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17 18:01:5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風險管理與保險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傳統工程保險模式,缺陷
一、傳統的工程保險模式傳統的工程保險模式是工程保險投保人(承包商、業主或其他相關建設主體)根據項目風險的實際,向保險公司提交保險申請書;保險公司接受投保人申請,進行風險調查與評估,制定保險單和保險費率,簽訂保險合同和收取保險費等工作的全過程。在工程保險過程,保險公司對實體工程的追蹤主要體現在工程保險的理賠過程中。
二、傳統的工程保險程序(1)投保階段
工程保險投保是指投保人(承包商、業主或其它相關建設主體)根據項目風險的實際,在作出保險安排計劃,確定標的、選擇條款和確定保險人的賠償條件后,向保險人提交保險申請書及相關資料,保險人按照一定程序作出承保決定后,投保人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的整個活動過程。
投保人的工作流程[1]:
①根據工程項目風險情況,明確投保原則;
② 制定投保計劃。包括保險類型、確定投保的主要內容(投保人與投保標的、保險期、保險額與保費、保單類型及對保險條款選擇等)、優化投保方式等內容;
③選擇投保方式即確定有誰來投保,采取什么方式投保。實施投保行動,包括選擇保險公司,④ 索取保險申請并填寫、配合保險人到工地勘察、閱讀保險建議書,修訂保險計劃;
⑤簽訂保險合同,直至合同正式生效為止。
(2)承保階段
工程保險承保是保險公司在接受投保人的申清后,進行風險調查與評估,制定保險單和保險費率,簽訂保險合同和收取保險費等工作的全過程??萍颊撐?。它是保險經營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保險合同的簽訂和以后的執行,其工作流程如下[2]:
①承保風險:即識別和準確分析投保人的風險是否為可以承保的風險。對于風險較大的保險標的,除了進行現場檢驗外,還要借助評估專家,技術專家,采用科學手段事先進行預測,并合理應用各種承保方法,如限額承保、加成承保、拒?;虼_定免陪額等,嚴把承保關,使得承保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②保險核保:核保是指保險公司對保險風險進行核定、分類和選擇,以此決定對投保業務是否接受以及附加何種條件承保,并且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確定相應費率的過程。
(3)理賠階段
理賠程序分九個步驟:報案受理、現場查勘、損失核定、賠案處理、賠款理算、賠案審批、賠案管理。理賠程序如圖1所示,關鍵的步驟為賠償責任的認定、現場查勘取得詳盡的損失資料與數據、有關損失額的確定以及賠付后的責任追償[3]。
報案處理:了解報案詳細情況;查對單底,確定保費到賬;責任初審;超權限上報。
現場查看:核對承保資料;組織施救受損標的;調查出險原因;拍攝現場照片;清點受損財產;查閱財務賬目;收集賠案材料;預估損失并申請立案;繕制現場查勘報告。
損失核定:確定受損金額的依據;確定殘值的依據。
賠案處理:審核保險責任;審核施救費用;審核是否屬保險標的;通融處理上報。
賠款理算:繕制賠款計算書;繕制《賠案處理報告》。
賠案復核:對賠案單證及有關項目內容進行復核。
賠案審批:全面審核賠案材料,作出是否同意賠付的結論;小型機核賠操作。
賠案管理:檢查案卷材料是否齊全完整;賠案案卷的裝訂及保管;賠案借閱登記。
追償:建立追償檔案;搜集追償證據;與律師協商追償辦法。
三、傳統的工程保險模式影響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我國2000年工程保險保額僅為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0%,與發達國家工程項目投保率達9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遠。我國2001年建安工程及責任保險的總保額為4292億元,僅占財產保險保額的2.22 %,這與國外相差甚遠。
2002年,全球工程保險市場規模達到56.48億美元。同比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3499億元,建安工程投資達到26578億元,而保險公司建筑安裝工程險的保費收入僅為8億元,占建安工程總量的0.03%。在保費收入較低的情況下,我國工程保險還存在賠付比例高的特點:2003年全國保險金額和責任限額已超過7445.2億元,保費收入14.5億元,賠付支出6.05億元,未決賠款8.01億元。如果建設項目的投保率達50%,工程項目的保險金額將達到13000億以上,以工程保險0.4%的費率測算,其市場就超過52億元[4]。
四、傳統工程保險模式的缺陷分析傳統的工程保險模式存在的缺陷,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個是靜態的風險管理思想其次就是其靜態思想導致工程保險模式程序上的間斷。
(1)靜態的風險管理思想
傳統風險管理思想:將項目的發展人為地劃分為“現在”和“將來”兩個獨立的狀態,在“現在”進行風險分析(即承保),“將來”對其進行理賠。
在以往的工程風險管理中,通常將前三個工作單元稱之為風險分析階段,后三個單元稱為風險管理階段。這種階段劃分顯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明確體系當中各個單元和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問題在于如何將這兩個階段和項目本身的實施過程結合起來(如圖2、3所示),即風險分析主要是在項目的初期作為可行性研究或決策依據,而進入項目具體實施以后,風險分析就相應結束,進入風險管理階段。這種做法是一種典型的靜態風險管理思想和觀念,這種思想和觀念嚴重忽略了工程項目風險的特點。雖然有一些學者認識到了項目過程決策對風險的影響,如文獻[5]1990年提出風險管理應該考慮項目的過程性特點,但是并未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由于工程項目不同于保險業的特點就包括工成項目具有很強的過程性,在其發展過程中還要很多因素引起風險的變化。靜態的風險管理思想顯然不能反映這種過程性,管理的結果會遠遠達不到預期的目標[6]。
(2)工程保險程序上的間斷
由于傳統的風險管理思想的局限性,就導致傳統工程保險模式的風險管理存在天生的缺陷。雖然保險公司已經考慮到了項目本身的過程性、動態性等特點,尤其是在工程投保后,保險公司的審核投保人的風險,同意接受并與之簽訂保險合同的這一過程,即承保階段體現風險分析循環的思想。即傳統的保險模式下的風險管理在項目初期的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了循環作業,但是,在項目進入實施后卻中斷了該循環,只剩下風險管理一項作業與項目實施相伴隨。
正式由于國內的工程保險主要側重在工程“承保”和“理賠”這個階段??萍?a href="http://www.rmt-us.com/haowen/31824.html" target="_blank">論文。結合建設工程項目質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之一(三階段控制原理)。即通常所說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保險公司作為市場條件下承擔風險的第三方,在 “承保”時,按照風險管理流程,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借助評估專家,采取科學的手段事前進行預測,獲取和評價承保信息、審核驗險;制定承保方針、作出承保決策、繕制單證等措施中可以理解成為風險控制的事前階段;當事故或者損失已經發生了,“理賠”階段查找造成損失的真正原因,明確標的的損失是否屬于保險責任,確定保險標的損失程度和損失金額;明確被保險人應得的賠償金額,這一階段的工作可以被理解成風險事后控制階段。保險公司很明顯的缺少事中跟蹤控制階段,傳統的保險模式下風險管理過程是不連貫的,更談不上循環控制。
