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25 15:33:1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課堂討論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課堂討論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把課堂討論形式化,不能發揮討論法應有的功能,降低了課堂效率。本文就語文課堂應該討論哪些問題,如何把握問題討論的時機,如何控制問題討論的節奏,如何注重對討論結果的評價,做了一些闡述。
【關鍵詞】
選準討論問題 把握討論時機 控制討論節奏 注重結果評價
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后,課堂討論法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往往將課堂討論形式化,結果不僅不能發揮討論法應用的功能,反而會浪費時間,或者引發課堂紀律問題,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就課堂討論式進行了一些研究與探索。
一、選準需要討論的問題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在一些公開教學中,最為普遍的演示就是這么一句話“請同學們討論討論”,不到三五分鐘,討論結束,結果公布,其實就是學生的自說自話。使討論法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審慎地確定哪些問題需要討論,哪些問題不需要討論,這是組織課堂討論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般地說,對于知識性內容的教學,教師講授的效果要比組織討論的效果好。如字音、詞義、文學常識及課文的背景材料等,大都不宜組織討論。在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的情況下,也不宜組織討論。如教學《藤野先生》,要想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對“日暮里”“水戶”這兩個地名有那么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學生不了解“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句,也不知道“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的事跡,討論就很難展開。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參看有關注釋,進行適當地補充講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其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憂患意識。
然而那些具有開放性、思辨性、爭論性的教學內容必須組織學生討論。這類問題的討論可以激發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才能,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的人》開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對這一哲理性詩句的理解不能光靠教師的講解,還應該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展開討論。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從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角度搜集事實材料,印證詩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詩句中蘊含的哲理。
二、把握問題討論的時機
確定了需要討論的問題以后,還要很好地把握討論的時機。同樣的問題放在不同時機去討論,其效果是不同的。那應該怎樣把握時機呢?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二要切合課堂教學情境。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應根據小說的教學特點,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即組織學生討論:小說在情節上有什么特點?是如何環環相扣的?情節安排中有哪些巧合?這些巧合是否在情理之中?是否合乎生活邏輯?待學生基本掌握了情節特點之后,再繼續討論:菲利普夫婦的語言、神態、心理等方面有何特點?在學生對人物性格有了基本了解后,要進一步討論人物性格生成的社會根源,讓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討論:“我”對叔叔的同情說明了什么?這就要求學生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對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精神狀況做具體分析,學生的思維活動也由此進入新的境界。總之,這一系列問題討論的組織,都必須依據學生認知規律,步步深入,循序漸進。
三、控制問題討論的節奏
要提高課堂討論的效率,還應當對討論的節奏進行合理的控制。課堂討論中,教師有時缺乏耐心,討論尚未充分展開就草草收兵,越俎代庖將“答案”和盤托出。這種太快的節奏往往使討論流于形式。有時討論學生的發言遠離中心,旁逸斜出,東拉西扯,教師卻聽之任之。這種太慢的節奏往往造成教學時間的嚴重浪費。討論節奏的失控必然導致課堂結構失衡,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寧鴻彬老師教學《分馬》一課,在控制課堂討論節奏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范例。試舉其中幾個教學片段:其一,寧老師要學生給課文加“……的郭全海”的副標題,學生翻書思考后,一個接一個發言,分別加出了“關心別人勝過關系自己的郭全海”“起模范帶頭作用的郭全海”“愛黨愛民的郭全海”“領導有方的郭全海”“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郭全海”等副標題,并緊扣課文進行解釋。就在仍有學生舉手發言的時候,寧老師卻宣布:“這個問題我們就討論到此。”其二,寧老師讓學生給“三百來戶人”分類,先是故意不給分類標準,結果自然是五花八門,然后才亮出底牌,告訴學生分類要“明確標準”,并要求學生按“思想覺悟水平的高低”重新分類。學生繼續討論,意見仍不一致,可寧老師并不著急,直到討論中出現正確意見,眾生點頭表示贊同時,寧老師才說:“很好,咱們就這樣分。”其三,寧老師問學生:“這篇課文篇幅不長,卻寫了這么多人,那么采用了什么措施呢?”一個學生回答:“我認為是文章的內容有詳有略。”第二個學生表示贊同第三個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接著發言:“我認為分了三個等級,一是特別重要的人物,詳寫;二是有一定作用的人物,略寫;三是普通群眾,簡寫。”三個學生回答后,寧老師立即加以總結:“說得不錯,就是這樣。”從而迅速結束了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寧鴻彬老師這一課之所以非常成功,能夠依據教學目標,分清主次輕重,有效合理地控制課堂討論節奏乃其奧秘之一。
四、注重對討論結果的評價
關鍵詞 英語課堂 分組討論 有效性
一、引言
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張璐沿用經濟學概念將教學效率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張璐, 2000)姚利民將有效教學定義如下: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姚利民,2005)故此,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看學生的投入狀態和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有效教學具有多樣性,為實現教學的高效率,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其中課堂討論符合現代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是有效實施教學的重要途經之一。
