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審計的本質

審計的本質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1-23 11:04: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審計的本質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審計的本質

第1篇

摘 要 在審計學中對審計的認識有不同認識,基本上查賬論、過程論、經濟監督論三種基本觀點,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有很多對審計本質的新觀點。本文旨在系統的介紹審計的本質的觀點,以對審計的本質做出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 審計 本質 新觀點

前言:對某一事物甚至學科的本質進行單獨研究,可以說是中國研究者的習慣或傳統,對審計來說也不例外。在中國審計學會的組織下,審計學界展開了一場有關審計本質的大討論,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到目前為止,理論界主要從三大方面對審計本質進行研究:一是側重于從審計方法、審計職能的角度看待審計本質;二是側重于從審計作用的角度看待審計本質;三是結合審計的方法、職能和作用來看待審計本質。

一、查賬論

查賬論認為:“審計就是查賬”,是對會計資料及財務報表的檢查。它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早期審計方法和審計手段簡陋,審計目的僅僅局限于查錯揭弊上,審計人員的大部分精力集中于會計憑證和賬簿的檢查上,這使得人們容易用最原始的眼光看待審計本質。這種說法雖然通俗,但很不科學,理由是:(1)查賬只是審計的一種手段,不能表明審計的本質特征;(2)財政、稅務、銀行、會計等部門也都要進行查賬,不能用查賬來區別審計與其他部門的工作;(3)即使能用查賬來說明傳統審計,但查賬也不能說明現代審計,因為現代審計的內容和范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二、過程論

這種觀點認為審計是一種系統的方法和過程。美國會計協會的被譽為審計理論發展的第二座里程碑的《審計基本概念公告》對審計的定義是“ 審計是客觀集和評價與經濟活動及事項有關的斷言的證據,以確定其認定與既定標準的相符程度,并將結果傳遞給利害關系人的系統過程。”這一觀點產生源于人們對擺脫沉重的查賬枷鎖,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工作質量的內在需要與追求,以及審計手段和方法等審計實務的不斷發展,如制度基礎審計在審計中的廣泛應用和計算機技術在審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對“查賬論”而言,過程論提出了一些積極思想,如審計是對各類審計活動共同特征的抽象與概括,審計的對象是“經濟活動和事項”或“可量化的經濟信息”等等。但過程論對審計本質的認識仍然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沒有揭示審計的實質。

三、經濟監督論

這是我國審計界對審計本質的獨特見解,西方文獻很少涉及。這種觀點認為審計是由專職機構和人員,依法對被審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評價經濟責任,用以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宏觀調控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作為對“查賬論”的否定和對“過程論”的揚棄,“經濟監督論”在認識上又向前邁了一步。隨著時代的進步,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的跟審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交易”無時無刻的存在現實生活當中,形形的審計本質應運而出。

四、最近幾年對審計本質的新觀點

1.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對審計本質問題的再認識

在現實世界中,信息不對稱現象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契約理論的核心概念,也是交易契約設計的基本原因。所謂“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指締約當事人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甚至第三方也無法驗證,即使能夠驗證,也需要花費很大成本,在經濟上不合算。處于信息劣勢一方的權益持有者們為了充分維護自身利益,有必要對管理當局會計信息的披露進行有效的監督。但是,他們往往并不具備財務會計領域的相關知識背景,即使具備這些能力,親自監督的交易費用也過于昂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于是,他們就開始委派專門的審計機構或人員代其行使監督的職權,以此來規范管理當局的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減少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維護企業契約的正常運作。這樣,在管理當局、企業的其他權益持有者和審計機構或人員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契約關系,審計也便應運而生了。

由此可見,審計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契約行為,審計因契約而產生,因契約而發展。審計的本質實際上是旨在減少企業各個締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交易費用,維護企業契約網絡正常運行的一種特殊的契約。