這種模式就導致工程出險后,保險公司要對出險的情況從頭至尾徹查一遍,尤其事中的風險管理空白,才導致理賠過程中還要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這與真正意義的風險管理工作流程是相反的,風險管理工作的流程是先明確存在哪些風險,并明確保險公司的風險責任,有保險公司進一步評估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風險發生造成的損失,最后明確如何規避和處理風險。但是在傳統的工程保險模式下,工程保險的理賠階段恰恰是沒有控制或者是規避風險。由于工程風險造成的損失具有關聯性,那么風險發生后,不可排除風險的動態變化,有風險導致的次生風險、道德風險等等問題相應而生。一方面,工程項目不能正常施工,得不到理賠賠償款延誤了工程的進度,工程不能按時完工,就導致工程承包商和業主的施工合同違約??萍颊撐?。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保險業的開展即雙方下次保險業務的簽訂。
五、總結總上所述,我國的工程保險模式亟待發展,發展專業人才,提高保險公司的實施能力,增強承包商、建設方的投保意識,改善服務質量等是工程保險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我國工程保險、擔保推行現狀[EB/OL].ddove.com/artview.aspx?guid=67e68691-aa8a-47c7-88ac-f838324fd3b8
[2] 陳津生.建設工程保險實務與風險管理[M]. 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8:108-135
[3] 黃守坤,孫秀清. 保險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181
[4] 謝亞偉.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與保險[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 IDI保險及其條款介紹.建設部廈門“工程質量保險研討會”資料[Z],2003
[6] 《關于推進建設工程質量保險工作的意見》建質[2005]133號
【論文摘要】送電線路施工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的工作,從施工準備到工程竣工時時刻刻都存在風險。在錯綜復雜的風險因素關系中,針對不同的項目和不同的風險管理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識別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的風險識別就成為風險管理的重點。識別工作的好與否將直接影響對風險的估計和評價,進而影響決策者對風險的回避和防范措施,關系到整個項目的成敗。風險識別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涉及的范圍廣,在識別中應盡量做到不漏項,同時又重點突出。本文選擇送電線路施工階段的風險管理為研究課題,借鑒國內外風險管理理論,從施工企業角度出發,對送電線路施工階段的風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送電線路風險管理的概念
所謂送電線路風險管理是指對送電線路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評估,并制定防范對策等一系列管理過程。目前,人們通常用到系統理論、概率論、數理統計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對風險進行估計,但是,人們還無法運用我們如今所能掌握的所有的技術、方法、理論,對風險進行準確預測。隨著人類科學和文明發展,人們對自然和科學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人們對風險的預測準確度會越來越高。
2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的特征
送電線路除了具有風險的客觀性、多樣性、影響全局性和規律性的普遍特點外,還因其所處地質水文環境、結構形式、材料、施工工藝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征。
2.1所處地質、水文環境的復雜和不完全明了性,造成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的難預測性基礎施工經常會因為地質等原因不得不改變施工方案和更換施工設備,進而造成工期和成本的變化。送電線路基礎無論在工期和質量方面還是在成本和效益方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時甚至決定整個項目的工期和施工企業的效益乃至整個項目的成敗。
2.2施工階段各個風險因素的相關性突出由于送電線路的施工工期安排緊湊,工序的銜接非常緊密,一個風險發生會導致相關的很多風險指標發生變化,有時因為一個風險因素的出現就會導致整個項目停工。
2.3風險發生概率的難確定性與其他項目可以通過大量的可重復的類似事件進行統計得出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不同,送電線路施工的風險概率難于進行定量評估。有時只能采取定性的方式評估送電線路施工階段的風險。
2.4施工階段的風險管理收益和風險管理成本的比值大也就是說用較小的風險管理成本可以獲得較大的風險管理收益或者可以說用較小的風險管理成本可以避免較大的風險損失。因為我國送電線路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水平相對較弱,施工企業有很大的風險管理收益空間,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收益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3施工階段風險管理的評價準則
風險的評價要求解決風險的影響以及應采取何種對策處理風險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應建立風險評價的準則。
3.1風險回避準則風險回避準則時最基本的風險評價準則,根據這一準則們對風險活動采取禁止或完全不作為的態度。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人們寧愿放棄較小的風險受益而不從事風險活動,或者寧愿付出較高的代價來完全回避風險。
3.2風險權衡準則風險權衡的前提是:世界存在著一些可接受的、不可避的風險。乘飛機是冒著可能失事的風險,但是不能因為有失事的風險而不乘飛機旅行。風險權衡則正是需要確定可接受風險的程度,而這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3.3風險處理成本最小準則風險權衡準則的前提是假設存在著一些可接受的風險。這里有兩種含義:一是不對風險作處理即可接受(小概率或小損失風險);二是付出較小的代價即可避免風險。對于第二類可定性地歸納為,若此風險處理成本足夠小,人們是可以接受的。
3.險成本/效益比較準則人們只有在效益大大增加地情形下,才肯去花費風險處理成本,因為承擔了風險,就應當有更好的利潤。風險處理成本應該和風險受益相匹配。當人們付出了較小的風險處理費用或承擔了一定的風險損失期望后就可以要求有較高的回報。
4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管理模型與管理程序
4.1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管理模型因為事故及其損失的性質是復雜的,所以風險管理的邏輯關系也是復雜的。風險管理模型至少有五個因素:基本事件(低級的原始事件);初始事件(對系統正常功能的偏離);后果(初始事件發生的瞬時結果);損失(描述死亡、傷害及環境破壞等的財產損失);費用(損失的價值)。結合故障樹分析,低級的原始事件可看作故障樹中的基本事件,而初始事件則相當于故障樹的一組頂上事件。對風險管理來說,必須考慮系統可能發生的一組頂上事件和總損失。
4.2風險評價和管理程序送電線路施工企業對現有設施進行評價和風險管理時,應考慮所評價項目的優先順序。評價和風險管理的程序框架見圖1:
5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管理模型下的具體措施
由于不同的送電線路具有不同的風險影響因素,或者影響程度不相同,體現出絕對的多樣性,所以具體的風險應對措施也有所不同。5.1采用擔保或履約保函的方式轉移風險送電線路施工招標或履行合同過程中,業主為避免出現承包人在中標后不簽承包合同,或簽合同后不履約,或在預付款支付后不實施合同義務和責任等風險,業主一般在投標過程中和簽訂合同以前以及支付預付款前,要求承包人提交由擔保公司出具的履約擔保或銀行出具的履約保函,將承包人可能出現的違約風險轉移給出具擔保的擔保公司或銀行。