課堂討論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圍繞某一話題或內容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張淑蓉,2006) 英語課堂討論有助于調動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培養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英語課堂討論可以是全班討論,也可以是分組討論。筆者擬對英語課堂分組討論的有效性問題進行探討。
二、英語課堂分組討論的現狀及原因分析英語課堂分組討論作為一種教學形式雖已被許多研究證實了其科學性和有效性,但在實踐應用中卻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或者只有少數幾英語課堂討論的有效性研究鄧小華 謝美清(井岡山大學 江西省 343000)摘 要 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英語課堂分組討論是有效實施英語教學的重要途經之一。然而,英語課堂分組討論存在著理論上的有效性與實踐中的低效率的矛盾。本文在分析英語課堂分組討論的現狀及原因的基礎上,擬對如何提高英語課堂分組討論的有效性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英語課堂 分組討論 有效性個優秀學生參與討論;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并不愿意或很少進行英語課堂分組討論。因此,英語課堂分組討論存在著理論上的有效性與實踐中的低效率的矛盾。其原因何在?筆者經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參與討論存在各種原因。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小組人數多,發言機會少,學生緊張,缺乏自信,怕丟臉,口語欠佳, 英語表達能力差等都會影響其參與討論;從教師的角度分析,教師對課堂討論內容的設計與分組的方式也直接影響到討論效果。太難﹑太易﹑太枯燥或是學生認為太無用﹑太無聊的話題只會讓學生保持沉默。而教師不愿意或很少進行英語課堂分組討論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以下種種擔心:擔心討論會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擔心討論不能覆蓋教學內容和不能解決知識要點;擔心難以控制和駕馭討論,導致課堂混亂等等。還有的教師因為曾經嘗試過課堂分組討論,卻未能取得實效,而不采用了。
三、提高英語課堂分組討論有效性的策略(一)明確主題和課前預習。
1.明確主題。在課堂討論開始前,教師要計劃好討論,應使學生明確開展課堂討論的目的以及要實現的目標。明確討論的主題是有效實現課堂討論目的關鍵。適合的討論主題應具備以下條件:首先,主題是需要學生學習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內容,與學生學習不相關的內容不能作為討論主題。其次,主題是學生有興趣討論的,且適合學生討論的。因為討論的成功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后者又受學生參與欲望的制約。對不感興趣的主題或是一無所知的主題,學生不愿意參與討論,課堂討論無法進行,自然也不能達到討論的目的。例如,在進行 college success 的課堂討論前,先提問如下幾個問題: (1)do you want to be a successful student at college?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standard to judge whether a student is successful or not? (2) what tips will you suggest for becoming a top student?關于學業成功的話題是學生關注而感興趣的,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從而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
2.課前預習。抓好課前預習是實施課堂討論的重要一環。教師可提前將討論主題告訴學生,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并盡可能搜索相關資料。學生通過預習,經過緊張的動手動腦活動后,對教材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教師提前布置的討論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意見。同時,學生通過預習,熟悉了英語單詞,積累了一些與討論主題相關的英語表達。這就為課堂討論打下了基礎,學生們在課堂討論時就能有話可說,而且言之有物。學生在討論時分享著各自的勞動成果,有一種成就感,體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從而激發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二)合理分組和創建適宜環境。
1. 合理分組。實施課堂分組討論時,每組人數不宜太多。最理想的小組規模是4~8人。小組過大會因為減少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和增加組織討論的難度而導致討論效果下降。分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征,適應學生的需要。一般認為,運用異質(在學習能力、交流技能、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方面不同)分組法比同質分組法更具有以下優點:(1)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處理方法,這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2)學生之間的差異可帶來更多認知上的不平衡,這一點會促進學習,促進創造力的發揮以及社交能力的提高;(3)這樣的小組通過相互的磨合討論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有利于長期記憶;(4)每個成員都有參與討論的平等機會,討論效果會更好。
2.創建適宜環境主要包括:
(1) 采取適合討論的座位模式。座位模式影響課堂教學,影響課堂中學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和效果。秧田式的座位模式是不適于討論的。研究表明,如果小組成員彼此能看見對方并能聽到對方說話,那么他們就愿意與對方交流。(高爾,1990)因此,座位模式最好是圓圈式的,至少也應該是面對面的。這樣會便于所有成員參加討論。
(2) 創設支持性環境。為了鼓勵學生在討論時積極思考和參與,教師要創設支持性環境。為此,教師要以民主式而非權威式的辦法組織或指導討論。只有具備民主與平等的理念和現實,人與人之間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和理解。教師要善于傾聽小組的討論,而且要求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在他人說話時認真聽,努力去理解,適時作出反應。不要不理睬,或者輕易打斷他人的話語。師生須共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所有學生都敢于發言,樂于發言。
(三) 適時引導和有效調控。
1.適時引導。任何有效的課堂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教師在課堂討論中的主要任務是調控和輔導,對學生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在教室里走動,巡視并記錄各組活動情況,對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保證討論終始圍繞主題進行。為了不打斷學生的即席外語交際,應減少當場糾錯,可先把學生的交際內容用錄音機或筆記記錄下來,事后再選擇時機分析,整理和糾正。學生遇到表達困難時通常有兩個選擇:回避或設法解決。對于討論中一時難以提取的語言項目,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面部表情,體態語言等非語言焦急手段。研究表明,非語言交際傳遞信息的成功率可高達55%。
