濟現象或事物的本質,缺乏對經濟現象的直觀判斷和價值的認識,只注重數學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復雜性。定量分析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對大量樣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確研究,所以只能對經濟現象的比較表層的、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但無法對其深層的原因和具體的細節進行深刻剖析。經濟研究的正確取向應建立在對經濟學本身的內容和研究對象的本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具有一定量的質,量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的量。不同質的事物擁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圍。一方面,質決定著一定的量,規定著量的活動范圍。另一方面,質必須以一定的量作為必要條件,它決定于數量的界限。量變超過了數量的界限,事物的質就會改變。所以,質和量是互相結合、互相規定的,并形成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即度”。同樣的,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實質上是同一認識過程的兩個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是認識的起點。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認識的精確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過理解和解釋,來把握教育現象的整體意義和價值關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現象中的價值性、歷史性和社會性。

第7篇

【關鍵詞】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經濟學研究

研究是通過各種研究方法對事實或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以獲取新的可靠知識的思維活動。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和創新對研究工作至關重要。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學家不斷引進別的學科研究方法或開創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為之服務。這些研究方法的引進和創新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理論及相關科學理論的發展,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然而我們也必須正確的認識和運用經濟學方法論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確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們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經濟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關于經濟研究中的兩種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哪一種方法更科學、更合理,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在經濟學界,主張定量分析的觀點認為,采用數學語言,遵循數學所固有的邏輯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達思想,使概念精確,論證富有邏輯性,避免曲解和混亂,混亂,如經濟學家施蒂格勒認為這種轉換不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轉換有助于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另一方面,與其對立的觀點認為,雖然嚴格地遵循數學邏輯程序,能使混亂的思想呈清,但數學只是經濟認識的輔助手段,不能取代質的分析,濫用數學手段,也會產生許多謬誤。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認為,這種轉換不僅無益,而且涉及到一種陳腐的智力幾何學。結合國內經濟學研究中所出現的對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爭論,本文試圖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義其各自的特點入手,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在經濟學研究中的相互關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義及特點

定性分析是認識事物的質、尋找事物的本質聯系,是對事物或事件的性質和特點的分析。所謂質,即指事物成為其自身并使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規定性。世間萬物之所以能呈現出多樣性,是其自身與他物相區別,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質。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而只有清楚地認識事物本身并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才能在實踐中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現象、性質來確定概念,判斷其未來的發展程度,對事物進行非數量化的分析。如對方針、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價格調整引起的生產和市場形勢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對市場形勢的影響,國際化貿易帶動下購買力投向的變化等,這些都難以準確地用數量來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計和判斷。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經驗和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的,主要依靠個人主觀經驗和直觀材料來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未來事件和趨勢的發展性質、發展程度。它對長期遠規劃、重大問題的發展前景、市場形勢的估計和判斷,以及制定工作計劃和企業經營活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過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抽象方法,將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現象的本質上,歸納影響經濟運行機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過對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綜合,演繹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各主要因素間的抽象關系,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比較適合個案在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的和多側面的分析研究。如專家調查法、主觀概率法、意見集合法、相互關系分析法、歷史經驗分析法等等,都是屬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體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點是簡便易行,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處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夠具體,有一定的主觀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斷者的情緒和形勢氣氛的影響。

二、定量分析的定義和特點

定量分析是指對事物進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它是用數量指標來分析研究事物的實踐結果和發展趨勢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數學、統計學、計量學、概率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和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方程、摸型、圖表和計算機等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兩方面。它可以應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市場預測、經營決策、經營動態分析、商品調運分析、庫存分析、成本核算、費用效益、經濟效果、勞動效率、市場動態分析等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研究中數理與計量分析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因素量、時間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定量分析的特點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確性和客觀性。定量分析相對于定性分析的主觀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經驗事實,可以通過數學或計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結構的嚴謹性,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及狀態趨勢給予客觀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應的判斷。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經濟現象都能夠以數量或數值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綜上所述,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數學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邊際革命”時期,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瓦爾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運用了數學方法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分析。李嘉圖在其代表作《經濟學與賦稅原理》中,對等級地租、工資、資本周轉和比較成本等問題的論述,就多次運用了數學圖表分析。20世紀初,計量經濟學鼻祖費里希·丁伯根也將經濟理論、統計學和計量數學結合起來,運用數學模型研究經濟周期,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數學的抽象性可以使復雜的經濟關系變得清晰。數學的精確性可使經濟范疇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到精確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經濟范疇得到精確的定義。數學的嚴密的邏輯性可使經濟學理論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論中的錯誤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數學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數學方法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它的好壞全在于人對它的使用。同時作為進行量的分析手段,數學分析的運用必須以質的分析為前提。再者,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有不少經濟現象很難簡單的運用數學模型加以解釋和說明。強性使用數學模型將一些因素量化反會導致與經濟想象的偏離、失真或者脫離研究的現實意義的狀況。凱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將經濟分析體系形式化了的符號偽數學方法”,認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卻無所助益的符號迷宮里,作者會喪失對于真實世界中的復雜性與相互依賴的洞察力。”

