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16 10:40:4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高效閱讀步驟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高效課堂;初探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4-152-01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每位教師都在思考:如何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開放課堂教學生命潛力,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實踐,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高效?近年來我以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為突破口,走出封閉、單一課堂,積極實踐“以訓練為主”的高效課堂,創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習慣初步形成。
一、“以訓練為主”的實施步驟
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一堂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定標提示。即確定訓練目標,教師作出提示性講解。講解的內容由課文和訓練目標來決定,如解題,有關作者、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的介紹。與訓練有關的語文知識解析,也可根據訓練要求,進行診斷性測試與補償。一般用10分鐘左右時間。第二步,指導訓練。即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目標要求,學生開展各種訓練活動。一般占有25分鐘左右的時間,不低于10分鐘左右時間。第三步,答疑小結。即在學生訓練的基礎上,教師對訓練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共性疑難問題做出解答,也有師生相互質疑,師生討論解答,或者由教師總結解析,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訓練效果。一般占用時間10―15分鐘。
這種“模式”不是絕對的,而應根據訓練目標、訓練內容、課文特點等靈活變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應以二段為主,學生的訓練時間,應不少于一堂課的二分之一。
二、“以訓練為主”的關鍵環節
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過程中,應把握四個關鍵環節:一是緊緊圍繞目標,開展扎實有效的訓練活動,始終牢記“以訓練為主”要有時間保障;二是“訓練”過程,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活動的主人必須是學生。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要著眼與學生的訓練活動,服務與學生的訓練活動。只有抓住“訓練”這個關鍵環節,才能使學生收到閱讀的真實效果。若淡化“訓練”環節,則會使學生閱讀后如過眼煙云;三是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訓練”為主,指的是全體學生,沒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訓練就不全面,訓練目標就難以實現。傳統教學也有一些訓練活動,但往往只局限于個別優生,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機會。因此,收益權是個別的,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
實施“以訓練為主”教學,不妨借鑒體、音、美的教學方法。體、音、美也是技能訓練課,教師上課,幾乎不存在“滿堂灌”現象,他們總是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布置訓練任務之后,讓學生“活動”起來。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訓練為主”,語文課既然是以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為最終目的的技能訓練課,就應該向體、音、美教師那樣去“訓練” 學生。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體、音、美教師應是語文教師借鑒的一面鏡子。
三、“以訓練為主”的回應效果
扎實開展“以訓練為主”教學,有利于“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角色的真正轉化,概括起來將會產生四方面的突出效果:
一是能迫使教師改變備課的思維與方式。這種備課方式的轉變,必須帶來教學觀念的轉變,由講為主到練為主的轉變,由師為主到生為主的轉變,由傳授知識為主到培養能力為主的轉變。
二是充分體現了“三為主”的教學思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要達到“訓練的目的,“練”的主人當然是學生而不是老師,“練”為“主”,課堂活動的主體自然是學生。
三是有效地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教法強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但著眼點往往有意無意地放在了部分優等生身上,更多學生只能陪聽、陪練,其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
在小學習作的起步階段,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規范性指導,使他們掌握習作的步驟和方法,根據作文要求精心選擇素材,運用優美的語言進行寫作。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趣味性的寫作環節,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到寫作活動中,養成善于觀察、積極閱讀的良好習慣,并堅持每天寫日記,不斷提高自己的習作能力,使習作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習作起步階段 寫作興趣 方法指導 閱讀積累
在小學習作的起步階段,要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規范性指導,讓他們掌握有效的寫作方法,靈活運用積累的素材進行創作,通過認真構思,寫出寓意深刻的作文。在進行習作指導時,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和能力,讓他們用心體驗生活中的小事,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悟,并能把對事物的體會和情感融入到作文中,大大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一、加強寫作方法指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小學習作起步階段的教學中,學生剛開始接觸寫作,往往對寫作存在畏懼感,他們不知道如何下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他們掌握寫作步驟,對寫作產生興趣,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寫作中,通過寫作練習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時,教師可以通過優秀的范文作為模板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寫作時從模仿入手,掌握寫作方法,學會如何組織語言進行寫作。隨著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能夠利用掌握的語言和素材進行創作,根據教師給出的題目和要求進行寫作。學生掌握了寫作步驟和寫作的基本方法后,教師要加強習作課堂小練筆,培養學生記日記的習慣,使他們在不斷寫的過程中提高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使他們喜歡上寫作,在快樂的習作課堂上進行創作,推動習作教學的高效進行。
二、加強閱讀教學指導,增加學生的素材積累
閱讀是學生積累素材的有效方法。處于習作起步階段的小學生,由于他們的生活經歷較少,掌握的寫作素材有限,在寫作時經常會遇到缺少寫作內容的情況。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教學,在閱讀課文內容時分析課文中的語言使用方式,積累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并通過分析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和能力,促進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盡可能多的進行閱讀,拓寬他們的思維面,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寫作素材。通過閱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他們在從文章中感悟美的同時,讓他們產生了要抒發自己情感的欲望,從而積極積極主動的進行寫作,使寫作能力在不斷的練習中得到提高,實現高效的習作教學。