2.有效調控。(1)控制討論時間。課堂討論時間一般控制在5~15分鐘,具體取決于任務的難易度。時間過短,討論不充分,效果不明顯。但討論時間也不宜過長。心理學研究證實, 學生注意集中程度會隨時間增加而降低。同樣,學生專注于討論的注意力也會隨時間延長而下降。時間過長的討論,學生容易疲勞分心,容易轉移討論的話題。(2)控制討論的節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差異,討論中可能會有偷懶,冷場或爭論不休的現象,教師要適時引導,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3) 控制討論的主題。要引導學生始終圍繞主題發言,避免離題;同時要根據討論的開展情況,隨時捕捉與主題有關的其他有爭議的話題,促使學生深入探討,提高討論的深度和廣度。
(四)及時反饋和合理評價。
1.及時反饋。在分組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應,對學生的求助給予及時的反饋。在分組討論結束之后,教師讓各小組集體或派代表做匯報展示(presentation), 并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加以總結:一方面,要總結已討論的問題、得出的主要結論、形成的基本認識等;另一方面,要提醒學生注意在討論過程中所犯的英語語言錯誤,并對學生的不足給予及時的指正。
2.合理評價。英語課堂教學中,評價起著不可低估的調節作用。教師通過評價,能把對學生及其行為的認識和教師的情感傾向,自覺或不自覺的傳導給學生。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正面評價,那么他的內在價值就得到了承認,學習的成就需要也就得到了滿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會感到一種自我實現的快慰,隨之而來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漸漸提高,同時喚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對討論結果的評價應是客觀的,對討論過程的評價應是主觀的,要讓學生積極反思:自己有沒有積極參與討論,在這次討論中想學什么(what i want to learn),學到了什么(what i have learned) 等。
評價時可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1)小組成員自評,互評。
小組成員先對自己評價,然后相互評價,最后對小組的總體情況進行自檢,形成對自己的全面了解。(2)組間互評。通過個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可以更好地相互學習,揚長避短,提高課堂分組討論的有效性。(3)教師評價。教師在評價體系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職責主要是對個體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等給予恰當的評價,而且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發揮指導和幫助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學生,不僅要關注討論的結果,更要關注討論和學生評價的過程,以便做出合理的評價。
四、結語
課堂分組討論是英語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如何更好地發揮它的有效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地探討、嘗試和研究。
參考文獻:
一、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的意義
課堂討論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在嚴格以教材內容為基本依據的前提條件下,著力為學生創設好科學有效的教學情境。通過將學生引導至教學情境中,并不失時機地提出相應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討論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討論法的實際應用效果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力度,這就要求既要為學生營造出較為熱烈的課堂討論氣氛,同時又要控制好課堂秩序,防止混亂情況的產生。課堂討論法對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積極性。通過課堂討論法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改觀以往對于物理學習較為枯燥無味的看法,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著力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分析能力,同時還能夠加強與同學之間的密切溝通交流。第二,活躍課堂氣氛。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能夠發動班上所有同學參與到這一活動中,從而讓學生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物理相關知識,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初中物理課堂討論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1、構建良好的討論氛圍
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確定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討論氛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訴求等結合起來。在明確了解當前初中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的同時,以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為開端吸引學生參與,再將課堂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討論教學中,進而保障課堂教學質量[1]。
以《光的折射》這一章節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為了確保能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將該課程教學活動放在多媒體教室中進行。在多媒體教室中,教師要求學生拉好窗簾,保持教室內的環境較為陰暗。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引發好奇心,心里想著老師把教室弄這么暗是想干什么。接著,在較為黑暗的環境下,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講臺上設置出一道光線,這道黑暗中的光線能夠立刻抓住學生的眼球。與此同時,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所帶來的平面鏡,首先用自己手上的一面鏡子,將射出的光線折射出去,接著要求學生前來“幫忙”,用剩下的鏡子來繼續折射光線。通過這樣一種互動的方式,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在完成這個簡單的小實驗后,教師可恢復教室的正常光照環境,此時向學生提問“光在折射過程中折射的方向受到什么影響”,在對學生分組后要求學生展開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后各組派一位代表向教師闡述本組的觀點,最后由教師進行科學的講解。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能夠在教學活動最開始時就營造出一種教學環境的神秘感,從而為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打下扎實的基礎。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的方式,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氛圍,然而在實際情況中依然存在著小組內部分學生參與討論不積極的情況。有些學生由于物理學習能力不高,有些學生由于自身性格內向,因此小組討論的質量實際上也打了折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應該在一旁進行積極聆聽,并適當參與,鼓勵一些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活躍整個小組的討論氣氛[2-3]。