2.經濟控制論方面的審計本質

經濟控制論認為,審計是獨立檢查經濟責任的控制系統。經濟控制論的重要特點是運用包括控制論在內的科學理論指導審計研究。現代控制論認為,控制就是以完善受控對象的功能或者以促進其發展為目的,以獲得并使用有關受控對象信息為基礎。但是眾所周知,審計人員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對被審計單位的受托經濟責任進行審核和檢查時應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得參與被審計單位的任何經營管理活動,這也是審計與會計的根本區別之所在。一般認為會計具有控制的職能,因為會計人員不是獨立的第三方,其能夠參與經營決策、調節經營活動、監督經濟過程、參與處理分配關系等。而審計人員不能參與以上活動,否則將嚴重影響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五、結語

本文對審計本質的淺談,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審計的本質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審計的最終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以及對其未來財務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評估。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希望本文可以對資源的利用給出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劉遠,楊劍洪,蔣凌云.控制論在獨立審計中的運用.商業會計.

[2]王文彬.關于審計的若干問題.上海會計.1981(6).

[3]谷祺.關于審計的概念和職能.財政與會計.1983(1).

第2篇

1、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比值不變。

2、最簡比的前項和后項互為質數,且比的前項、后項都為整數。

3、比值通常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分數或小數表示。

4、比的后項不能為0 。

5、比的后項乘以比值等于比的前項。

第3篇

【關鍵字】內部審計管理 新理念

Abstract focus on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is the uni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ontrols to ensure independent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generally accepted principles, rules and procedures, standards-compliant,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use of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pursuit of units economic interest objectives. New ideas meet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 internal audit is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practice summary of the internal audit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harmony" of ideas and cultures throughout the internal audit work among the emphasis on internal audit work to take into account, balanced, interactive, people-oriente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internal audit should be two words, namely "management + benefits." In essence,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nal audit is an intern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it is the unit of proc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 is the eternal theme.

【Keywords】 new concept of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現代內部審計鼻祖勞倫斯.索耶這樣定義內部審計:是對單位中各類經濟活動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的保證,以確保遵循公認的方針、規定和程序,符合標準,有效和經濟的使用了資源,實現單位追求經濟利益的目標。強調經濟業務導向和管理職能導向的綜合審計。我國的內部審計按照統一的內部審計準則要求,以人為本,增強大局意識,效率意識和質量意識,不斷加強內部審計機構建設,配備完善的機制,能確保履行職責的、具備相應會計知識和審計統計素養的內部審計人員,這是獨立審計的基礎。

善于從宏觀角度去分析思考和把握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進提高單位發展對國家政策的適應能力,在更高層次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加強內部審計的質量管理,強化審計項目質量控制,搞好內部審計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現代管理科學與組織內部審計職業實踐融為一體就是要緊密結合本單位的實際,著眼于改進單位內部管理和提高效益的大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內部審計工作必須以科學嚴謹地規劃為指導,樹立內部審計新理念,積極探索以風險為導向,以控制為主線,以治理為目標的內部審計新模式。內部審計新理念主要是對傳統的內部審計模式賦予新的內涵,即:重監督也重業務和管理,重合規更重效益,重審查也重建議等。現代內部審計評價組織的全部控制與組織運作為特定對象服務,內部審計人員應將視線長時間停留在業務素養和管理經驗的積累上,雖然這需要新理念的分析和方法的運用。

實踐證明,新理念符合內部審計發展規律,是近三十年內部審計發展實踐的總結,代表了今后內部審計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把“和諧”的思想和文化貫穿到內部審計工作當中,強調內部審計工作要兼顧、均衡、互動,以人為本。新理念反映了我國內部審計指導思想和管理方法的重大轉變,是內部審計思想和實踐的一詞解放,應在實踐中堅持下去并不斷創新和發展。

在新理念下,內部審計已經成為內部控制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保證了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經營的合法合規性,還在加強管理、防范風險、促進單位發展方面發揮了作用。如果說審計是國家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那么內部審計已經成為“免疫系統”中的第一道防線。