然而,當今的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對于量的認識和處理出現了不少的偏差。國內外許多學者由于在經濟學研究上很難迅速出成果,就紛紛在數學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經濟現象或事物的本質,缺乏對經濟現象的直觀判斷和價值的認識,只注重數學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復雜性。更有甚者,為了使論文和研究滿足數學邏輯一致性,編造經濟數據,并拼湊參數范圍,從而得到“理想”的實證結果,最終不是使經濟研究的內容脫離現實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義。定量分析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對大量樣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確研究,所以只能對經濟現象的比較表層的、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但無法對其深層的原因和具體的細節進行深刻剖析。經濟研究的正確取向應建立在對經濟學本身的內容和研究對象的本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具有一定量的質,量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的量。不同質的事物擁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圍。一方面,質決定著一定的量,規定著量的活動范圍。另一方面,質必須以一定的量作為必要條件,它決定于數量的界限。量變超過了數量的界限,事物的質就會改變。所以,質和量是互相結合、互相規定的,并形成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即度”。同樣的,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實質上是同一認識過程的兩個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是認識的起點。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認識的精確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過理解和解釋,來把握教育現象的整體意義和價值關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現象中的價值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提出、理論建構、假設驗證、結果評價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的。定量研究中的邏輯命題、數學模型和統計分析都自然應當建立在對基本問題或理論假設的理解和解釋基礎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變過程,并通過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限度和范圍,來把握事物相對穩定的本質特征。因此,經濟學研究中,不應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應把它們統一起來,通過對經濟學現象本身的量變以及數量關系的分析,來達到對于經濟現象本質規律的認識。

四、結論

總之,經濟學實質上是一門研究在既定資源約束下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科學。人的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會性和主觀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邏輯來進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釋的。同時人類社會又是一個多變量、多因素和多層次的復雜的動態系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單一,而應該容多角度的不同側面進行求證分析,經濟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論加以深化。因此,決定了經濟學必須兼容其他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作到定性與定量分析想結合。

參考文獻

[美]唐·埃思里奇.朱綱譯.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Ml.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廖士祥.經濟學方法論[M].上海:上海社會利學院出版社,1991.

朱成全.經濟學方法論[Ml.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卜衛.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J].國際新聞界,1997(5).

沃野.關于社會科學定量、定性研究的三個相關問題[J].學術研究,2005(4).

董瑞華,傅爾基.經濟學說方法論[Ml.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第8篇

關鍵詞:內隱異質性;跨層次;交互作用;團隊斷裂帶

分類號:B849;C93

1、引言

團隊已經成為組織開展活動的基本單位,有關于團隊運作和團隊管理的研究層出不窮,而異質性研究是其中的關鍵部分。團隊異質性(或者說團隊多樣化)包括外顯異質性(如年齡、種族、性別等看得見的異質性)和內隱異質性(如專長和職業背景等看不見的異質性)兩種類型(Harrison,Price,&Bell,1998)。傳統團隊異質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社會分類視角和信息加工視角(Williams&O’Reilly,1998)兩大視角。社會分類視角(social categoriza-tion perspective)認為通常個體將同質性和異質性作為對自己和團隊內其他成員進行歸類的標準,進而區分其自身的“圈內人”和“圈外人”(Williams&O’Reilly,1998),從而降低團隊凝聚力,影響溝通和績效;它強調的是同質性團隊的價值,關注焦點在于成員關系。信息加工視角(information/decision making perspectivel認為異質性的團隊成員能夠帶來不同的信息和觀點,深化對團隊任務的理解,從而促進團隊績效提升(van Knippenberg&Schippers,2007);它強調的是異質性的價值,關注焦點在于任務完成過程。信息加工視角表明了團隊成員在任務完成中由于自身認知差異而形成的合力影響,是異質性團隊的優勢所在。因為內隱異質性的內涵維度通常是與任務完成相關聯,所以內隱異質性研究偏重于采用信息加工視角來解釋。

由于內隱異質性比外顯異質性對團隊結果有更穩定和更顯著的影響力(Harrison et al.,1998),而且內隱異質性的研究更強調團隊管理中應該怎么做的問題,而外顯異質性研究則通常只是回答團隊管理中不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因此更多的學者還是把注意力轉向了內隱異質性,內隱異質性研究已經逐漸成為了團隊異質性研究中的主體。深人探索團隊中內隱異質性問題可以更好地了解異質性團隊成員在互動過程中的關鍵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解釋和預測團隊過程與結果,從而來指導團隊設計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對團隊內隱異質性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詳細地梳理。本文對團隊內隱異質性內涵及其效能機制,包括內隱異質性作用于績效的中間過程因素,不同類型異質性之間的交互作用、團隊斷裂帶以及跨層次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基于團隊內隱異質性的未來研究框架。