以《顯微鏡和望遠鏡》這一章節的教學與活動為例,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在一旁觀察小組成員的反應,對一些反應較為冷淡的學生予以積極鼓勵。例如,有些學生針對顯微鏡與望遠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所產生的想法已經被同組成員給說出來,因此他就可能產生一種自己已經無話可說的錯覺。針對這一情況,首先,教師可以就上一個的同學提出相應的質疑,哪個地方說得不夠到位,哪個地方說得可能比較主觀,接著再將問題拋給目標學生,積極鼓勵他對教師的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嘗試進行解釋。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另一種思考與分析方向的方式,幫助目標學生轉移自身的注意力,將思考與分析的重點進行轉移,從而得到自己的一些新看法與新見解。教師在得到學生經過引導下所給出的見解后,予以認可和鼓勵,從而提升目標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又如,針對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在進行課堂討論時,教師可要求該學生作第一發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和組內成員均給予積極、耐心的鼓勵,并對其發言內容進行必要的鼓勵和贊賞。另一方面,對一些錯誤發言,教師可適當采用較為溫和的方式,比較委婉地向該同學提示“可能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你忽略了……”、“你的這種觀點還是比較可取的,只是還需要稍微進行一些修正”。通過這樣的方式,既不會傷害同學的自尊心和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又能夠讓他明白到自己的錯誤和所犯錯誤的原因,從而為下一個更為積極主動的發言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討論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教學觀念由傳統的教學轉變成“自主創新、團隊合作、討論探究”,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自由發揮。然而教師也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尋找各種各樣的教學途徑,通過對比,還是“課堂討論教學”最為有效。所以,筆者對怎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討論效率特別列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多方式多角度吸引學生,提高參與率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討論,當然不能是單調乏味,只有教師講解的傳統模式啦。教師要善于制造多種問題場景,調動學生的思考問題,讓學生能主動參與進來,這樣就讓討論變得有趣,所以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相組合,比如學生熱烈討論后教師再進行講解,或者學生自己分組討論然后再自己講解、教師點評等等,這樣既豐富了討論方法,又解放了學生的定式思維。例如,在課堂上講到直線跟圓的不同位置時,上課前可以先把器材準備好,上課討論時用器材呈現出直線跟圓的各種不同位置的真實場景,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只能靠大腦的想象,而是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教師充分準備,精心設計討論點
制定課堂的討論點很是關鍵,這與學生在課堂上能否積極發言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在列舉討論點時,要用心準備,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里,而且在難易程度上也要把握恰當,才能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自信。所以討論點可以來源于學生的周邊,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他們得到收獲。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重點要圍繞教學中心來開展討論。
三、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討論干預
在課堂討論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起一個什么角色呢?是放任學生自由討論嗎?當然不是,教師要起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發揮引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討論前,要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引導學生針對要討論的問題去尋找相關的材料。先熟悉問題,再理清要討論的要點,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討論,不僅要避免討論中遇到問題不知所措,還要針對問題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找出解決的方案。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筆記主要包括討論所圍繞的主題、內容、重點以及他人提出的意見和點評等。最后,教師還要針對每個學生的討論做總結點評。
四、教師要注重課堂討論的科學評價
最后來講講評價,評價不僅是簡單地對討論的結果做一個點評,過程的點評才是最重要,過程的點評更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弱要加強,哪些方面強要繼續保持。因此,在對結果點評時,教師可以強調討論的成果,但是也要表揚學生在討論中的語言組織能力、靈活應變的能力等方面,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針對討論整個過程,教師要多方面進行肯定的點評,如準備的材料充不充分、成員的參與度、發言次數、是否圍繞討論點等。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大部分人都用常規的解法,如代入法或者加減法,但是有少部分會使用整體法,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肯定那少部分使用的那個解題方法,然后還要表揚他們的思維能力,立刻點評,可以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課堂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教學中要不斷改進優化、獨立創新,并且每一位數學教師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找到最適合的,就能發揮出課堂討論獨特的個性,不僅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潛能,還能開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共同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 高中歷史 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實踐和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索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學會合理運用知識,為能有效貫徹這一教學要求,許多教師嘗試通過提問題,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式教學。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討論式教學方法應用在高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1.組織討論形式不完整,教學效果不突出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適當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回答,但教師未對討論形式進行詳細說明,提出的問題不夠明晰,也沒有做好引導工作,簡短的課堂時間會因此失去效率。教師過分注重問題設計的方式和內容,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交流,學生往往會缺乏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經討論后獲得的答案也不夠深刻和準確。