三、從生活小事出發,指導學生寫真人真事
小學生在剛開始寫作文時,為了寫出與眾不同的作文,經常會采用編造故事的方式寫作,由于不是他們親身經歷的事件,寫出來的內容缺乏情感,沒有吸引力。生活是學生進行創作的源泉,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感受都可以寫到作文中。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用心觀察,才能掌握事物的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有條理進行描述。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寫真人真實,從他們身邊的小事入手,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使作文中既有對人和事物的描述,還包括自己對事物的情感和從事件中獲得的體會和感悟。從學生熟悉的事件入手進行寫作,能讓學生在寫作時找到豐富的寫作素材,結合作文題目選擇合適的素材進行寫作,讓他們能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在習作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促進教學的高效進行。
四、加強審題指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習作教學中,要讓學生寫出優秀的作文,教師需要對他們進行審題指導,使他們學會審題,能夠根據題目的要求選擇寫作素材,使他們寫出文體相符的作文來。在審題練習時,教師給學生一些作文題目,讓他們認真分析這些題目,了解題目的含義,并通過說作文的方式說出作文的提綱。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審題能力,使他們能夠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寫作。審題的關鍵是把握題目的“題眼”,從“題眼”出發進行寫作,使作文能夠突出重點,緊扣題目。例如,《笑對困難》為題的作文,“題眼”是“笑”,用“笑”來迎接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向困難發起挑戰。找出“題眼”后,學生的寫作有了方向,讓他們能夠寫出優秀的作文。
五、注重評價指導,激發學生的寫作自信心
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需要對他們的作文進行閱讀和評價,對學生在作文中所用的好詞好句進行表揚,讓學生在課堂朗讀自己的優秀作文。對于在寫作中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指導,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并在只有的寫作過程中進行改正,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在評價環節,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從學生習作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幾篇作文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讓學生、教師共同參與到習作評價中。在多媒體創設的直觀評價方式中,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認真分析展示作文中的語言是否通順、作文題材的選擇是否合理、作文內容是否緊扣題目。在教師引導下的作文評價,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了評價中,通過評價掌握作文寫作方法和構思技巧,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使他們對寫作產生興趣,并有信心寫出優秀的作文。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課堂教學能夠活躍進行,使習作起步階段的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高效進行。
總之,在小學習作的起步階段,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讓他們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探究,掌握寫作方法,能靈活運用語言和素材進行創作,寫出優秀的作文。在設計教學內容r,教師要以新課標的要求為指導,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讓他們主動通過用心觀察生活,認真閱讀等方法積累寫作素材,促進寫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孫貽亮.淺談小學生習作訓練中激勵方式的改進研究【N】. 發展導報,2016
【關鍵詞】初中化學 先學后教
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A-0034-01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被越來越多的師生接受。初三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普遍對自主學習比較感興趣,而且初三化學的內容相對簡單、易懂,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先,教師精講點撥在后,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學生先閱讀教材內容,教師后精講關鍵點
初中化學中包含著很多基礎性的概念、定義、定律等,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基礎。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新課,他們對各種各樣的基礎知識比較陌生,但卻充滿了好奇,他們迫切想學好這些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先學后教的形式,讓學生先自行閱x教材內容,嘗試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理解這些新的知識,然后教師再講解知識的關鍵點,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知。
例如,在學習“燃燒和滅火”的內容時,考慮到學生對燃燒和滅火也積累了一些生活常識,所以教師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教材內容,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通過閱讀教材有什么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學生說知道了“物質燃燒的條件是有可燃物、達到一定溫度和與空氣接觸”;有的說了解了“緩慢氧化的現象,并且知道了緩慢氧化與燃燒一樣都屬于氧化反應”;還有學生說知道了“滅火的原理及滅火方式有很多種,要根據著火的材料來選擇適合的滅火方式”。之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強調了“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達到著火點,并且由此推理出滅火的原理有:除掉可燃物,隔絕氧氣(或空氣),降溫至著火點以下。”這樣,通過先行自學,再加上教師的精彩講解,學生形成了對化學教材內容的全面、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二、學生先熟悉化學實驗,教師后指導問題點
學生們對于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通常都具有比較濃厚的探究興趣。在組織學生開展化學實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自主學習實驗內容、實驗步驟和實驗原理的時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對即將進行的化學實驗的相關信息進行全面透徹地了解,然后教師再對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進行強調,增強化學實驗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實驗室制取氧氣”實驗時,教師先讓學生熟悉整個實驗的目的、內容,掌握實驗的步驟。學生通過自學,了解此次實驗的目的就是制取和收集氧氣,實驗的原理就是通過加熱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用到的實驗藥品、器材有:高錳酸鉀、水、木炭、鐵架臺、大試管、導管、集氣瓶、水槽等。之后,教師再強調實驗的步驟和問題:“這個實驗需要按照查、裝、定、點、收、息的步驟,注意大試管口要塞一團棉花,試管口要略下傾,試管的預熱、剛開始有氣泡不收集,先移導管再熄燈。”讓學生注意到實驗的注意事項,進而高效地完成化學實驗。