我國內部審計近幾年來強調轉型與發展要注重“六個轉變”,突出“三個特點”:“六個轉變”,即:一是在審計的理念上,由對內部審計往往重檢查輕結果,目標在治標向控制機制過度,講求過程控制,即標本兼治;二是在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上,由只監督輕服務向到監督與服務并存過度;三是在內部審計的目的上,從防弊糾錯向制度控制評價和風險控制測評轉變;四是在內部審計結構上,由財務會計為主導審計向經濟業務為主導控制轉變;五是在內部審計的方式上,講求關口提前,由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審計控制轉變;六是在內部審計的措施上,由手工操作為主向信息化、網絡技術層面為主的轉變。新理念的“三個特點”,如:內部審計從賬簿審計向合同、資產管理的全方位審計轉變;從審計對象上,不僅僅審計財務會計部門,而且注重經濟業務發生地,甚至主管職能部門,或者由主管職能部門延伸至基層業務部門進行審計和監督;由靠職責權限實施監督為主轉向靠法規為主轉變,由被動消極審計為主向積極主動控制為主轉變。

準確定位,突出重點,提高內部審計監督和服務水平。內部審計的定位應該是四個字,即“管理+效益”。從本質上來講,內部審計是組織的一種內部管理活動,它是單位流程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管理和效益是內部審計永恒的主題。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產權制度發生了變化,國家不再扮演投資者與管理者的雙重角色,而完全成為投資者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而企業則完全成為經營者。在這種體制下,內部審計也不再局限于查錯防弊和保護資產,而是針對經營管理領域中存在的控制缺陷,提出富有建設性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要求的改進措施和方案,以幫助各級管理人員更有效地履行職責。因此,內部審計監督應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把審計的重點放在內控制度和經濟效益上,有利于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做出評價,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為企業的經營的管理和經濟效益出謀劃策。另外,在審計方法上的過度,變事后被動審計為事前、事中積極審計。充分突出內部審計“內”的特點上,將關口前置,“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持續改進和推動企業管理,提升價值增值。

隨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多元化和企業管理的現代化,單純的事后審計方法已經不能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做出全面、科學、準確的評估。而效益審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建設性上,如何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等環節的控制質量,是現代審計解決的問題。現代內部審計將工作重心放在監督管理上,管理審計是從經營者和所有者及政府監管的角度來審視組織的控制與運作,盡可能從專業審計人員發現的問題中觀察隱匿在財務管理中的違背管理規則的試圖,確保管理層更有效率地進行控制和運作。

總之,內部審計要通過對經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事項的監督和評價,實施以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管理等事項的監督和評價,實施以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管理審計,為改善組織的運營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服務,為管理層當好參謀和顧問。

參考文獻

第4篇

一、全面管理、逐級分權原則

首先,各級審計機關應根據上級審計機關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以及本部門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級審計機關總體性的審計工作計劃或目標;其次,將總體的審計工作計劃或目標逐級分解展開,最終落實到科室、小組及個人。為了保證審計工作計劃或目標得到落實,應制定相應的措施,如通過當地政府批轉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制定監督檢查制度和完成審計工作計劃方面的獎懲制度等。遵循全面管理原則的同時,還必須遵循逐級分權原則。各級審計機關應根據層次的多少及職責的分工情況,進行各種不同程度的分權,分擔制定審計工作計劃的責任。堅持這一原則,一方面,有利于審計工作計劃的統一和完整,使全國上下“一盤棋”,另一方面,有利于審計工作計劃在大原則下,充分體現各地的具體情況,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地審計機關為地方政府服務的靈活性。

二、因地制宜(或區域性)原則

我國幅員遼闊,城鄉差別甚大,各地發展很不平衡,情況非常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制訂審計工作計劃時,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總的方針政策的前提下,要充分體現各級各地及各部門的特點,千萬不能搞上下一刀切。要充分發揮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展現各地審計機關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獨特風格和特色,以造就審計機關的“多能”形象。

三、主次先后原則

編制審計工作計劃的依據,一般是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形勢要求、上級審計機關的年度審計工作計劃、當地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指示要求、上年度審計資料以及下級審計機關上報的年度審計工作計劃草案等。由于在各時期、各地區,國家的方針政策、當地黨委、政府主要工作重點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審計機關在制定審計工作計劃時,應該堅持主次先后原則:關系重大,影響全局,問題嚴重的項目或單位,應作為主要重點項目優先給予計劃安排,并必須保質保量完成重點項目計劃;對那些問題不嚴重,關系不大,影響較小的項目或單位,就可以在安排主要項目后,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再行安排審計工作計劃。