2.討論式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實行討論式教學就是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在引導學生討論過程缺乏理性思考,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討論形式過于傳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考方向出現偏差教師也難以有效應對,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無心開展討論活動。
二、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問答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教學課堂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考驗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方式,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教學問題的設計偏離水平化,整體的教學效果就無法體現出來。因此,為了有效實行問答討論式教學活動,教師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理清課文思路,清楚自己所提出問題的目的和意義,進而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和交流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技巧。
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二章第二節《的爆發》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比較多,包含了知識、能力和態度價值觀等三個方面,為避免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感到枯燥疲倦,教師可以采用問答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先提出一個較為簡單的問題,1931年“”后,日本開始大規模開展,什么標志全面爆發,學生很快從課本上知道是“”;接著加大一點難度,請學生進行討論:全面抗戰爆發的標志可以從哪些方面看出來,為什么“”不能成為全面抗戰的開端,學生開始小聲討論,也陸續有學生從日本侵華方針以及我國各政治黨派對侵華的態度來回答,教師均表示贊同,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思考的范圍,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提示:一是從事件發展順序方面思考;二是從歷史橫切面來思考,重點放在“全面”二字,中華民族如何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實行抗戰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快找到討論的方向,有效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
2.角色扮演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
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的討論形式并非一成不變,不同章節的內容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不同,要求學生掌握的能力也不同,為了幫助學生更能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人物,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轉變成歷史中的人物,從歷史背景出發,親身體驗不同文化制度下的人物感受,并在相互交流和討論過程中理解和記憶相關的知識點,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3.創設情境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
為能在課堂上體現出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優勢,教師適可以當為討論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一步增強探究的能力,提高思考歷史問題的感悟能力。活躍的教學情境能提升學生學習的氛圍,充滿畫面感的教學情境能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受力,因此,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前提,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才能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加深認識。
如世界近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二節《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路線的基礎上,重點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感受到新航路開辟的歷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紀錄片《世界歷史-歐洲人的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請學生觀影后思考新航路開辟路線;評價哥倫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行為;分析早期歐洲殖民侵略這三個問題,學生可以自由組合進行討論,結合視頻和課文內容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通過情境教學,把學生帶入歷史畫面有助于學生理解枯燥的歷史知識,發散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培養理性的歷史唯物史觀。
三、結語
討論式教學方法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為保證討論式教學的實施過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實際,選擇適宜的討論形式,如問答、角色扮演和創設情境等討論式教學方法,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賢權.討論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15,(10):56.
[2]劉廣德.高中歷史課堂討論式教學法的實踐[J].赤子,2015,(14):241.
關鍵詞:初中數學 活動教學 初探