三、學生先完成練習題目,教師后點撥知識點
化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適量的習題練習是鞏固學生化學知識的有效方式,也是拓展化學學習內容的良好載體。在組織學生進行化學習題訓練時,教師先讓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完成習題,然后再進行點撥和精講,幫助學生梳理、分析解題思路,讓學生全面掌握解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提高化學習題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了酸、堿、鹽的知識之后,教師出了一道典型的題目:如何分離FeCl3、NaCl、BaSO4三種固體。學生通過觀察這三種物質,發現其中BaSO4是不溶解于水,其他兩種物質溶于水;FeCl3可以與NaOH反應生成Fe(OH)3是固體,可以沉淀出來,再加入鹽酸就可以還原成為FeCl3,這樣就把三種物質分離了。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點撥:“像這類分離物質的題目就是利用物質反應后產生沉淀的特點,注意在選用試劑時要確保不能引入新物質。”這樣,學生不但懂得了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和解題的依據,還明白了解這一類題目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提高了自身的解題能力。
小說閱讀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吸引了我們的高中生。通過閱讀小說,學生的審美情趣、鑒賞能力、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學生只是喜歡小說,卻不知道如何去閱讀小說。因此老師需要探究讓學生學會高中語文小說的閱讀方法。那么教師怎樣教學才能讓學生掌握方法呢?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小說閱讀 教學方法探究
引言:小說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將高中生帶進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中,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也會激發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做好高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就必須掌握其方法。本文將對高中語文的小說閱讀方法做詳細的探究。
一、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小說
1.讓學生掌握小說閱讀步驟
小說作為一種敘事性比較強的題材,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讓學生學會閱讀小說,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小說,讓學生掌握小說閱讀步驟。明白小說閱讀的三要素,即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還要搞清楚小說的主題是什么。這是分析閱讀小說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讓學生牢牢抓住小說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說的閱讀。第二,要讓學生對小說里面的人物作分類。學生閱讀小說的時候總是被小說的故事情節所深深吸引,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和發展,人物的形象也隨之發生變化,人物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當學生慢慢地喜歡上故事情節中的人物時則會隨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而讓自己的情緒有所變化。或許開心,或許感傷,或許哀嘆,或許沉思。那么在經過一番思考之后,學生就能夠給小說中的人物做一個分類。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這樣,學生在閱讀小說時,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鑒賞的明確目標。把握了小說閱讀的步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閱讀小說
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步驟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地閱讀小說。很多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為了好玩,對小說的內容淺嘗輒止。有時候只可以做到把一個故事講給別人聽,但是卻沒有深刻的認識,淺嘗輒止。要做到全方位閱讀小說,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小說的結構。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閱讀小說。高中小說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為了讀小說而讀小說,還要培養學生的一種自我分析能力。只有這種能力形成了,老師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成長。
3.讓學生學會鑒賞小說語言魅力
教師在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把學生視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小說是一門藝術,小說的語言具有藝術性的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品味小說語言的美。小說語言美要靠學生自己細細地品味 ,老師的講解是無法替代這個過程的。
比如,我們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描寫林黛玉的句子: 兩彎似蹙非蹙I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品味這段人物描寫,透過字里行間,學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嬌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們身邊一樣。這樣就可以帶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緒,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揣摩語言的美。
引導學生學會小說的閱讀,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在課堂上是不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做到課內與課外充分結合,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博覽群書。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索者。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比較呆板地只是為了學習,更不能只注重結果。教師在學生小說閱讀教學時要有自己獨特的構思和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那就必須要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
1.課堂再現小說情節
教師要高效地利用課堂。在高中小說的教學上,學生具有了很強的想象能力,較強的表演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點。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由表演小說中的故事情節,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很快地融入課堂,還能讓學生對小說的人物形象形成獨到的見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學生學會了閱讀小說,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語文的素養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小說情節在課堂的再現也讓老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