四、統籌兼顧、量力而行原則

在制訂審計工作計劃時,一方面,要求在一個特定時期的計劃中應當包括那些能夠而且應當通過這個時期內審計措施加以影響的可變事物,而不包括那些在這個時期內不能有效地加以改變的事物。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審計機關條件不成熟,對某些項目無法開展審計,如有的地方審計機關缺乏基本建設方面的專門人才,無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審計,那么,這就要求審計機關不應將固定資產投資審計項目列入年度審計工作計劃;二是上級審計機關沒有授權的審計項目,下級審計機關不應將未授權的審計項目納入年度審計工作計劃,等以后年度上級審計機關授權后,再列入年度審計計劃。另一方面,要求在制訂審計工作計劃時,考慮審計力量及其變化與審計任務的多寡,在沒有力量或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應先安排那些重點的項目或單位,不應為擴大審計覆蓋面而不顧審計質量和審計機關的聲譽安排“超負荷”的審計工作計劃。有計劃就要有行動,應盡量避免制訂“空頭”計劃。但是,安排計劃(包括長、中、短期計劃)時,又應兼顧全局,不應留下審計空白區,也就是說,應遵循統籌兼顧、量力而行的原則。

五、相互協調、連續一致原則

審計工作計劃按時間長短,可分為長期計劃、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按審計體系分,可分為國家審計機關工作計劃、內部審計工作計劃和社會審計工作計劃;按審計對象分,可分為財政金融審計計劃、固定資產投資審計計劃、行政事業單位審計計劃、工業企業審計計劃、商業企業審計計劃等等。但無論制訂什么類型的審計工作計劃,都應該遵循相互協調、連續一致的原則,不應互相矛盾,互相脫節,應該避免出現一些項目連續安排幾年或幾次,而另一些項目卻幾年都是“空白”,或“長、中、短計劃相互矛盾”等現象。

六、指令性為主、指導性為輔的原則

筆者認為,在審計工作計劃的執行方式上,應堅持以指令性計劃為主,指導性計劃為輔的原則。堅持這個原則,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首先,有利于審計工作計劃的貫徹落實,因為指令性計劃是行政命令式的,一定要服從、一定要執行的計劃。而指導性計劃的靈活性比較大,是否一定貫徹執行就比較難說了。其次,有利于加強對審計工作計劃執行情況的考核評比。因為對執行指令性計劃的結果進行考核評比,既全面又較好比較,而對指導性計劃執行情況的考核評比,就不全面,不好比較了。再次,有利于調動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為指令性計劃好比較、好考核、看得見、摸得著,使大家干有方向,比有目標,這樣,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比較好調動起來,而指導性計劃在這方面就亞于指令性計劃。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堅持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原則與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并不矛盾。它們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七、反饋調控原則

作為一個工作計劃,它就不可能“料事如神”,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工作計劃,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這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一切事物都是時刻變化著的。因此,在制訂審計工作計劃時,必須遵循反饋調控原則。例如:在國家方針政策發生變化時,各級審計機關的工作計劃也應該有所調整。審計工作是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的,應隨著黨的“指揮棒”開展工作,這是不可置否的。

八、獎勤罰懶原則

為了促進各級審計機關認真貫徹執行審計工作計劃,不致于使計劃成為“紙上談兵”或“草草了事”,在考核評比審計工作計劃的執行結果方面,應遵循獎勤罰懶原則,不能干好干壞一個樣,堅持這個原則,一方面有利于審計工作計劃的落實施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的積極性,促先進,策后進,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制訂審計工作計劃,必須建立一個比較明確、科學的指標體系,以便于各級審計機關實施、考核和評比。

第5篇

補充內容:

施工組織設計一股依其對象分為以下三類:

1、施工組織總設計 對于一個工廠,主要是大中型的,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建筑群、或者其它生產企業等為施工對象的,要編制施工組織總設計。由總承辦單位為主、邀請建設、設計和分包單位參加.共同編制。