初中數學的活動教學需要在數學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習活動直接獲得數學經驗和數學實踐能力。活動教學不單單彌補了數學實踐能力的不足,也對數學實踐環節進行了加強,使學生的特長、個性可以全方面的發展,整體的數學素質得到提高。它倡導的是參與、思考的學習類型,可以把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探索、自主、交流全面的體現出來。下面先講一講初中數學活動教學的作用。
一、初中數學活動教學的作用
初中數學教學標準,需要將實踐活動作為加強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數學和生活間的聯系,通過綜合運用以前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問題。對所學的數學知識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理解。初中數學活動教學的開展,還可以擴大學生們的數學視野,擴寬數學知識面,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活動教學,學生的心理和思維都可以保持積極的狀態,學生們都會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數學成績被認為不好的同學也會發出很大的熱情,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讓數學活動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二、初中數學活動教學的方法
1.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活動教學。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可見真理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是分不開的,生活也離不開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過學生的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創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且能夠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生活觀察力。而現在的教材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沒有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數學老師在數學活動教學時,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認識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積累的大量生活經驗和已經學過的數學公式、概念、數量關系等知識進行聯系,善于開發攝取學生周圍熟悉的自然現象、生活事例,通過這些生活事例進行教學。
2.通過課堂討論進行活動教學。課堂討論作為活動教學的重點環節,需要學生對學習信息進行提取分析、加工處理、討論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水平、科學素質和思維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初中數學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它的體系盤根錯節,知識點互相滲透。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活動教學中,學生和老師一起互動起來,進行分析討論、共同探索。現代教委的素質教育也要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師生間的討論探究來解決問題。通過課堂討論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解放。對老師來說,課堂討論意味著脫離了向學生簡單的傳授數學知識,轉向啟發學生的分析探究思維,幫助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數學課本知識讓學生利用大腦中已有的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提倡學生不迷信課本上的知識,敢于提出懷疑。還要避免學生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討論的問題上,避免對課本知識體系的認識把握不足,這樣的數學學習效果不會很好。所以既要注意課堂討論的獨立性,也要注意課本上的知識掌握情況,兩者不可偏一而廢。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理解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吸收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討論探究中,要做到討論的主體是學生,老師處在指導者的地位。還要注意整個分析討論探究的過程不能偏離內容核心,以免出現脫離主題,違背課本主旨的情況。
3.通過總結評價保證活動教學成果。總結評價作為活動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整個數學活動教學進行綜合分析檢查。根據初中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重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是學生對自然、對科學的基本觀念,比如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它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占有決定性的導向地位。由于數學的實踐性和理論性,它的研究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學生對數學的探索過程產生的想法和結論也會產生不同,所以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總結評價,老師的總結評價是學生活動學習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證。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應做出激勵性的,客觀性的總結評價,對活動教學成果進行有效梳理,幫助學生處理解決數學課程中那些有難度的或有爭議的問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也要促使對原有數學知識進行重新構建。老師要留給學生自己思考數學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得的思想成果,反思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更能得心應手的處理數學問題。活動評價過程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師生間的交流和合作、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評價分析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總結評價教學方法的總目標就是檢查教與學,對探究性學習產生的實際效果進行描述和確定。中學數學老師在總結評價過程中要抓好以下內容:一是對于課堂空間的管理,探究性學習過程要根據數學課程的需要對空間進行調控,讓教師可以關注到所有的學生學習。二是對課堂時間的管理,探究性學習要把教學的中心從學科轉移到學生,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好策略。
三、總結
在目前的情況下,初中數學的活動教學需要根據國家教委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原則,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更多的去思考、探索初中數學知識殿堂,通過課堂討論的說和做,老師課堂合理的點評教育,使初中數學活動教學滿足了學生最大限度的個體差異,完成了初中數學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活動教學。
參考文獻