5.2采用分包方式轉移風險承包人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遇到對于自身來說有比較大風險的項目,或由于成本、質量、工期等可能會因受到自身條件限制而產生風險時,可以向業主申請把此部分分包出去,以轉移風險。由于承接此部分工程的分包人往往對這樣的工程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施工隊伍,所以對其來說,承接此部分工程不一定存在風險,可能還是一次機會。
5.3采取適當的合同計價方式轉移風險對于項目業主來說,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價形式,可以轉移項目風險。常用的有固定總價合同、單價合同以及其他計價合同形式。
5.4運用合同條件轉移風險在送電線路施工合同中,業主可以運用某些條件來轉移風險,這種轉移風險的方式實際上是利用合同條件來開脫責任。FIDIC合同條件中就有一些業主免責條款。例如我們可以改進企業的資質管理辦法,調控行業總量,優化行業結構逐步發展智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施工企業,形成工程總承包企業、施工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勞務承包三個層次的組織結構。還可以借鑒FIDIC合同的標準分包合同條件,制訂適合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分包合同文本,建立和完善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的管理體制,制訂相關的法規和管理辦法,規范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市場,健全工程總分包管理體制,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慣例的總分包合同管理制度。
5.5保險保險作為轉移風險的一種方式,是應對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的重要措施。送電線路施工保險是指業主、承包人或其他被保人向保險人繳納一定的保險費,一旦投保的風險事件發生,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時,由保險人給與一定的補償的一種制度。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其實質是一種風險轉移,將原應由業主、承包人或其他被保險人承擔的風險責任轉移給保險人。送電線路施工一般是線長、面廣、點多、流動性大、施工條件復雜、潛伏的風險因素多,業主或承包人經常采取保險的方式,以比較小的代價,換得受損失時的補償保障。
6結論
對于送電線路施工風險的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本文主要考慮送電線路施工項目的特點,對送電線路施工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方法進行探討。實踐證明,送電線路施工過程中的風險管理對于搞好架空送電線路工程施工安全,防止事故的發生頗有成效,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包曄.標準工藝在送電線路施工中的作用、應用及編寫需求[J].電力標準化與技術經濟,2008,3
2黃盛雄.回顧與展望我國送電線路施工技術的發展[J].廣東科技,2008,8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貸風險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11-210-02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基本內涵,是指在日常信貸工作過程中預測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和分析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有效控制風險,用最經濟合理的辦法綜合處理風險(包括降低和避免風險),最大程度地保障信貸資金的效益性,從而實現收益最大化。下面,筆者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進行探討。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定義及分類
1.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定義。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因不確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約償還銀行貸款本息,引致信貸資產預期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或概率。
信貸風險管理是指銀行通過對信貸風險的識別,并選擇相應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獲取最大安全效果的過程。
2.西方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分類。西方的信貸風險管理起源于保險,根據貸款風險結果可否保險,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1)靜態風險。靜態風險又稱之為純風險,主要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它只有風險損失而無風險收益,一般不可回避,風險承擔者不得不被動防御。由于是源于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靜態風險基本符合大數定律,一般是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其發生概率,因而可以通過社會保險來承擔風險損失。
商業銀行只要發生信貸業務,就必然面臨靜態風險,此時商業銀行可通過保險的方式對風險進行轉嫁,從而降低信貸風險,減少信貸損失。(2)動態風險。動態風險又稱之為投機風險,主要指商業銀行貸款決策失誤或借款人經營管理不善或經濟環境的改變和市場各種行情波動等因素引發風險的可能性。由于其發生的概率和每次發生的影響力大小都隨時間而改變,這種風險難于計算和把握,一般社會保險不對此承擔風險。動態風險只能由商業銀行和其借款企業共同承擔。
3.我國貸款風險的五級分類法。貸款風險分類指銀行綜合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并運用最佳判斷,根據貸款風險程度對貸款質量作出論證,它不但包括結果,也包括過程。近年來,我國銀行監管部門在比較研究各國在信貸資產分類方面做法的基礎上,要求商業銀行按風險程度將貸款劃分為五類,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
商業銀行實行風險貸款五級分類,是我國金融監管的需要,也是商業銀行自身穩健經營及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需要,有助于商業銀行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水平,客觀上也有助于培養健康的信貸文化,從而有助于推動在我國建立現代銀行制度。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的原因,又有銀企關系,社會經濟整體發展及相關各部門的原因。綜合起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銀行自身經營性原因。商業銀行是信貸活動的主體,其自身的經營性原因和具體操作失誤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自身對信貸資產風險的產生、發展缺乏一整套完整、健全、科學的管理與防范體系,內控制度建設不完善和制度執行不嚴格,缺乏嚴格的信貸資產質量監管制度。加之,由于經營管理人員和具體經辦人員缺乏職業道德,放款缺乏對貸款企業及項目審查,加上責權利不對稱,形成信貸經營風險。