2、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汁 對以一幢工業廠房建筑,或獨立公共建筑,或其它民用建筑為施工對象的,應編制單化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它由直接參加施工的單位編制。

第6篇

關鍵詞 經濟增長 人力資本增值 終身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天然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基于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發現。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力資本因其價值提升而逐步取代物質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變化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為了克服與修正傳統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弊端,把人力資本作為內生變量納入經濟增長理論模型,進而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也清楚地反映了人力資本地位的根本變化,有助于指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未來經濟增長的方向。盡管如此,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抽象意義的人力資本并不能必然保證現代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應當進一步深化認識與理順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復雜關系,積極促進兩者的和諧發展,從實現人力資本的增值,進而推動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目標出發,努力消除人力資本投資與開發的各種風險與不確定笥。尤其是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頻繁發生的人力資本貶值現象,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力資本的增值與現代經濟的持續增長。不但從理論上要加以重視,研究與分析這一現象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而目還應當在相關理論成果的正確指導下,積極改變傳統的觀念和做法,積極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與開發,以緩解、克服人力資本貶值現象,從而實現人力資本的增值并保持其連續性。就教育發展而言,不僅僅是教育投資總量增加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理念更新與結構調整,必須從根本上進行傳統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積極推動教育的終身化改革,努力構建人力資本的終身開發體系,從而為人力資本的充值與增值提供不竭源泉,這也是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要求。

二、新“經濟增長之謎”及其解析

對“經濟增長之謎”的積極探究推動了人力資本理論與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然而,由于未能深刻認識到人力資本的發展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復雜關系,忽視了人力資本貶值對現代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將導致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缺乏足夠的解釋力而產生新的“經:濟增長之謎”。

(一)人力資本投資與現代經濟增長的一般模式

在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中,以人頭數量來計量勞動要素數量是不精確的,必須考慮勞動力的質量因素,即人力資本存量。只有把人力資本存量引入經濟分析,才能解釋產出增長大于投入增長的“經濟之謎”。經濟學家們對此做了許多研究,并提出了現代經濟增長模式。

如果把改進了的勞動力記為zL(其中z為勞動簡化系數),則勞動的質量變化(人力資本存量)可以寫進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AKα(zL)β①

其中Y為產出水平;A為技術水平;K為資本投入量;L為勞動投入量(實際勞動力數量);α資本產出彈性;β為人力資本產出彈性。

由于假定初始人力資本系數z為1,同時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不可逆(即z≥1),所以,盡管就業勞動力不變,隨著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投入生產的實際勞動供給也是增長的。如果投入生產的勞動力數量增加,則在人力資本存量提高的情況下,實際勞動供給的增長比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要快。因此,隨著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產出中勞動的貢獻份額越來越大(圖1)(圖中抽象了技術進步因素)。

圖中OK是資本投入量,OL是人力資本系數z為1時的勞動投入量,生產在K/L的匹配下進行,產出水平為生產量線Y,資本和勞動在等生產量線Y的A點上相組合進行生產。為了便于分析,假定無勞動力數量增加,當人力資本系數趨于提高時,即z>1,實際勞動的投入量增加為OL1,產量從Y增加到Y1。可見,盡管生產中勞動力數量并沒有增加,即名義勞動投入量仍為OL,但由于人力資本存量提高導致產出水平從Y上升到Y1。同時,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使實際資本與勞動的匹配從K/L變為K/L1,這也說明資本―勞動比是可變的。由此可以推斷:第一,人力資本的投資和開發提高了人力資本存量,有助于勞動投入要索的增加,進而促進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第二,在資本或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通常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人力資本的投資和開發,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可以實現對資本或資源的不完全替代,改變資本―勞動比,從而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避免因資本或資源不足給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消極影響。當然,除要素功能外,人力資本還具有效率功能,即可以提高人力資本自身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對于前者,有些學者在他們的理論模型中甚至假設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率不會遞減;對于后者,許多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可以提高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或者使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下降的趨勢減緩。此外,人力資本投資增加還可以節約物質生產要素,從而降低單位產出的投入成本,這對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對于缺乏物資資本的國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力資本充值與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