2.課外小說閱讀拓展
教師在小說的教學當中可以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經典的小說作品或者是名著。例如,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節選的故事,這段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對這部小說的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去閱讀這部名著。讓學生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小說的背景以及故事情節,從而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對小說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性格更加了解,也會讓學生變成一個情感豐富的人。課外的閱讀會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小說就變成了學生消遣課余時間的一個好工具。通過課外小說閱讀的拓展,學生自我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語文素養得到積累,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教師在小說教學上也會變得很輕松。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從而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 。
【結 語】
在高中語文小說的閱讀方法教學上,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掌握小說閱讀的步驟和方法,學會閱讀小說,學會品味小說語言的魅力。教師要讓學生高效地利用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還要讓學生做好小說閱讀的課外拓展這一方面,從而讓學生充分掌握高中小說的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明.提高高中語文學習能力漫談【J】.華章,2011(20)
【2】楊珍.情境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06)
【關鍵詞】高效教學模式;探究性實驗教學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應培養學生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近幾年高考中關于實驗的考查內容比例越來越大,占總題量的20%以上,這說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十分注重培養和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尤其是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能力。但在新教材中,有關研究性的課題或探究性實驗的敘述都比較簡單,只提出問題,至于采取什么樣的實驗教學方法,如何進行實驗操作,并無具體的介紹,加上實驗的周期較長,部分老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常采用理論式教學,即只講不做,或者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率較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時,運用高效教學模式進行大膽的嘗試,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一、高效教學的概念和模式
高效教學就是要求學生自發的三維目標高效生成,使學生全員參與,充滿快樂,積極上進的教學,教學的每一分鐘都盡其所用,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收獲、有提高,讓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探索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相對于有效教學提出來的一個特定概念。與有效教學的本質區別在于高效教學能確保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高效落實規定的教學任務,即學生能當堂學,當堂用,并能舉一反三,教師能保落實,減負擔。
運用高效教學模式開展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是采用“學生自學、教師輔導、歸納問題、集中講授”的教學模式:即“四步教學法”。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第二步: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學生動手實驗,教師適時指導
第四步:分析現象,得出結論,教師布置作業或隨堂測試
二、高效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實驗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將實驗和主動探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核心是實驗設計(生物實驗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實驗設計、創新實驗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精神等。運用高效教學模式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能改變教師的“自我中心”,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探究中“自我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探究性實驗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時,運用高效教學模式可開展下面的實驗教學:
第一步,創設情境。講述課文介紹的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學生了解這些現象是與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關的,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第二步,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之前,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幾個問題:①實驗原理是什么?②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③如何設置對照實驗?④選擇何種試劑及如何控制變量?⑤細胞吸水或失水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通過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和分組討論,設計出較合理的實驗方案和實驗操作步驟。表一是其中三個小組的實驗方案:
第三步,學生動手實驗。在探究實驗時,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和實驗步驟和要求來操作,并觀察和記錄細胞發生的形態變化以及液泡體積、顏色變化等。通過動手實驗,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如表二:
第四步,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對所記錄的實驗現象進行交流和分析,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我作適時指導。討論的主要問題有:①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②蔗糖溶液的濃度不同,實驗的結果為什么不同? ③使用的溶液不同實驗的結果為什么不同?④液泡的體積、顏色發生變化的原因?學生通過共同討論,基本解決了上述問題,并歸納得出實驗結論。最后布置適量的與本探究實驗有關的作業,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更深刻地理解和運用。
運用高效教學模式,能在教學中提供機會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嘗試和探究,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學好生物學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參與到探究過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創造的潛能,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符合現代主體性教育理論的要求。