2.信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在信貸經營活動中,企業在貸款申請材料中故意隱瞞甚至謊報其投資項目的風險信息,以獲得他們需要的貸款,而商業銀行若不能力爭獲取詳盡的資料及信息,就不能排除貸款決策的潛伏風險。
3.信貸風險識別機制不健全。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識別機制不健全,沒有對信貸風險準確評估,這反映了銀行對信貸風險缺乏判斷力。
4.其它原因。信貸風險的形成,還會由于國家產業政策調整、行政干預、企業機制不健全和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及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商業銀行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大量存在。
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程序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是為了正確識別和認定信貸資產的經營風險,建立并強化風險的防范、控制和補償機制,降低信貸資產風險,減少信貸資產損失,提高信貸資產質量。信貸風險管理程序一般包括收集數據信息、核實并整理信息資料、分析信貸風險,并作出管理結論。
1.收集數據信息。根據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目標,信貸人員要收集分析所需各種信息和數據資料。一般信息收集內容有宏觀經濟形勢信息、行業情況信息、企業內部數據,如企業市場占有率、銷售政策、產品品種、有關預測數據等,以及對信貸風險分析起重要作用的企業財務報表。但財務信息只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在某一時期的結果,能部分地反映造成當前結果的原因,但并不反映經濟活動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不能全面揭示形成原因。因此,需要分析者收集相關資料信息。信息收集可通過查找資料、專題調研、座談會或有關會議等多種渠道來完成。
2.核實并整理信息資料。對于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首先核對和明確信息資料是否反映了真實情況,所收集到的資料相互間是否有較大出入。如果證明企業財務報表中重要數據不真實或有重大出入時,應該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提出懷疑,放棄投資或借款給該企業。以下所介紹的各種分析方法和理論,都是以提供和使用真實的信息和資料數據為基礎的。因此在進行銀行信貸風險分析時,要特別注意信息的真實性。
3.分析信貸風險并作出結論。由于企業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企業外部環境的多變性,在作出信貸風險分析結論時,要根據信貸風險分析目標和內容,評價所收集的資料,尋找信息和資料數據間的因果關系,聯系企業客觀環境情況,解釋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揭示企業經營成績和失誤,暴露存在問題,提出分析意見,探討改進辦法與途徑。
四、信貸風險分析內容及方法
1.信貸風險分析內容。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分析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基本面風險分析、系統性風險分析、財務風險分析、擔保風險分析等方面。(1)企業基本面風險分析。在這一部分,信貸風險分析人員應分析客戶基本情況、經營范圍及主營業務組織結構、企業類型及業務經理人員的情況及其附屬機構的情況,還要對借款用途、生產利用效率、融資能力、信用記錄情況進行分析。(2)系統性風險分析。主要分析該企業所處行業、市場情況,對其產品未來發展前景作出判斷。(3)財務風險分析。財務風險是由于公司籌措資金時舉債而引起的風險。對公司的財務風險分析主要對企業的資產結構、盈利能力、成長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現金流量等方面進行風險分析。(4)擔保風險分析。主要對作為企業第二還款來源進行分析,對保證單位償還能力進行分析,對抵押品、質押品進行準確評估。
2.信貸風險分析方法。對銀行信貸風險分析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1)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法是指預測者根據已有的有關歷史資料和現實資料,憑借自己個人的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對未來變化趨勢作出分析判斷,確定預測值;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有關歷史數據,通過數學模型,對未來作出預測。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信貸風險分析也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時,要作出定性判斷,在定性判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定量分析和判斷。在進行分析時,既要掌握分析目標所需指標的資料,又要了解相關指標的因果情況;既要收集企業內部的報表資料,又要掌握企業環境的變化情況;既要有客觀數據資料,又要有文字意見資料。(2)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所收集到的信息資料,特別是財務報表資料,一般是過去情況的反映。因此,要時刻注意數值的時間性,在弄清過去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情況下的可能結果。要聯系企業和投資者、決策者的實際情況,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提出建設性的分析意見。(3)抓住重點、綜合分析。在進行信貸風險分析時,往往一兩個指標不能說明問題,既要對指標本身的數值進行分析解釋,又要對該指標數值對其他方面所產生的影響作出解釋。企業的經濟業務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要通過綜合分析判斷,得出分析結論。
參考文獻:
1.章彰.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圣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山東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董譚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關鍵詞: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風險控制;風險自留
中圖分類號: U415.1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建筑企業風險管理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項目風險管理,然而項目的風險管理并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孤立的環節能夠控制的,需要全過程的控制;從多數建筑集團的管控方式看,集團本部并不操作項目,如中建、上海建工集團等,總部對下屬企業多采用戰略型管控,即使在工程局層面,操作的也是數量極少的大型項目,要從集團整體的角度、組織各個層次定位、人員的道德和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控制項目的風險,是一件相當不易的事情,那么從集團的角度,到底應該如何控制項目的風險?