盡管如此,必須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是在假定人力資本不會發生貶值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一前提顯然與經濟現實不相符。事實上,由于科學知識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人力資本的貶值正不斷加劇,人力資本的存量水平也在不斷降低,這不但影響到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而且還影響到其效率功能,進而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產生負作用。因而在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上,必須放棄傳統的人力資本不貶值的假定,重視人力資本貶值對人力資本存量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且,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進行人力資本充值(或稱充電),即將人們的知識、技能以及健康因素受到各利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包括數量與質量)及其價值水平的相對性、暫時性以及可逆性的減少和損失進行的人為補充行為,以緩解或克服人力資本貶值,提高人力資本的存量水平。由于人力資本充值以人力資本貶值為前提和條件,因此,人力資本存量水平的變化將取決于兩者的相互關系,即人力資本的存量及價值水平的高低與否取決于貶值與充值的速度快慢或消長。(1)若V充值-V貶值>0,則人力資本的存量及其價值超過原有水平;(2)若V充值-V貶值=0,則人力資本存量及其價

值維持在原有水平;(3)若V充值-V貶值<0,則人力資本將繼續發生貶值。

人力資本充值與貶值所表現也來的三種關系說明: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并非是單純的線性關系(人們通常如此認為),而具有更為復雜的情況。人力資本充值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因其與人力資本貶值之間的互動而表現為三種情形:(1)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2)維持經濟增長水平;(3)延緩經濟衰退。

把人力資本貶值納入經濟分析,則人力資本系數的變動是可逆的,當然,我們仍假定z≥1。假定初始的人力資本系數為3,發生貶值后的某一時點上,人力資本系數降為2,之后,進行人力資本充值,則充值后的人力資本系數存在三種情況:大于2;等于2;小于2但大于1。與之相對應,經濟生產也表現出三種情況(圖2)(不考慮技術進步因素)。

圖中OK是資本投入量,OL充值是人力資本系數z為3時的勞動投入量,生產在K/L充值的匹配下進行,產出水平為生產量線Y充值,資本和勞動在等生產量線Y充值的B點上相組合進行生產。同樣,為了便于分析,假定無勞動力數量增加。如果人力資本發生貶值,則人力資本系數趨于下降,即z<3,實際勞動的投入量下降到OL2(假定這一時點z=2),產量從Y1減少至Y2可見,盡管生產中勞動力數量并沒有減少,即名義勞動投入量仍為OL1,但由于人力資本發生貶值,人力資本存量下降與導致產出水平從Y1減少至Y2。人力資本存量的下降,使實際資本與勞動的匹配從K/L1變為K/L2。

在此基礎上,人們增加人力投資,進行人力資本充值。充值的結果,(1)人力資本系數z>2,即人力資本充值速度決于貶值速度,此時產出水平逐漸回升,并可能超過貶值前水平,如Y3,此時,勞動投入數量也增至OL3,資本和勞動在等生產量線Y3的D點上相組合進行生產;(2)人力資本系數z=2,即人力資本充值速度與貶值速度相互抵消,人力資本存量仍為OL2,而產出水平也保持不變為Y2;(3)人力資本系數1<z<2,即人力資本充值速度慢于貶值速度,導致人力資本存量繼續下降為OL4,產出水平也進一步降低為Y4,資本和勞動在等生產量線Y4的E點上相組合進行生產。然而,如果不進行人力資本充值,人力資本存量將下降得更快,經濟衰退也將更為嚴重。

由此可見,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具有復雜的關系,人力資本投資能否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關鍵在于人力資本充值的速度能否超過人力資本貶值的速度,因此,籠統的人力資本投資概念并無實際的意義。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大力進行人力資本充值并保持其連續性,以緩解或克服人力資本的不斷貶值,實現人力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在理論研究上,人力資本貶值的產生和加劇,客觀上要求人力資本理論以及現代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應當考慮人力資本貶值的因素,從而實現理論創新,并增強經濟增長理論和模型的解釋力,否則將導致新的“經濟增長之謎”的產生。