三、高效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持之以恒地運用高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會獲得具體進步或能力發展。而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是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有意識的活動能力)更是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中,運用高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觀能動性,高效地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為比較高效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差異,在探究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時,我在三個平衡班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開展下面的實驗教學。
在(1)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有意識地不說明要進行測試。首先講授與酶有關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溫度是影響酶活性的條件。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師生共同提出本實驗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實驗原理),再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操作步驟:
按照實驗操作步驟先演示實驗讓學生觀看,最后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實驗結束后,師生共同分析實驗現象并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在(2)班采用有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同樣先講授與酶有關知識,指導學生對本實驗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操作步驟并指導學生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但與(1)班不同的是在實驗前強調實驗結束后要進行測試。
在(3)班采用高效教學模式進行實驗教學。在教學中積極創造機會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實驗前強調實驗結束后要對與實驗相關的內容進行測試。在進行教學時,第一,創設情境。給每小組分發一袋加酶洗衣粉,讓學生閱讀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說明,使學生了解溫度是影響酶活性的條件。第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查閱資料并分組討論,提出本實驗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操作步驟以及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等。第三,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用不同的溫度(如60℃左右的熱水、沸水和冰塊)按照實驗操作步驟自己獨立進行探究影響淀粉酶的活性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第四,分析現象,得出結論。讓學生對所記錄的實驗現象進行交流和分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條件,溫度過高和過低都將影響酶的活性。
實驗結束后,我選擇一道相關的題目分別對三個班的學生進行測試。
題目是:(20分)已知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又知雞蛋被加熱到65℃后會變熟,但不知唾液淀粉酶被加熱到65℃后是否影響其生物活性。為探究此問題,請你依據所給材料和用品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回答下列問題,并預測可能的實驗結果及可獲得的相應結論。
材料用品:經過稀釋的唾液、經過稀釋并煮熟的淀粉糊兩份(一份保持在37℃環境中,另一份保持在65℃環境中)、碘酒、酒精燈或其他的加熱設備、試管若干、量筒、滴管、大燒杯、溫度計。
1、實驗探究的目的是:
2、實驗方案:
6、實驗結論: 。
參考答案:略
表四是進行測試的成績表:
表中數據表明:(3)班學生的成績遠高于(1)班和(2)班,成效顯著,這說明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是高效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觀能動性,高效地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通過實踐,我還意識到,在進行高效教學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提供機會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使學生能面對面地進行信息交流,形成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局面;要時刻注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映,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雖然運用高效教學模式開展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從表面上看耗時多,周期長,但是從長遠來看,高效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探究中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能舉一反三,效率更高,成績顯著,值得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任長松.高中新課程與探究式學習.天津出版社
[2]旺忠.走進高中新課改.生物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3]姚巧斌.高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3.1
語文閱讀教學,歷來是一線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推行高效閱讀法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取得快速記憶、快速理解的優勢。通過固定程序閱讀、計時量化閱讀等高效閱讀法的程式,在同年級對比實驗、校內推廣中都取得較好的閱讀成果。
[關鍵詞]
中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歷來是一線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為此,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語文閱讀教學實際情況,借助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程漢杰先生的閱讀理論,進行教改創新,在語文教學中重點推行高效閱讀法。
一、高效閱讀法的優勢
高效閱讀法是指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思維學、腦科學等學科的有關原理,借鑒國內傳統的優秀讀書方法和國外盛行的快速閱讀法,綜合我國中小學生的閱讀實際和現代漢語的特點設計而成的一套現代文閱讀訓練體系。它的優勢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一)高效閱讀能促進快速記憶
閱讀是接收信息的過程,記憶是存儲信息的過程,它們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對于稍有難度的文章,如果以每分鐘600字的速度去閱讀,眼球快速運動,大腦積極思維,結果留在人腦中的信息可以達到80%~90%。如果以每分鐘不到300字的速度去慢讀,結果留在腦海中的信息不足20%。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快閱讀傳遞給大腦的信息是快鏡頭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加速記憶。
(二)高效閱讀能促進快速理解