一、項目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協會(PMI)一直推廣風險管理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許多好的習慣做法都可以看作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一部分,如今,風險管理已迅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建筑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只有加強了建筑風險管理,才能有效減少項目決策的盲目性,使決策更加科學,保證項目實施階段目標控制的順利進行。
第一,風險管理有助于提高決策的決策質量。
開發商或承包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是,依據風險的規律性,針對不同的開發方案分析項目存在的可能風險,根據開發者自身的承受風險的能力選擇適應自身條件的風險方案,提高決策質量。
第二,風險管理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項目的經濟效益。
開發商或承包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準確地估計評價可能的風險,并做好相應的決策,當項目實施時若風險來臨則能夠準確應對,降低風險損失,提高經濟效益。
第三,風險管理與企業生存息息相關。
現代社會競爭加劇,企業想要生存就要參與競爭。競爭的條件是什么?是企業對所開發項目的決策是否正確,即風險預測準確與否;措施如何,即風險管理是否科學。許多開發商因忽視了風險管理,錯誤的判斷了風險,使項目失敗,從而導致企業倒閉。
二、建筑工程項目風險分類
為了全面充分認識項目風險,并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管理,有必要將風險進行分類。根據建筑工程項目自身的特點,并從其風險管理需要出發,建筑工程項目風險可分為項目外風險和項目內風險。
1.項目外風險是指有工程項目建設環境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風險,主要包括:
(1)自然風險:
是指建筑工程項目所在地區客觀存在的不利自然條件引起的風險,通常由惡劣的氣象條件、惡劣的現場條件、不利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引起。
(2)政治風險:
是指政治方面的各種事件和原因引起的風險,通常包括政府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工程建設政策法規發生變化、重大事故造成的社會風險等。
(3)經濟風險:
是指經濟領域中各種導致企業經營遭受厄運的風險,主要由宏觀經濟形式不利、投資環境差、材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嚴重等因素引起。
2.項目內風險是指建筑工程項目本身的不確定性引起的工程項目質量、進度、成本和安全目標不能實現的可能性。根據技術因素可分為:
(1)技術風險:是指技術條件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損失。主要表現為:工程方案的選擇和設計過程中,在技術標準的選擇、計算分析模型的選用、安全系數的確定等問題上出現偏差;工程方案的施工過程中,施工工藝落后、施工技術和方案不合理、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失敗等。此外,還包括工藝流程不合理、工程質量檢驗和工程驗收未達到要求等。
(2)非技術風險:是指在計劃、組織、管理、協調等非技術條件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損失。主要包括:項目組織管理方面,缺乏項目管理能力、項目目標不適當、項目規劃不恰當等;進度計劃方面,進度調整規則不適當、材料設備供應不暢通、設計圖紙供應滯后等;成本控制方面,工期延誤、不適當的工程變更、預算偏低、不恰當的采購策略等。
三、建筑工程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術管理方法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或在風險事件發生后減小損失。采取這些措施時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定的費用,但與承擔風險比較,這些費用要遠遠少于風險事件發生后造成的損失。當前,建設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成本急劇增加,其原因主要在于施工單位盲目趕進度、降成本,沒有注意規避風險。風險控制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小損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預防和事后控制。事前預防是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損失發生的機會;事后控制則是在風險事件發生時,盡可能防止事態擴大和情況惡化,并就產生損失的大小和原因進分析、確認,屬于業主的責任要提出索賠,例如業主延期付款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等均可提出索賠。
施工風險控制的具體方式主要有:
1.風險回避
通過回避風險因素回避可能產生的潛在損失和不確定性。
這是風險處理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具有以下特點:
(1)回避也許是不可能的。風險定義越廣,回避就越不可能。
(2)回避失去了從中獲益的可能性。
(3)回避是一種風險,有可能產生新的風險。風險回避對策經常作為一種規定出現,如禁止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等。因此,風險管理者為了實施風險回避對策,在確定產生風險的所有活動后,有可能制定一些禁止性的規章制度。
2.損失控制
損失控制方法是減少損失發生的機會,或通過降低所發生損失的嚴重性來處理風險。同樣,損失控制是以處理風險本身為對象而不是設立某種基金來對付。根據不同的目的,損失控制可分為:
(1)損失預防手段,如安全計劃等;
(2)損失減少手段,包括損失最小化方案(如災難計劃等)、損失挽救方案(如應急計劃等)。
損失預防手段是減少或消除損失發生的可能,損失減少手段是試圖降低損失的潛在嚴重性。損失方案可以將損失預防手段和損失減少手段組合起來應用。損失的發生是由多種風險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在眾多風險因素中,技術風險、人員風險、設備風險,材料風險和環境風險是引起損失發生的五個基本因素。預防損失的發生和降低損失發生的嚴重性,就是對這五個因素進行全面控制,而且以人為因素最為重要。因此,損失控制的第一步就是對項目的有關內容進行審查,包括施工計劃、相關的工程技術規格和工程現場內外的布置,以及項目的特點等,以識別潛在的損失發生點,并提出預防或減少損失的措施,從而制訂一系列指導性計劃,來指導人們如何避免損失的發生、損失發生后如何控制損失程度并及時恢復施工。安全計劃、災難計劃、應急計劃是風險控制計劃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安全計劃的目的在于有針對性的預防損的發生;災難計劃則為人們提供處理各種緊急事故的程序;而應急計劃的目的是在事故發生后,以最小的計劃使施工恢復正常。
3.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則是將可能出現的一些施工風險轉移給他人承擔。風險轉移并不能減小風險的危害程度,只是承擔風險的主體不同而已。例如,對一些施工技術工藝復雜、專業性強、自身不能勝任的施工任務,可以采取轉包或分包的方式將風險轉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預見費用及事件,則可以在簽訂施工合同時明確由發包方來承擔。風險轉移的主要方式是保險,通過繳納保險費,將施工中的大部分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即其主要有合同轉移和工程保險兩種形式。