三、終身教育:人力資本充值的不竭源泉

傳統的人力資本投資理念與實踐已經無法滿足人力資本持續開發與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實際需要,因而直接導致傳統學校教育危機的發生與終身教育的形成。作為一種新的人力資本投資理念與實踐活動,終身教育被視為能夠實現人力資本充值、緩解與克服人力資本貶值的有效途徑,有助于促進人力資本的增值。

(一)理論依據

終身教育可以界定為與人的生命具有共同外延并擴展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社會全民持續、全面、和諧發展的立體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則、教育制度和教育體系。19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人力資本理論得以逐步形成與發展。與此同時,因知識、技術日益老化與更新而衍生的人力資本貶值現象也日益突出,如何緩解與克服這一現象,逐漸成為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領域的重大課題,終身教育理念及其理論體系也正值這個時候發展起來。這顯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因為兩者有著必然的、內在的聯系。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與終身教育實踐的快速發展,終身教育越來越被人們視為行之有效的緩解與克服人力資本貶值問題的主要手段。

傳統學校教育的危機是推動終身教育得以形成與發展的直接動因。傳統學校教育的性質決定其無法滿足現代人力資本投資與開發的需要。傳統教育往往把人的整個性劃分為截然分開的受教育期和非受教育期(圖3),把教育等同于正規學校教育,認為教育只能是在學校所進行的職前人力資本開發和積累行為。因此,傳統教育是一次性或終結性的,即教育主要集中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完成,對成人而言,教育既無必要也無可能。隨著現代科技以及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力資本貶值不斷加劇目持續發生,尤其是專業性人力資本的貶值速度更為迅速。因此,在完成各級各類正規學校教育后,人們仍必須不斷接受教育和進行學習,甚至終身教育,積極進行人力資本充值,維持和提高人力資本存量,以適應個人職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可見,終身教育是以人力資本貶值為前提或假設的,只要人力資本貶值發生,終身教育或人力資本充值就有存在的必要;而傳統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以人力資本不會貶值為前提和假設的,人力資本充值沒有存在的必要。

(二)基本運行機制:微觀視角

終身教育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種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與相互溝通的新型教育體系,在微觀上則表現為人力資本個體在其整個生命周期所進行的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活動。個體通過接受教育與培訓,實現一定的人力資本積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個體的人力資本不斷發生貶值,為了緩解與克服人力資本貶值,個體必須根據職業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接受教育,進行人力資本充值,進而實現人力資本的增值。

如圖4所示,人力資本個體在接受完各級各類教育后,獲得或積累了一定的人力資本存量假定為F1;隨著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和技術不斷老化、更新,同時產業結構、職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導致人力資本發生折舊或貶值,人力資本存量下降至F2;為了促進個體職業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理性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包括國家、企業以及家庭和個人)必然會根據勞動力

市場需求信息,繼續接受教育和培訓,進行人力資本充值,假設人力資本存量回升至F3;而后人力資本又發生貶值,人力資本存量下降至F4;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又繼續進行充值到F5,如此循環反復,直至人力資本個體退出職業生涯或死亡。雖然人力資本充值的過程具有復雜性,但這一基本的運動軌跡,具體、形象地說明了人力資本充值是一個持續發生的過程,這是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所難以滿足和完成的。尤其在知識社會,隨著人力資本價值的日益提高,以及人力資本充值需求的日益膨脹,傳統學校教育更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必須大力進行改革和創新,積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以保證人力資本充值持續進行甚至貫穿于人力資本個體的整個一生。

四、構建人力資本終身開發體系的若干思路

盡管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力資本開發體系,為人力資本的持續發展甚至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與保障,但是仍然存在“教育的烏托邦”的嫌疑,而且具有濃厚的社會價值色彩。因此,必須積極探尋并且有效實施構建人力資本終身開發體系的思路及具體的對策措施,以確保人力資本的有效開發。