在短時間內注意力高度集中,快讀書比慢讀書更能理解讀過的內容。唯物主義認為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以不變應萬變,高效閱讀基礎有了,水到渠成,高效解題不再是問題,高分高能高效,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語文課改的根本就是閱讀教學的改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解題亦不在話下,教師應極力彰顯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與價值,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數量上漲,這樣,語文學習才能深入人心,語文閱讀教學的春天才會到來。
二、高效閱讀教學的程式
(一)固定程序閱讀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客觀規律,高效閱讀也不例外。依據定勢理論,固定程序閱讀法把閱讀分七個關鍵點:題目、作者、出處、基本內容、重要事實、寫作特點與爭議之處、新思想和讀后啟示。正所謂熟能生巧,把這種閱讀程序固定在腦海里,成為一種閱讀習慣,遵循著內在的規律,便可進而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當然,在實際閱讀中會也要根據閱讀資料的變化做適當調整改變。
(二)計時量化閱讀
在熟記閱讀七個關鍵點后,就要進行計時量化閱讀。所謂計時量化閱讀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心理學的有關理論,調動和激發閱讀的積極性――動機,從而達到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的目的。計時量化閱讀的方法如下。
(1)拿到材料后,不能翻看,待聽到“開始”閱讀的命令后,開始閱讀。
(2)閱讀后抬頭示意,并記下自己每分鐘的字數即閱讀速度,要求用平時的閱讀習慣一次性閱讀,記下速度后不能重復閱讀。
(3)閱讀完材料后,閉目回憶文章內容。根據目標要求,運用提取的關鍵語句,整合答案,完成測試題。
(4)每人計算出自己測試的三個數據:閱讀速度(文章字數/時間),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閱讀效率(閱讀速度×理解率)。
此外,筆者為每個學生都設計了一份訓練檔案(見表1),結合考試設計十道題,當堂完成訓練,計算自己的分值。由于實現了量化,每次訓練都可在計時的全過程中,通過速讀(計時閱讀)、精答(筆答測試題)、嚴判(根據統一標準判分數)、細算(計算出閱讀速度,閱讀效率)四個步驟。小組長定期檢查組員是否有進步,跟蹤調查,做好記錄,小組之間進行評比。教師要協助分析學生閱讀速度慢的原因,幫助學生提高。高效閱讀可操作性極強,所選文章內容寬泛。起步階段可選情節性較強的文章,此后,逐漸中期選擇科普類或者人物傳記類文章,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增加難度,以便學生提高。
這種訓練在平時關注的是速度,而要想提高閱讀水平僅僅提高速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處理好閱讀速度和理解率的關系,關鍵是保證在理解率達到70%的基礎上再讓速度一點點提升,從而提高自己整體的閱讀效率。
三、高效閱讀教學的實施方案
(一)第一階段:速讀整體感知階段(一年級上學期)
第一節給學生播放學習的視頻資料,重點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行為規范與快速閱讀的意義,熟悉并牢記上課流程,擬寫班級閱讀口號。明確強化如下要求。
(1)閱讀目標:合格速度>600字/分,最終目標為1600字/分,同時理解率>70%。
(2)明確閱讀效率的計算方法:閱讀效率=速度×理解率。
(3)熟記七步固定程序,解題即照單購物。
(4)要有積累本和習作本。
(5)明確獎勵機制。
第二節開始至第六節進入速讀正規訓練,按照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閱讀文本字數由600字逐漸上升到2000字,選擇較為淺易且學生感興趣的文章,全部選用選擇題,每節課訓練兩篇,五節課共訓練10篇,篇目已經確定,有《生死攸關的燭光》《魯迅先生記》《第一支玫瑰花》《傘》《離別的禮物》《第一次掙到的錢》《別讓你新奇的念頭溜走》等。
(二)第二階段:速讀強化階段(一年級下學期)
(1)開學第一周為速讀強化周。課堂基本板塊不變,但閱讀文本字數由900上升到2500,每節課訓練兩篇,難度適中,題型全面。經過一周的強化,學生對速讀模式適應并形成習慣后,可以指定篇目課下進行閱讀,然后利用3、4月份每周五課上時間集中訓練一次。
(2)一年級下學期3、4月份每周四第七節安排一節快速閱讀研討課,利用第八節集體備課時間進行研討,以便更好地使高效閱讀與教材篇目、校本教材等有機結合。
(3)一年級下學期4月末開展高效閱讀競賽系列之速讀大賽,從每班抽取3~5名代表,以答題的形式賽出高下,選出學校的速讀之星。
(三)第三階段:復述階段(一年級下學期)
(1)一年級下學期5月份進入復述階段。5月份后兩周的周五和六月份的周五課進行原文復述和創新復述。這一階段選文難度與審美趣味要比快速閱讀強一些。
在學生復述基本達標的基礎之上,即符合七步固定程序,語言流暢,要求學生把復述材料和寫作適當聯系,可以寫300字左右短文,或談感想啟示,或談素材的運用方向,把讀寫結合起來。
(2)一年級下學期5、6月份依然保持每周一位教師做一次研討課的慣例,圍繞復述進行研討,及時交流研究復述中師生存在的問題,為下一個環節做好過渡。
(3)一年級下學期6月末開展高效閱讀競賽系列之復述大賽,可由班級推薦代表參加,最后選出學校的復述之星。
(4)利用6月最后一節閱讀課進行復述檢測,主要由學生當堂復述表現來評定,評選出復述之星。
(四)第四階段:速讀加復述階段(二年級上學期)
利用四節課,選用八篇文章,除了進行速讀必要的訓練之外,由淺入深,梗概復述、程序復述、原文復述和創新復述四種復述方法加入其中,在此可以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寫出材料給自己帶來的啟示,所給素材的運用方向,還可以將文章濃縮成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加入適當議論,形成議論文的片段,儲存在作文素材本里。
(五)第五階段:精讀階段(二年級上學期)
10月份,精讀第一階段。利用四節課,精選八篇小說,進行精讀第一階段的訓練,教師在設題上:前兩節四篇文章側重在小說三要素的把握上,后兩節側重在主旨和藝術手法上。
11月份,精讀第二階段。利用四節課,精選八篇散文,進行精讀第二階段的訓練,教師在挑選散文文本時,注意照顧全面,例如:抒情性的、說理性的……,前一節課,要求注意散文的形散神聚的問題,后三節注重主旨和藝術手法。
12月份,精讀第三階段。利用四節課,進行科技文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講解不同文本特點,根據文本特點命題,按學校安排的課時進行訓練。
1月份,精讀第四階段。利用四節課,將高效閱讀和專題復習相結合,利用兩周時間進行文言詩文訓練,一周文言文閱讀訓練,注重考試方向,側重文言翻譯,強化理解率。詩歌鑒賞用一周時間,在專題復習的基礎上,學生再進行高效訓練,速度和理解率都要強化。
(六)第六階段:解題階段(二年級下學期)
1~2月份,解題第一階段。利用每周兩節課,依次進行小說、散文、科技文、實用類文本的答題技巧訓練。
3~4月份,解題第二階段。3月份前三周進行文言文答題技巧訓練,3月份第四周到4月份前三周進行詩歌鑒賞答題技巧訓練。
4月份第四周,將整個高效閱讀進行總結、盤點,并總結出考場如何進行高效閱讀、高效答題的方法。
四、高效閱讀教學的成果
(一)同年級對比實驗取得的成果
在一、二兩年級內,筆者對所帶一班、三班進行對比教學。在一班主要使用高效閱讀教學,而在三班中仍然使用普通的教學方式。經過兩年的實踐對比,一班同學在閱讀量、閱讀速度、理解率上均有明顯提高(見表2)。在四次期末考試中,一班語文教學成績平均106分左右,三班語文教學成績平均分在98分左右。一班學生普遍反映,進行高效閱讀教學,閱讀量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對課外閱讀也更加感興趣。許多語文問題,能觸類旁通。筆者認為,高效閱讀教學相對來說,更適于目前中學教學現狀。
(二)校內推廣取得的成果
在推行高效閱讀教學之前,許多學生閱讀量相對較小。學生閱讀主要局限在語文教材、語文課外讀物和幾本作文選。推行后,學生閱讀興趣明顯增加。學生開始把語文教材作為學習語文的框架,會積極主動地尋找同類文章,進行閱讀賞析并交流心得。比如,在講述《荷塘月色》一文時,筆者以“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進行寫景類文章講解后,許多學生找到《經典散文一百篇》《朱自清散文集》《名家名篇》等書進行閱讀。學生的閱讀視野慢慢地擴大,能舉一反三。
[參 考 文 獻]
[1]程漢杰.程漢杰語文高效閱讀教學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關鍵詞】英語詞匯 高三復習 高效
威爾斯金說過:“沒有語法能表達的就很少,但沒有詞匯則無法表達。”由此可見,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對于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而言,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就不可能在高考英語學科中取得高分。而高三學生的學情是他們已經學完所有考綱詞匯,準備進行詞匯復習。他們面臨的情況是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那么,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高效地復習英語詞匯呢?