(1)合同轉移。工程合同既是項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項目施工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承包商在簽訂合同時必須具有強烈的風險意識,學會從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個條款,對項目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明確自己和發包方之間的風險承擔責任。否則,風險將給項目帶來巨大的損失。合同是合同主體各方應承擔風險的一種界定,風險分配通常在合同與招標文件中定義。例如在FIDIC合同條件中,明確規定了業主與承包商之間的風險分配。如果業主的合條件與FIDIC合同條件不同,應進行逐條的對比研究,分析業主為什么要修改這一條,是否隱含著風險。通過對施工合同的全面把握來減少自己承擔的風險,避免風險損失。
(2)工程保險。通過保險,投保人將自己本應承擔的歸咎責任和賠償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從而使自己免受風險損失。與其他風險處理手段相比,工程保險更優越,在目前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此種方法相對簡單,在此不再贅述。
4.風險自留
風險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擔風險所造成的后果。這種手段有時是無意識的,即當初并不曾預測的,不曾有意識地采取種種有效措施,以致最后只好由自己承受;但有時也可以是主動的,即承包商有意識、有計劃地將若干風險主動留給自己。在施工中,對于那些可能造成的損失較小、重復性較高、通過加強管理能夠規避的風險是適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澆注中的混凝土攪拌質量風險、分項部工程工期風險、分層交叉作業時工作面能否順利交接的風險等。在這種情況下,風險承受人通常已做好了處理風險的準備。
決定風險自留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1)自留費用低于保險公司所收取的費用;
(2)企業的期望損失低于保險人的估計;
(3)企業有較多的風險單位,且企業有能力準確地預測其損失;
(4)企業的最大潛在損失或最大期望損失較?。?/p>
(5)短期內企業有承受最大潛在損失或最大期望損失的經濟能力;
(6)風險管理目標可以承受年度損失的重大差異;
(7)費用和損失支付分布于很長的時間里,因而導致很大的機會成本;
(8)投資機會很好。
四、結束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對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及風險管理的要求也逐漸的提高,建筑工程由于自身投資多,工期長的特點,使得建筑工程自身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因而是一個可能存在高風險的工程項目,因此,加強對建筑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不僅有利于保證建筑工程項目質量,確保工程順利,實時完成,而且也是增大企業效益,適應當前建筑市場要求的必然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10-0105-5 中圖分類號:F833文獻標識碼:A
全面風險管理是目前風險管理發展的最新趨勢,它是一種站在整個公司角度進行的整體化風險管理方式,我們平時見到的公司風險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整體風險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公司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比如,一個保險公司可能會面對由需求變化、利率變化、資產價格變化等帶來的種種不同風險,最終對公司產生影響的不是某一種風險,而是所有風險聯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從公司整體角度進行的風險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關于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基于組織結構體系全面風險標準化度量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對整個機構內部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和業務環節的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ERM 要求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風險、各種風險所涉及的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利率、匯率、股票、期權等)以及承擔具體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風險管理。第二類是基于風險決策因素的全面風險管理理論――TRM。TRM(Total Risk Management)是從風險決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種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從系統決策的角度出發,引入風險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這三個因素包括概率(Probability)、價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謀求三要素(3P’S)的最優均衡。目前TRM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建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TRM系統現在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對TRM理論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所講的全面風險管理指的是ERM。
一、全面風險管理經典文獻回顧
(一)國內(中文)文獻回顧。陳秉正(2003)在其著作《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中論述了風險管理概念的演進、風險管理與企業價值、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的各種策略,并對整體化風險管理進行了展望。文章主要是融合了Shimpi(2001)的《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和Doherty(2003)的《整體化風險管理》兩本風險管理巨著的精華,論述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陽(2006)《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一書從金融機構的風險角色分析入手,歸納了風險的概念和性質,并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論述了現代風險管理的內涵和特征,以及現代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的構建。該書的特色在于對風險角色的分析和風險、風險管理概念的歸納,但作者只是提出了現代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構建,并沒有關于風險管理的實證分析和風險管理框架的具體應用。(美)尼爾?