2、內隱異質性研究新進展

在內隱異質性的研究初期,學者們主要關注團隊成員的知識異質性,專長(職能)異質性、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異質性(Jehn&Bezrukova,2004;Bantel&Jackson,1989;Bunderson&Sutcliffe,2002;Dahlin,Weingart,&Hinds,2005),對其他影響團隊成員認知差異的心理特征所形成的異質性有所忽略。近年來,學者們對內隱異質性這一方面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探索,主要表現在感知內隱異質性內涵的豐富化、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間作用機制的清晰化、內隱異質性情境干預的綜合化、以及外顯和內隱異質性的交互作用研究、團隊斷裂帶的探索以及跨層次研究的出現。

2.1 內隱異質性內涵的豐富化

由于過往內隱異質性研究所涉及的知識異質性,專長(職能)異質性、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異質性基本都可以通過所學專業,曾經經歷的職能部門等客觀指標來測量,因此本文將這類可以通過客觀測量的內隱異質性稱之為客觀內隱異質性。而還有一部分內隱異質性如時間個性異質性等并不能用客觀指標來測量,只能通過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來測度,因此本文稱此類內隱異質性為感知內隱異質性。感知內隱異質性往往和團隊成員的心理特征相關,這恰恰又是以往研究所較少涉及的,因此,近幾年,學者們從感知的角度進一步拓展了內隱異質性的內涵,從時間個性異質性、目標導向異質性、認知異質性、人格異質性和工作價值觀異質性等角度不斷豐富和充實內隱異質性的研究。

時間個性(time personality)這一概念最早由Kaufman,Lane和Lindquist(1991)提出,是指個體使用時間的風格。時間個性可以分為時間緊迫性(time urgency)、節奏類型(pacing style)和未來時間理念(future time perspective)三個維度(Mohammed&Nadkarni,2011)。時間個性異質性是指團隊成員在有關時間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特征方面的差異(張鋼等,2012)。在仔細研究團隊成員的時間個性異質性與團隊績效的關系后,Mohammed和Nadkarni(2011)認為時間的權變領導力(timetemporal leadership)能調節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時間的權變領導力越顯著,時間緊迫性和節奏類型異質性對團隊績效的正向作用就越顯著。我國學者張鋼等(2012)也對時間個性異質性進行了實證研究。該研究表明,團隊成員的時間個性異質性與團隊績效顯著正相關;任務沖突與團隊績效正相關;時間個性異質性與團隊績效受到任務沖突的完全中介作用。杜殉(2012)在沿用傳統的“差異-沖突-績效”研究構思的基礎上,對時間個性異質性與團隊創新績效進行探究后得出結論:時間個性異質性對任務沖突和關系沖突都有正向影響,任務沖突有助于提升團隊創新績效,而關系沖突則會抑制團隊創新績效。時間個性異質性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對團隊理論的豐富和深化,同時為團隊領導者如何管理團隊,尤其在團隊時間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思路。

成員目標導向異質性是指影響團隊成員在如何處理任務、目標和成就方面存在的心智框架的差異(Pieterse,van Knippenberg,&Ginkel,2011)。Pieterse等(2011)考察團隊成員的目標導向異質性和團隊績效的關系。實證研究表明,團隊反思分別正向調節了團隊成員學習目標導向異質性和績效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負向關系。換而言之,隨著團隊反思活動的推進,團隊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負向關系將逐漸減弱。Russo(2012)則將目標導向異質性中的績效目標導向異質性分為獲得性績效目標導向異質性(diversity in performance-approach orientation)和回避性績效目標導向(diversity in performance,avoidance orientation),更為細致地探討了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學習/績效目標導向異質性越顯著,團隊信息深化過程越弱,團隊績效表現越差。總之,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的研究能夠促使團隊的目標設置更具合理性,增強團隊活動之間的協同性。

認知異質性是指個體感知團隊內的其他個體成員在思維方式、知識、技術、價值觀和信念方面的差異(Dahlin et al,2005)。以往對團隊成員個體創造力的研究多從團隊結構(如正式化和集權化)、團隊領導風格和個體特征(如學習導向)等方面探索促進或制約個體創造力的因素(Lira&Choi,2009;Gong,Huang,&Farh,2009;Hirst,vanKnippenberg,Chen,&Sacramento,2011)。Shin,Kim,Lee和Bian(20 12)關于認知異質性的研究闡述了其與團隊成員的個體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兩者并不存在直接的正向關系。這一研究表明,認知異質性并不能直接促進或抑制個體創造力。這啟發管理者:必須施加一定的手段進行干預和控制,單純的認知異質性的團隊設計并不能促進個體創造力。