一、詞匯復習話題化
《英語新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高中生要求掌握24個話題項目:1.個人情況(Personal information),2.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Family,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3.周圍的環境(Personal environments),4.日常活動(Daily routines),5.學校生活(School life),6.興趣與愛好(Interests and hobbies),7.個人感情(Emotion),8.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9.計劃與愿望(Plans and intention),10.節假日活動 (Festivals,holidays and celebration),11.購物( Shopping),12.飲食(Food and drink),13.健康(Health),14.天氣(Weather),15.文娛與體育(Entertainment and sports),16.旅游和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17.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18.自然(Nature),19.世界和環境(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20.科普知識與現代技術(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21.熱點話題 (Topical issues),22.歷史和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23.社會 (Society),24.文學與藝術(Literature and art)。新課標人教版的教材覆蓋了這24個話題。教師在復習詞匯時可以根據話題來進行。在復習模塊6 unit4時,筆者發現這一單元就是“environment”為中心話題的。下面筆者以“environment”這一話題為例,談一下如何以話題為依托進行高效地詞匯復習。
步驟一:頭腦風暴。筆者讓學生brainstorming,盡可能多地想出與“environment”相關的詞匯。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的結果如下:
Possible words: pollution,pollutant,pollute,chemicals,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low-carbon,renewable,recycle,recyclable,disposable,chopsticks,energy,environmentally-friendly,global warming,greenhouse gases,carbon emission,ice melting,species,die out,extinct,waste gases,emit,carbon dioxide,consume,phenomenon,fuel,catastrophe,flood,drought,deforestation,ecosystem…
Possible Phrases: result in,go up,oppose doing,save energy,subscribe to,take measures to,tend to,advocate do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w-carbon economy,protect…from…,arouse the awareness of…
步驟二:實戰訓練。“環境”這一話題是高考熱點話題,在全國各地歷年的高考試題和名校聯考試題中都可以找到關于這一素材的高考閱讀。比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2的B篇、2013年天津卷B篇、2013年安徽卷B篇、2010年安徽卷E篇等等。筆者把這些經典的閱讀材料整理一下,然后發給學生作為實戰材料進行練習,讓學生在關于“環境”這個話題的閱讀中加深有關環保詞匯的記憶,并進一步拓展關于這一話題的詞匯。
步驟三:總結完善。學生在完成這幾篇關于環保方面的高考真題和名校模擬題的閱讀之后,筆者會讓他們再讀一遍這些文章,在閱讀文章時,要求學生劃出跟“環境”這一話題相關的詞和短語。筆者要求學生自主歸納,把這些詞匯整理到筆記本上去,再讓學生限時搶記,并抽查學生落實的情況。
二、詞匯復習情景化
構建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應該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進行。社會背景即情景。詞匯復習在情景中進行有助于學生對詞匯表意功能的掌握,增加他們運用詞匯的意識,同時也有助于詞匯記憶的長效性和穩定性,即不容易忘記。高三詞匯復習課內容多,為了調動學生復習英語詞匯的激情,教師在詞匯復習課上的例子需情景化。教師舉例力求做到與學生生活相關、為學生所熟悉、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關、與學生的經驗相關、與學生的好奇心相關。
在復習新課標人教版Book8 Unit4 Pygmalion這一單元的詞匯時,首先,筆者會讓學生根據課文和原來上新課時的筆記找出本單元的核心單詞和短語。他們找出的詞匯如下:pass…off as,without hesitation,rain cats and dogs,fortune,showin,merciful,in disguise,betray oneself,the upper class,condemn,remark,putto trouble,in amazement……
然后,筆者讓學生盡可能地利用他們自己找出的重點詞和短語來改寫童話故事《白雪公主》或者《青蛙王子》,改寫的要求是只要學生用童話故事里面的人物形象,然后發揮自己想象,創造性的運用這些素材。在改寫過程中,學生熱情空前高漲,思維也非常活躍,效果非常不錯。以下是我們班一個學生改寫《青蛙王子》的習作:
Once upon a time,there lived a beautiful princess whose name was Eliza.One day it was rainy w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When she opened the door,she was greeted with a frog.The frog said: “I know it will put you to much trouble,but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Would you please let me shelter from it?” Without hesitation,Eliza showed it in.
The next day,it cleared up.When Eliza was preparing breakfast,the frog asked whether she could give him a kiss.Eliza thought the frog was so cute and approved.The moment she kissed the frog,it turned into a handsome man.Eliza looked at him in amazement.The man told Eliza that he was a prince and the evil witch turned him into a frog and only after being kissed by a merciful girl did he become a human again.He remarked that he took a lot of trouble to find such a merciful girl but in vain and it was not until she met her that fortune smiled on him.Eliza was impressed by him and make accommodations for him.Gradually,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One day,there came a man from the upper class.He said the king ordered him to look for the prince.Hearing this,the prince got into deep thought.When the man drank water,the prince killed him with a sword.He told Eliza: “The man is that evil witch in disguise.He betrayed himself when he opened his mouth to speak.” Finally,Eliza and the prince went back to their home and lived happily.