(一)重視人力資本充值能力和興趣的培養

依據教育發展的規律和內在過程,教育往往是積累性的,因而決定了教育的持續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和前提。從人力資本持續開發與充值的角度看,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的教育前提如果不具備,則無論提供多少繼續教育、回歸教育的機會,也不能指望會有什么成果。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看,沒有教育的積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終身性。因此,教育應當從整個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合理的分工,早期的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集中在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方面,而不應過早與過多地進行專業技能的傳授,同時避免因沉重的學習壓力與枯燥乏味的課堂氣氛所產生的厭學情緒。由于早期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終身教育的發展必須保證每個社會或員都能夠得到基礎教育,從而為人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義務教育的目的正是為了貫徹這一意旨。而且,早期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意味著嚴格規定了其后的教育履歷,通過回歸教育,對其所做的補償是一種極難的事業,因此必須加以重視,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積極培養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從而確保學習個體在遇到人力資本貶值時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人力資本充值,規避人力資本貶值風險。

(二)積極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以滿足人力資本充值的需要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力資本貶值現象頻繁發生且日益加劇,對勞動者個體的職業生涯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越來越明顯的消極影響。這意味著教育的發展與人力資本的開發不應僅停留在早期階段或傳統學校教育階段,還必須大力發展各級各類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從而確保社會成員在完成學校教育之后,能夠繼續接受教育與培訓,進行人力資本充值。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也是確保人力資本充值的保障,因而成為判斷終身教育體系是否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指標。當然,也正是各級各類教育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們對傳統學校教育的反思,推動了終身教育的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既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人力資本充值與增值、規避人力資本貶值,從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但通常也是容易為各級政府以及包括企業界在內的社會各界所忽視的部分,政府必須從制度安排上激勵企業積極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

(三)大力發展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終結環節,通常因被排除在傳統教育體系的框架之外而發展緩慢。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世界許多國家先后進入老齡化甚至高齡化社會,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和危機,老年教育因此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號召、響應與支持。盡管老年教育非經濟價值的主導地位仍保持不變,但其作為人力資本開發的途徑日益起著重要作用。老年教育的發展應當考慮老年勞動力人口的教育權利與教育需求,他們同樣具有進行人力資本充值與規避人力資本貶值的需求。而且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工作方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自我價值實現的不斷追求,終身就業群體將越來越多,客觀上也需要老年教育的發展。因此,在老年教育的發展問題上,不但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入學率與擴大教育規模,而且在老年教育結構或課程設置上必須考慮老年人口進行人力資本開發與充值的需要。

(四)努力促進與實現人力資本投資與開發的市場導向

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與開發的基本手段,其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為了順利實現人力資本投資與開發,教育必須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來進行投資和生產。在教育市場上,教育需求通常由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價格信號引導而形成,教育需求者通過勞動力市場的價格信號來決定教育投入的數量和結構,不但取決于教育部門能否有效接受勞動力市場所反饋的價格信號,而且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的完善程度。對于教育部門而言,則要求在特定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下,進行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以改變傳統的關起門來辦教育的錯誤做法。

(五)立足教育公平以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整體效益

教育公平問題的形成與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密切相關。通常為了保障教育公平必須犧牲部分的教育效率或教育效益,但在某些時候,教育決策或人力資本投資決策行為的改變,既可能改善教育公平狀況,同時可能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率或效益。尤其對于教育資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終身教育的發展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如何實現公平與效率的良性協調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當然,對于不同的教育層級與教育類型,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側重于公平,有些側重于效率。這就決定了教育資源的配置必須根據教育的性質有針對性地加以實施。終身教育是一種公平教育,對于身處知識經濟浪潮中的每個社會成員而言,適當的教育是必須的,政府與社會各界必須充分尊重并保障每個公民的教育權利。當然,終身教育并不排除教育效率與教育效益,尤其是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的手段與途徑,教育效率的最大化也是終身教育體系設計的基本依據。由于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與制度上的缺陷,教育決策或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往往存在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相互沖突的現象,所以難以完全避免,但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當是盡可能地實現彼此之間的一種均衡,這種均衡既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是結構方面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積極進行教育結構的優化。

第7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并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市場經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利益關系決定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有自身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性。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征。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