在人格異質性方面,黃海艷和李乾文(20111通過對大五人格和團隊創新績效的研究后認為團隊成員的人格異質性對團隊創新績效有積極作用。工作價值觀異質性是指個體用來識別工作或工作環境中“什么是正確的”或用來評估行動或結果偏好重要性程度的衡量標準(Dose&Klimoski,1999)。Dose和Klimosk認為工作價值觀在團隊形成的每一個階段都發揮重要作用(如相似的工作價值觀能夠有助于抑制人口學異質性對團隊績效的負面影響,增加團隊溝通,促使團隊規范的形成,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團隊形成)。Klein,Knight,Ziegert,Lira和Saltz(2011)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團隊領導風格能夠調節價值觀異質性與團隊沖突之間的關系,即團隊領導通過關注任務、明確規范和角色分工等方式抑制團隊成員價值觀異質性對于團隊沖突的負向影響。Woehr Arcinieea和Poling(2013)三位學者對價值觀異質性進行了分維度研究后認為,雖然價值觀異質性整體不能對團隊績效產生直接影響,但價值觀異質性的某些維度確實能對團隊過程和團隊結果產生負向影響,如成就價值觀不利于團隊凝聚力,從而抑制團隊績效。

除了感知內隱異質性外,近幾年在傳統的客觀內隱異質性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進展。

知識異質性(knowledge diversity)是指團隊成員在所擁有的知識結構、知識背景和知識類型方面的差異性(倪旭東,薛憲方,2013)。Buyl,Boone和Matthyssens(2012)認為高管團隊知識異質性從廣義上而言可以分為可直接觀察測量和可建立間接指標兩種類型,前者如職能背景、教育背景和先前的組織關系,后者如關系網絡、信念和價值觀偏好等。在此基礎上,Buyl等(2012)認為高管團隊的知識異質性會影響關注焦點的平衡性,而這將會決定組織采取探索式行為還是開發利用式行為,最終關乎組織的長期生存和發展。我國學者則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團隊知識異質性能對團隊創新產生積極作用(倪旭東,2010;王穎,彭燦,2011;王穎,彭燦,2012)。除了探討團隊內不同知識結構和知識類型等對團隊產出方面的影響,也開始有學者研究因知識異質性而產生的天然外部知識網絡對團隊創新等團隊結果的影響(倪旭東,薛憲方,2013)。倪旭東和薛憲方(2013)提出將團隊外部網絡作為知識異質性團隊的知識儲備來源,通過有效整合團隊內外部知識以滿足完成復雜任務的需求。這種將團隊外部知識納入到團隊的知識體系中的做法,不僅在理論研究上將知識異質性的觸角伸得更遠更廣,也為管理實踐者們在知識搜尋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路。

專長異質性(expertise diversity)是指團隊成員所掌握的知識類型、技能和能力的差異情況――而這些差異的來源來自于教育、經驗和天生的才能(van Der Vegt,Bunderson,&OosterhoC 2006)。van Der Vegt等(2006)的研究表明,成員對于團隊內部專長程度更高的成員承諾度更高,同時也更樂于向這些成員提供幫助。換而言之,成員們更傾向于向團隊中最具有專長才能的提供幫助,而不是向最不具有專長才能的人提供幫助――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往往沒有得到幫助。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團隊成員心理安全較低時,專長異質性會抑制團隊績效(Martins,Schilpzand,Kirkman,Ivanaj,&Ivanai,2012)。張鋼和熊立(2008)通過對浙江省杭州地區的41個工作團隊進行研究后發現,團隊任務越復雜,常規性越低,團隊成員專長異質性通過交互記憶系統積極作用于團隊績效之間的效用越顯著。

2.2 內隱異質性作用機制的清晰化

一般而言,基于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隱異質性能夠有效提升團隊績效。傳統的機理研究常常從沖突(包括關系沖突和任務沖突)、溝通和團隊學習行為等角度對團隊異質性和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Jehn,Northcraft,&Neale,1999;Pelled,Eisenhardt,&Xin,1999;Ancona&Caldwell,1992;van Der Vegt&Bunderson,2005)。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學者們開始更加注重從團隊信息深化、交互記憶系統等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角度對這一關系進行進一步探索。

團隊信息深化(tearn information elaboration)是指團隊成員交換、討論和整合任務相關信息的過程(van Knippenberg,Dreu&Homan,2004)。Homan,Knippenberg,Kleef和Dreu(2007)通過實驗研究表明,團隊信息深化能夠部分中介信息異質性團隊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即信息異質性團隊較之于信息同質性團隊能更好地對任務相關信息進行精致闡述,加深對任務本質的理解,從而提升團隊績效。Russo(2012)研究了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后認為,團隊信息深化能夠中介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的關系:目標導向異質性越高,團隊信息深化的程度越低,團隊績效就越低。