[1]趙乾君.初中數學活動課設計策略的分析[J]
[2]張法信,賈廣海,李漢福.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
關鍵詞 高分子物理 教學互動 典型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ZHOU Zhim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on polymer physics for many years, in this paper it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that foster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cept,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case teaching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case teaching effectively 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polymer physics; interactive teaghing; typical case teaching
創新是民族進步不竭的動力,如何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是高等學校改革與發展奮斗目標。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地,而專業課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之一,筆者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1 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理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當前大學課程改革減少了許多課程的學時,很多老師抱怨學時少教學內容講不完。他們注重的是“教會”學生多少知識,事實上,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我們是無法把學生未來所需知識全“教會”給學生的。高校教學理念應該是“教”學生“會學”,而不僅是“學會”,應以有限知識的講解促使學生掌握“會學”新知識方法。傳統的教學觀念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權威性,形成了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無法適應創新教育的需要。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 增加課堂討論,加強教學互動
課堂是本科生在大學四年中最主要的學習場所,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直是我們探索的主題。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發展,高校越來越多地使用多媒體授課,高分子物理課程早已全面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不僅豐富了教學信息量,而且省去了黑板板書時間,經考察和統計,講授同樣的內容,使用多媒體課件比板書每節課(45分鐘)要節省10~15分鐘,這節省10~15分鐘為課堂討論提供時間保證,況且一節課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因此,我們在不影響原有的教學安排和進度的情況下,將多出的時間用來進行課堂討論。
為了提高課堂討論的效果,教師必須事先設計好課堂討論方案,并把課堂討論的安排納入教學計劃中,使課堂討論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課堂討論尤其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比如,講授聚合物聚集態結構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晶態結構模型,掌握結晶聚合物的基本特點,然后設計出問題:“聚乙烯分子為無極性基團,分子鏈柔順性好,為什么聚乙烯當成塑料用,而不能用作橡膠呢?”這個問題一提出,很多學生立即陷入思索。確實,他們從來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引導學生從結構上進行分析,分析聚乙烯單個鏈的結構以及聚集態結構,學生很快就會找到問題答案。通過討論回答問題,學生明白鏈的結構對材料性能有影響,凝聚態結構對材料性能也有很大影響,同時加深了聚合物鏈的結構和聚集態結構的基本認識。
課堂討論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除了教師設疑,學生回答,還有學生提問,教師解答或學生提問,其他學生解答。課堂上教師根據所講授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誘導和啟發學生思維,達到課堂互動效果。但是,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問學生有什么問題,而學生就是不予“理睬”,在實踐教學中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境地。①因此,課堂上采取讓學生提問,教師解答或其他學生解答形式,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并納入教學計劃。高分子物理教學上安排有自學內容,要求學生課外查閱相關資料,并在小組中進行討論,記錄自學中遇到問題,為了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課間安排討論時間,要求每個小組派代表提出問題或談談學習心得,學生有所準備,每個小組都能提出問題或者是發表自己對問題看法,一些問題之新穎,學生自學能力之出色,非常令人欣喜。雖然有些看法不是十分深刻,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促進學生善于思考,提高其學習興趣。
總之,在討論中,讓學生發表觀點和看法,不僅可以誘導和啟發其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 高分子物理課程中的典型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運用典型案例,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到該教學情境中,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和深入分析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注重的是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主動性和團隊協作能力。②
玻璃化溫度(Tg)是聚合物特征溫度之一。所謂塑料和橡膠就是按它們的玻璃化溫度在室溫以上還是在室溫以下而言的。從工藝的角度看,玻璃化溫度是非晶態熱塑性塑料使用溫度的上限,是橡膠或彈性體使用溫度的下限。③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認識,并掌握聚合物玻璃化溫度影響因素,是授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思考問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講授玻璃化溫度影響因素時,使用典型案例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教學實施程序如下:
3.1 典型案例的設計
作為教師,有責任去選擇和組織所要討論的材料,要從大量的資料中選擇出適當的案例,自己動手撰寫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現出來。
3.2 典型案例教學的準備④
教師需準備:(1)根據教學內容,教師預先找出典型案例。其案例盡可能把影響玻璃化溫度各種因素都包括;(2)預先把影響玻璃化溫度因素整理好并打印出來,發給學生;(3)根據學生人數和授課時間將學生分組,一般分五組。各組任務:第一組從主鏈結構的影響方面討論案例第一問;第二組從側基的影響方面討論第二問;第三組討論案例第三問;第四組對前三組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和修改,并找出主要(或關鍵)線條;第五組總結典型案例所說明的問題;(4)提出對學生的要求。