根據以上學生在改寫童話故事的表現和他們的改寫結果,筆者認為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來復習詞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可以增加學生運用詞匯的意識,提高他們對詞匯運用的能力,加深他們對詞匯的理解,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可謂事半功倍。
三、結束語
英語詞匯是英語學習中的基礎。學生英語詞匯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他們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直接關系到學生高考的分數。高三學生通過原來新課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一些詞匯的基本用法。筆者設計的詞匯復習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的詞匯知識,提升他們對詞匯的運用能力。以上介紹的詞匯復習話題化和詞匯復習情景化都是從這一點考慮的。另外,筆者所嘗試的這兩種詞匯復習方法都是以“任務型教學法”為理論根據的。筆者認為只有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讓書本上的知識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那才是真正的教學。
參考文獻:
一、高效教學要從兩個方面來解構
即高效教是基礎,高效學是目的。
二、高效教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六個清晰的步驟和五個重要的環節
六個步驟:預習、上課、復習、作業、檢測、小結;
五個環節:分組合作、自主探究、重點突破、精講多練、層層過關。
三、高效教學要達到的目的
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教會學生方法,提高學生成績。
四、“六步”中各步驟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各步驟之間要有機相連
1.預習前要有要求。教案中有預習導學,要對學生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問題有梯度,總量要適度。
2.課堂上要有預習檢查,授課的內容要與預習的要求相連貫,要做到:預習中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含糊不清的要講透,解決不了的要重點講。
3.每節下課前要布置本節課的復習重點,復習重點要與當天的課后作業相一致。
4.學生的作業分為: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和周末作業。課后作業要與課堂練習形成一個整體,要有梯度,要注意適量,做到當天知識當天過關。
5.以周為單位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做到每周一檢測,一小結。
五、“五環”的具體要求
分M合作:分組學習,形成團隊,互幫互助,成為同學。
自主探究:激發興趣,培養主動,教給方法,學會自學。
重點突破:找準關鍵,以點帶面,強攻重點,帶動全面。
精講多練:以學代教,問題引導,關注重難,當堂過關。
層層過關:當堂過關,當天過關,周周過關,月月過關。
六、高效教學教案的撰寫
1.以導學案代替教學案;
2.導學案的內容包括:預習案、課堂導學案、復習案(包括課后作業)、周末作業;
3.導學案以集體備課的形式完成;
4.高效課堂導學案要注意的幾個事項:
(1)以問題教學法貫穿整節課堂,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2)在教學中必須達成的六點任務:
預習引導,明確目標: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學案中的目標,進行預習引導。
自主預習,組內交流:學生自主預習,交流預習情況,完成基礎性知識,初步落實目標。
分配任務,合作探究:將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以多種形式分配給小組成員,并針對本組的疑難提出問題。
展示質疑,拓展提升:各小組根據合作探究情況,向教師提出質疑和學習反饋。教師起好牽引鼓勵作用,并針對各組提出的質疑開展教學。
穿插練習,全面鞏固:各小組結合教師或別組同學的點評、講解,對本組未能達成的學習任務進行鞏固練習。
達標檢測,反饋矯正:學生完成學案中的檢測反饋內容,教師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并進行補救。
(3)化繁為簡,注重實效;
(4)精講多練,少教多學;
(5)教會方法,敢于放手。
七、“高效教學”中學生的行為規范
1.獨學規范:邊學邊思邊寫,主動,細致,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2.對學規范:幫者耐心細致,被幫者主動、虛心、誠懇,聽后復述,共同學習,共同討論。
3.群學規范:會講、會傾聽、會質疑,在群學中完成對疑難問題的學習、對知識的概括提升。
4.展示規范:①積極主動,人人參與;②動作迅速,組織有序;③表達要大膽、大方、大聲,表述簡潔,條理清晰;④板書要工整、美觀;⑤承擔任務的同學要會分析,會拓展,會總結;⑥傾聽者要專注認真聽講,并會質疑、會補充。
5.測評規范:學生動作要快,完成要細,成績要實,評價要準。
6.糾錯規范:出現錯誤時,要組內及時幫扶,錯誤的同學要及時訂正。
八、“高效教學”中班級學習小組的建設要求
1.小組人數:一般6~8人一組。每組可以建立自己的組名、組訓、組規。
2.異質分組:分組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各種情況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
3.小組內根據需要,一般設立小組長,記錄員,檢查員,匯報員各1名,實行分工管理。
4.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都要經常教導學生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5.職責輪換:各種職務可以輪換。培養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6.職責掛牌制:便于職責明確和教師掌握學生分工情況。
7.學習規范制:自學階段,要獨立學習,不能打擾別人;交流階段,輪流發言,一人發言時,其他小組成員注意傾聽、記錄;展示階段,不能推諉,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