交互記憶系統(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是指對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檢索和交流活動的共享認知勞動分工(Wegner,1987)。在工作群體中,當個體了解到其他成員的專長時,獲取和編碼與專長相關信息的責任就會通過內隱或外顯的方式分配給最合適的專家成員,此時交互記憶就產生了(張鋼,熊立,2008)。黃海艷和李乾文(2011)將這一概念運用到研發團隊創新績效的研究后發現,交互記憶系統能夠部分中介人格異質性與團隊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人格異質性和團隊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人格異質性越顯著,交互記憶系統越成熟,團隊創新績效也就越卓越。

2.3 內隱異質性情境干預的綜合化

團隊內隱異質性對團隊績效的作用往往會受到一系列情境因素的影響,先前關于內隱異質性調節變量的研究大多只考慮組織和團隊層次的情境因素(Kirkman,Tesluk,&Rosen,2004;Kochanet al.,2003)。隨著對團隊的認識逐步加深,學者開始將團隊異質性研究置于更多樣化的環境之中,探索團隊領導風格、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團隊反思、異質性理念、團隊內部環境和團隊外部的職業和產業環境對“內隱異質性-團隊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

領導是團隊研究中的關鍵變量。團隊研究必須關注不同類型的領導風格或者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對于團隊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Mohammed和Nadkami(2011)在對時間個性異質性進行研究時就注意到了時間的權變領導力對于團隊績效的作用。時間的權變領導力(tearntemporal leadershipl是指團隊領導設定截止日期,協同團隊成員行為,分配時間資源的個人偏好。研究表明,時間的權變領導力的強化能使得時間緊迫性和節奏類型異質性對團隊績效的正向作用得到強化。更引人注意的是時間的權變領導力能夠對團隊績效產生正向的直接影響。Shin等(2012)在研究認知異質性與團隊成員個體創造力時也關注了領導風格對于這一關系的影響。該研究表明,變革型領導能夠正向調節這一關系,即當變革型領導所發揮的效用越大時,認知異質性對團隊成員個體創造力的正向作用越顯著。Kearney和Gebert(2009)的研究表明,當變革型領導風格更突出時,團隊成員國籍和教育背景異質性程度越高,也就越能促使團隊領導者形成關于團隊績效更積極的長期看法。類似地,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同樣會對團隊結果產生重要影響。Buyl,Boone,Hendriks和Matthyssens(2011)通過對高管團隊的研究分析表明,當CEO并不是組織創始人,或CEO樂于與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經驗時,高管團隊職能異質性能夠對組織績效產生更積極影響。

除團隊領導因素之外,團隊成員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和與之相關的團隊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團隊績效,如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團隊反思。團隊成員創造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其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的程度(Tiemey&Farmer,2002)。Shin等(2012)認為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影響個體成員對團隊情境因素的回應情況進而作用于個體成員創造力:即創造力自我效能感越強時,團隊成員的認知異質性水平越高,成員的個體創造力就越高。團隊反思(tearn reflexivity)是指團隊成員對團隊目標、策略(如決策)和程序(如溝通)進行公開反思,以使它們適應當前或預期的環境變化(carter&West,1998)。Pieterse等(2011)認為通過團隊反思能夠有效降低團隊成員在任務表征方面的認知差異,進一步明確團隊目標及團隊所期待的個體成員的行為和表現,從而削弱目標導向異質性對團隊績效的不利影響。

異質性理念(diversity beliefs)是指個體團隊成員持有的異質性之于團隊運行成效的價值的理念(van Knippenberg&Haslam,2003),即對于異質性的價值評價。Homan等(2007)認為由于所持的異質性理念的不同,對于異質性團隊的偏好和支持程度就不同,從而影響團隊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Meyer和Schermuly(2012)發現,只有在團隊成員任務動機較高且團隊成員對異質性的價值持肯定態度的情況下,團隊才能夠克服團隊斷裂帶對團隊績效的負向影響。

團隊內部環境(team intemal environment)是指團隊成員所感知的團隊內部支持或不支持的程度或氛圍(Carson,Tesluk,&Marrone,2007)。當團隊內部環境為支持性時,學習目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信息深化之間的負向關系將減弱(RUSSO,2012),即支持性的團隊內部環境能夠有效地削弱團隊成員學習目標導向異質性對團隊信息深化的阻礙作用。

Joshi和Roh(2009)整合了宏觀和微觀的理論視角,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檢驗了團隊異質性研究中的情境因素后認為,影響團隊異質性和團隊績效之間關系的情境變量可以從職業人口、產業環境和團隊層次三個方面進行考慮。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職業人口異質性負向調節了任務導向異質性和團隊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在高科技產業中任務導向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略強于制造業和服務業;而團隊任期則負向調節任務導向異質性和團隊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職業人口這一調節變量并不是通常所說的某個團隊的人口學特征,而是人們對于這一行業的人口學特征分布的感知。這一感知會導致團隊中被忽視群體即使有正確的意見也難以得到表達和重視,從而負向影響團隊績效。