多爾蒂(Doherty, Neil. A.,2003)《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這本由陳秉正,王在2005年翻譯的風險管理著作認為隨著近年來衍生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金融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保險市場開始重視在保單內容的設計上將可保風險與財務風險相結合,因此,當前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反映公司的理財能力和增加公司的價值。整合型風險管理是結合保險與金融工程技術,利用創新性避險工具來管理公司的風險,包括可保風險(Insurable Risk)、財務風險、營運性風險和事業風險(Business Risk)。Doherty, Neil. A.還認為考察風險的成本是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因此對風險的成本做了深入分析,并考察了容易產生風險成本的公司結構特征,指出改變公司的結構特征同規避風險一樣屬于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該書對如何利用簡單的和復雜的財務杠桿對風險進行管理,包括應急性融資工具的分析在全面風險管理領域是一個創新,增強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可操作性。賴志仁(1999)在《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一文中論述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產業間的合并和企業并購行為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保險、銀行、共同基金、資本市場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金融商品之間的差異性變小,替代性變強。因此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不能繼續局限于傳統的方式,而應該從公司整體的視角上開發一種綜合的風險處理方法。該文章還指出多種避嫌工具的風險管理策略會成為未來的潮流,但并沒有具體說明企業應該如何整合這些避險工具來處理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潘國臣等完成的文章《整合風險管理與會司價值》(2006)指出,新興風險管理工具有資產避險、負債避險和權益避險三種,這三種避險工具的價格分別為、和,并且三者的關系是>> 。如果采取避險措施之前的資產與負債額分別為與,則在資本結構已經是最優的假設下,采用負債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小的,其次是權益型避險方式,而資本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大的。若是分析損失后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則單純使用資產型或負債型避險工具都是不利的,應該綜合運用多種避險工具。但文章并沒有就該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二)國外文獻回顧。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研究部在其著名期刊《Sigma,No3/2005》發表了《產險業資本承保與價值創造的實踐》①一文,該文章指出:影響產物保險公司的資本成本因素是投資活動與承保風險的組合。而公司價值比較高的產險公司的承保利潤波動較小,這些公司都有較好的風險選擇、風險分散與再保險安排,或者使用了創新的風險轉移技術。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驗證了風險管理提升公司價值的重要作用。Shimpi(2001)年的著作《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中提到:風險就像一頭大象,傳統的風險管理就像盲人摸象,“雖然每個人都摸對了一部分,但總體上來講還是錯的”。書中對于傳統個別的風險管理與創新整合型風險管理做了比較,其中包括:資本管理與風險管理;公司財務與保險;財務長與風險管理人;眾多個別風險與整合風險;眾多個別市場與整合的市場。并對整合前后的風險管理效果進行了論述。該書與Doherty(2003)②的著作是學術界公認的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領域中最經典的兩本著作,兩本書的著重點不同,內容各有千秋。Doherty(2003)主要論述了各種創新型避險工具的運作與風險分析。Meulbroek(2002)在其論文“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中強調現代風險管理的觀念不應該局限在可保風險暴露單位上,而應該關注會影響公司價值的所有風險,包括營運風險、法律責任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稅收負擔風險、監管及合規風險等。并提出了處理風險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是修正公司的營運方式;二是調整公司的資本結構;三是選擇適當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產品)。以此來適應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變化。Meulbroek認為應該用最具成效的方法達成風險管理的目標,使企業在遭受不可預測的意外損失時,可以及時獲得融資資金,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進一步發展。Culp(2002)的兩篇文章認為,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本來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但長久以來的公司財務處理方法總是將兩者分開來管理,這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損失了管理的效率。Culp建議公司應該采用整體化風險管理,利用創新型金融避險工具來管理風險對企業內部的現金流、盈余與資產負債表的不利影響,并避免非預期損失事件實際發生時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巨大的沖擊。
二、全面風險管理產生的基礎
全面風險管理涵蓋的范圍很廣,它是在圖1所示的三個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涉及保險、財務套期保值、投融資、杠桿管理、薪酬設計甚至稅收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③
首先是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的發展。風險管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管理“可保風險”而出現的。Robert Mehr和Bob Hedhes于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可保風險管理的基本框架。之后,可保風險管理又有了一系列的創新,比如有限風險計劃;保險公司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以及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捆綁式保障保單,這種保單不僅包括傳統的可保風險(財產和責任風險),還包括財務風險(如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從而打破了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障礙。