如典型案例:比較下列各組聚合物的Tg高低,并說明原因。① 聚乙烯,聚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② 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③ 聚己二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學生需準備:(1)學生對本次課程要講的內容要進行預習,并對與授課內容有關的學過的知識要進行復習,同時要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為解決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2)對提前發放的案例要進行熟悉、分析、研究案例,并找出問題答案,以備課堂討論所用。(3)向老師提出疑問。
3.3 典型案例的教學過程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教練員,又是一名主持人,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當學生偏離了教學方向時,要及時將學生的思路、討論中心引導回教學內容上來。作為教師要適時控制局面,當學生針對一個問題糾纏不休時,教師要把握時機地控制課堂,不要將討論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對學生在案例討論、分析過程中提出的各種方案,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在案例教學中學生不是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他自己有對案例做出透徹分析的責任,同時他必須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要聽取其他同學發表觀點。
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針對案例本身所涉及的知識點要明確指出,對學生討論思考出來的答案,教師應給予適當的點評。對于思路正確的要給與肯定,對于思路不清的應指出錯誤所在和原因,對于有爭議的問題,應鼓勵學生課后繼續討論研究。教師恰到好處的點評,既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提出個人觀點,又能夠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和討論技能,增強其面對困難的自信心。
注釋
① 艾保群.運用“課堂討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06B):4-5.
② 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51-53.
【關鍵詞】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
教學中,筆者嘗試著把“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本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但在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含義,而把“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
要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教師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中要著力組織激勵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刺激學生的發現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論會不會答,都應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表揚他們勤于思考的可貴精神,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現問題的地方大膽質疑的勇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較之其他語文實踐活動更需要主體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研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當然,要上好一節語文課,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
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使課堂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造能力。如在講解《變色龍》一文時,就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老師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很容易地就解決了。
三、以課堂討論、辯論為形式,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深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教學實踐表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促進“研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真正做到“精講”,學生已理解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的不講或少講;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開花,也不能不動腦筋地把教學參考上的東西和盤端給學生。而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的探索,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幫助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枯;引導學生不僅從常規常式上去生疑,也從特殊變式上去生疑,教會學生思維,并通過與人交流激活思維,解開思維的“死結”,迸發創造的火花,發展創新能力。
四、以小作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性學習”的結果
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筆者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小論文的寫作中,筆者要求他們做到行文規范,所引用的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在文后注釋。
教育家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實踐證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這種不僅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而且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是有極大興趣的,在活動中同學們煥發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教材,質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主體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馮新瑞. 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探討[J]. 課程.教材.教法,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