2.4 外顯異質性與內隱異質性的交互作用

雖然學者區分了外顯異質性和內隱異質性,并分別對這兩種類型的異質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對于這兩種異質性同時存在的復雜情況卻缺少相關探討。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這種情況才是最常見的,因此對于外顯異質性和內隱異質的交互作用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Phillips,Mannix,Neal和Gruenfeld(2004)進行了有關于內隱異質性和外顯異質性問交互作用的基礎研究,定義了持異議的多數成員(socialcategory majority members或作dissenting socialmajority members)這一概念,即團隊中持有不同的任務觀點卻至少與一個團隊成員有著相同的外顯異質性特征的成員。在外顯異質性團隊中,團隊成員對于不同觀點的接受和容忍度高于外顯同質性團隊中的成員。換而言之,外顯同質性的成員比外顯異質性的成員對其他成員有著更高的內隱同質期待。因此,在外顯同質性團隊中,持異議的多數成員在提出不同意見后會感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和更低的團隊接納程度。這種負面情緒勢必會影響持異議的多數成員在表達其觀點時的堅持和信心,從而影響其在決策制定和團隊績效中的表現。但實證研究表明,雖然團隊外顯異質性較之于外顯同質性的團隊會在團隊任務中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更加深刻地討論任務相關信息,但是兩者的績效卻相差無幾(Phillips&Loyd,2006)。Phillips,Northcrafl和Neale(2006)認為這有可能是沒有考慮組織環境中的背景因素而造成的(如團隊成員的社會地位差異)。這一研究的本質是持異議的多數成員對內隱同質的期待和背離過程。

Phillips等(2006)通過三人團隊的實驗所開展的另一項研究也表明,外顯異質性的團隊與外顯同質性的團隊相比更能容忍團隊中不同意見的出現。因此,外顯異質性團隊成員對于任務相關信息的討論會更加深入,從而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團隊決策,提升團隊績效。將團隊內隱同質性作為一個調節手段會影響團隊成員對于不同意見的接受和認可程度。雖然Phillips等(2006)認為,內隱同質性會減弱外顯同質性團隊成員對于獨特信息的接受程度,因而不利于團隊決策的制定和團隊績效的提升;而內隱同質性增強外顯異質性對于獨特信息的接受程度,從而有利于制定令人滿意的團隊決策,提升團隊績效。但該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內隱同質性并沒有對外顯同質性或外顯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產生顯著差別(Phillips et al.,2006)。

2.5 團隊斷裂帶及子群體

Lau和Murnighan在1998年通過對人口異質性的動態研究指出,團隊外顯異質性和內隱異質性的交互作用會產生團隊斷裂帶(team faultlines)。Lau和Murnighan(1998)認為由于傳統的團隊異質性的研究所采用的是單一的人口統計指標,從而導致學者們對于異質性與團隊績效問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的現象。當不同維度的異質性聚合時,差異的協變將會產生團隊斷裂帶,用以區分子群體(subgroup)中的“我們一他們”。因此,兩位學者提出采用指標組合來取代單一人口統計指標的傳統做法。為此,Lau和Murnighan(1998)首次提出了團隊斷裂帶的概念,即一組假想的分割線,基于一個或多個特征將群體劃分為不同的子群體。Lau和Murnighan所說的“一個或多個特征”是指人口統計學特征。

Gratton,Voigt和Erickson(2007)認為團隊斷裂帶不應僅僅局限于人口統計學特征的組合,更為重要的是對成員的個性特征、價值觀等內隱異質性因素的考慮。在此基礎之上,Bezrukova,Jehn,Zanu~o和Thatcher(2009)將團隊斷裂帶分為基于社會分類視角的斷裂帶和基于信息加工視角的斷裂帶。在此之前,Harrison和Klein(2007)曾就如何對團隊異質性進行研究做了提綱挈領式的規范性指導。Harrison和Klein(2007)區分了離散型(separation)、類別型(variety)和分化型(disparity)三種不同的異質性類型。Carton和Cummings(2012)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團隊斷裂帶的研究中,開創性地提出了團隊斷裂帶的三種類型,即基于離散的斷裂帶(separation-based faultlines)、基于類別的斷裂帶(variety-based faultlines)和基于分化的斷裂帶(disparity-based faultlines)以及在此基礎上分別形成的基于身份認同的子群體(identity-basedsubgroup)、基于知識的子群體(knowledge-basedsubgroup)和基于資源的子群體(resource-basedsubgroup)。這一研究發展了Lau和Murnighan(1998)基于團隊形成過程視角的子群體理論。Carton等(2012)認為子群體的存在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子群體必須同時是某一個團隊的子集:二是依據一定的特征所形成的子群體在與其他子群體進行比較時必須能通過這一特征明顯區分。

Lau和Murnighan(1998)認為雖然團隊斷裂帶和人口學特征異質性一樣都會引起沖突(人口學特征異質性引起人際沖突,團隊斷裂帶引起子群體間沖突),但是團隊斷裂帶并不能像人口學特征異質性一樣對團隊創新有積極作用。眾多的學者接受這一觀點并認為,團隊斷裂帶的存在會對團隊過程和結果產生負向影響,從而不利于團隊績效的提升(Lau&Murnighan,2005;Phillips et al.,2004;Thatcher,Jehn,&Zanutto,2003)。但Homan等(2007)卻挑戰這一共識,認為存在團隊斷裂帶的異質性團隊在團隊成員肯定異質性價值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地利用異質性所帶來的豐富資源,從而克服團隊斷裂帶對團隊績效的負面影響。Carton等(2012)則認為每種類型的子群體都能獨立地對團隊結果產生影響。這一過程通常包括了兩種情形:一是某一子群體間作用過程對團隊結果的影響與其他子群體間過程相互獨立,即形成某一子群體的構念特性與某一團隊結果問的關系只能被單個子群體間過程所中介(如在基于知識的子群體中,子群體的數量增多會增加團隊備選知識來源的考慮,從而增強團隊創造力);二是某一子群體間過程對團隊結果的影響與其他子群體間過程相關聯,即形成某一子群體的構念特性與某一團隊結果間的關系能被兩個子群體間過程所中介(如在基于身份認同的子群體中,子群體的數量的增多會降低其成員的團隊身份認同威脅而增強團隊身份碎片化,而這兩種子群體間過程會同時作用于團隊凝聚力)。

2.6 跨層次研究的新發現

過去的異質性研究的結果變量多為團隊績效、團隊創造力等團隊層次的變量,很少關注到團隊層次以外變量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團隊層次的因素作為個體成員所嵌入的情境因素同樣會對個體產出起重要作用,希望廣大學者能夠從團隊異質性角度解釋團隊成員的個體行為和表現(Jackson,Joshi,&Erhardt,2003)。Choi(2007)通過對韓國的電子行業的實證研究響應這一呼求。Choi(2007)認為團隊成員的創造行為(creativebehavior)不僅會受到個體成員本身特征因素的影響,更受到團隊層次因素的影響。等級地位(hierarchical status)異質性和績效水平(performance level)異質性會負向作用于成員個體創造行為;職業背景異質性(functional diversity)會正向作用團隊成員個體創造行為(choi,2007)。Shin等(2012)通過對中國68個團隊的316名雇員的調查分析,研究認知團隊異質性(cognitive teamdiversity)和個體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后指出:前者能夠對后者產生重要的影響。該研究通過層次分析法表明,認知團隊異質性和團隊成員個體創造力之間顯著的主效應關系不存在;但在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和變革型領導兩者的正向調節作用下,兩者的正向關系得以顯現。Richter,Hirst,vanKnippenberg和Baer(2012)也在團隊環境下,對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個體創造力開展了跨層次研究。在這一研究中,Richter等學者提出了由交互記憶系統發展而來的“知道他人知道什么”的“元知識”概念。該研究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團隊成員的創造力自我效能感與個體創造力受到元知識和職業背景異質性的調節作用,即元知識水平越高,職業背景異質性越顯著,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對成員的個體創造力的促進作用越突出。這三個研究說明團隊環境會影響個體成員利用異質性團隊的潛在優勢發展提升其創造力。

3、述評

學者們對內隱異質性的研究豐富和拓展了團隊異質性理論,能有效解釋團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現象,為異質性團隊的管理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有助于提高團隊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對于內隱異質性內涵的探討不僅在傳統的客觀內隱異質性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對時間個性異質性、目標導向異質性和認知異質性等基于團隊成員心理特征的感知內隱異質性的刻畫有助于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理解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

其次,對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中介機制的研究能夠有助于揭開兩者之間關系的“黑箱”。通過引入團隊信息深化和交互記憶系統等新視角,深入剖析內隱異質性和團隊績效之間的作用原理能夠使得團隊管理人員在團隊設計和管理時考慮更周全。

再次,內隱異質性對團隊活動的作用離不開其所嵌入的社會組織中。通過對影響團隊活動成效的環境因素的研究,團隊管理人員能夠從各個層次考慮影響團隊有效性的因素。尤其是將團隊置于各個層次與領域之中,綜合考慮個人、團隊、組織和組織外部因素對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間關系的作用。

此外,外顯異質性和內隱異質性的交互作用研究揭示了不同類型異質性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作用關系。這是近年來異質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自Phillips和Loyd(2006)開始兩者的交互研究后,學者們開始重視于探索這種復雜情形下的團隊異質性與團隊績效的關系。

跨層次研究的出現表明學者們開始嘗試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束縛,實現從團隊到個體這一研究層次的轉變。學者認為,“團隊一個體成員”互動模式越來越普遍,主要是因為跨層次研究與特征激發理論(traits active theory)具有內在一致性(Hirst,van Knippenberg,&Zhou,2009)。該理論認為促使個體成員意向表達的團隊情境將會強化個體成員間的差異與團隊結果之間的關系fchen,Kirkman,Kanfer,Allen,&Rosen,2007)。同時,跨層次研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嵌入組織和團隊內的個體成員行為。

最后,作為團隊異質性的延伸研究,團隊斷裂帶為團隊異質性的動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同時,這也為團隊異質性研究中眾多的非一致性結論的出現提供了新的解釋思路。

4、內隱異質性的研究框架及未來研究展望

目前,雖然國內外學者在內隱異質性研究方面碩果頗豐,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值得更深入的探討。為此,本文提出了關于內隱異質性的未來研究框架圖(如圖1)。

根據這一研究框架圖,本文認為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展開。

第一,在團隊內隱異質性的內涵維度方面,未來的研究可以聚焦于內隱異質性的分類研究和前因研究。借鑒客觀異質性和感知異質性(Harrison,Price,Gavin,&Floery et al.,2002)的思想,結合內隱異質性的研究,未來可以從客觀內隱異質性和感知內隱異質性這種分類出發,研究不同類型的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客觀內隱異質性可以遵循職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研究思路進行新的探索。客觀內隱異質性的探索方向主要是對于“異質性-績效”關系結論不一致的再研究,有兩種思路:一是概念的重新界定,如Bunderson和Sutcliffe(2002)的對于職能異質性的細分研究;二是加強對機制原理(如中介機制)和情境因素的分析,如Cannella Jr.Park和Lee(2008)對于高管團隊職能異質性與組織績效間關系的情景因素研究;感知內隱異質性則從個性特征、價值觀、態度與能力等反映人的心理特征方面出發研究內隱異質性與對團隊績效的影響。感知內隱異質性則更需要深入挖掘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的心理認知因素,發現更多隱藏在行為背后的驅動因素,從而解釋某一團隊成員行為和團隊結果。在內隱異質性的測量方面,學者們大多采取兩種方法進行:一是用某些人口學特征變量作為代替變量來測度(Hambrick&Mason,1984;Tsui,ERan,&O’Reilly,1991;Wiersema&Bantel;1992):二是針對某一維度的內隱異質性建立專門的指標體系進行測量。前者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人口學特征變量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內隱異質性,但是其弊端是不僅僅反映研究所指的內隱異質性,很有可能也摻雜了其他并不在研究范圍內的內隱因素,畢竟人口統計變量和內隱異質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還有較長的距離。對于感知內隱異質性而言,更恰當的方法則是為每一維度的內隱異質性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合理的指標體系。這也是今后學者們應該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內隱異質性的前因研究的缺失也應該引起學者的重視。Harrison等(2007)就曾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對形成離散型、類別型和分化型三種內隱異質性的前因變量進行研究,以堅實內隱異質性的理論基礎。開展內隱異質性的前因研究不僅能豐富異質性理論,也有助于學者從根本上理解內隱異質性與團隊績效間的關系。

第二,在內隱異質性研究層次方面,今后應重視開展跨層次研究。異質性研究的結果變量可以從個體產出和團隊產出兩方面考慮。團隊層次的產出是目前內隱異質性研究結果變量的主要內容,但同時不能忽略對個體層次產出的探討。Jackson等(2003)就曾呼喚更多的異質性研究能夠考慮異質性對個體層次變量的影響。Shin等(2012)認為團隊成員的個體創造力會受到諸如外部溝通、社會融合、心理安全等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作為團隊成員,其認知和行為必然會受到團隊層次相關活動和行為的影響。換而言之,個體層次的產出勢必會受到團隊層次變量的影響。因此,未來學者在內隱異質性的研究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其對不同層次的作用與影響,開展跨層次研究。

第三,內隱異質性的作用機制和情境因素仍然是今后學者團隊異質性研究的重點。傳統的機制研究從沖突、學習角度出發,而今后的研究應更加注重基于個體成員心理因素的團隊行為(如團隊反思和交互記憶系統)。除此之外,Reagans和Zuckerman(2001)指出要將團隊異質性研究與社會網絡研究相結合,以便更好地解釋團隊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考慮到團隊存在于組織和紛繁復雜的社會網絡之中,其活動必然受到組織和社會網絡的影響。因此,團隊內隱異質性的研究要置于更廣闊的情境中,充分考慮個體層次、團隊層次、組織層次甚至是產業層次情境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