其次是衍生產品市場和金融工程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創新高速發展的時期,其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馬柯威茨的資產組合管理理論、夏普和羅斯創立的資產定價模型以及布萊克和舒爾茨創立的期權定價理論。衍生產品和金融工程的發展不僅豐富了風險管理用于套期保值的工具,還為公司其他的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了方便。公司不僅可用衍生產品對特定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還可以將衍生產品嵌入到公司的負債和權益里。而新近發行的巨災債券和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ART)則是直接出于風險管理的目的而出現的。
再次是公司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開始關注風險對于公司價值的影響,1976年David Cummings通過對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進一步分析,說明了公司是如何通過對風險進行保險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Mayers和Smith(1983)又基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摩擦成本,提出了更新的公司風險管理理論(關于風險的成本,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有詳細的論述),即風險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可以使風險管理成為一個增加公司價值的過程。針對風險的成本解釋, Doherty Neil A.(1985)又提出了管理風險的“對偶策略”,即公司既可以通過降低風險又可以通過調整財務或組織結構、改變杠桿作用的方式來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
三、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這里主要介紹美國COSO委員會和GARP組織提出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一)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①。COSO全稱為“發起機構委員會”(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它是一個自愿性質的私營機構,致力于通過商業倫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來提高財務報告的質量。2004年9月,COSO委員會正式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目前已受到國際企業界、金融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新的《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對全面風險管理給的定義是: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企業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企業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各種經營活動之中,目的是識別可能會影響企業價值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于企業的風險容量之內, 并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稱REM框架)力求實現以下四種類型的目標:戰略目標―高層次目標,與使命相關聯并支撐其使命;經營目標―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企業資源;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目標―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八個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來源于管理當局經營企業的方式,并與企業管理過程整合在一起。這八個構成要素分別是: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企業風險管理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曾經有效的風險應對方式可能會失靈,控制活動可能會變得無效或不再被執行,企業的目標也可能發生變化等。面對這些變化,管理者需要通過控制手段,以確定企業風險管理的運行是否持續有效。監控可以通過持續的管理活動、個別評價或者兩者結合來完成。ERM框架有如圖2所示的三個維度:第一維是企業的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第二維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第三維是企業的各個層級,包括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及下屬各子公司。ERM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四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四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八個方面開展風險管理活動。該框架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或機構的風險管理。
(二)GARP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②。GARP(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成立于1996年,是在英國老牌巴林銀行倒閉、全球風險重要性開始凸現的背景下由風險專業人士倡議產生的專業組織。GARP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所要做的是了解從金融機構活動中所產生的全部風險同時去有效地管理這些風險,因而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會平衡風險管理結構和質量方面的問題?;谶@一認識該組織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應該包括策略、程序、基礎設施和環境四個模組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如圖3所示)。
GARP認為,風險管理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六點: (1) 把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結合起來,這樣可以確保企業在預測并分散風險方面的優勢;(2) 建立風險管理過程,這個過程要便于公司組織內部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和實施,并能主動支持公司的風險管理策略; (3) 通過在組織人員指導和風險行為的支持系統之間的合理安排來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4) 對各種類型的風險進行理性和動態的劃分,合理地反映公司商業策略和外部市場環境所對應的風險;(5) 建立一個風險和行為的衡量系統,這個系統要透明、可信、及時,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以實現個人行為與企業目標以及風險管理目標的統一;(6)強化組織的風險管理意識,重視風險管理的質量和持續性,提高企業風險承受的能力,滿足顧客要求和增加股東收益。GARP全面風險管理的四個模組協調合作,共同負責完成以上六項風險管理任務。實際上GARP方案與COSO的ERM框架并無實質區別,GARP方案囊括了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并做了重新組合,更進一步來說,策略是中心,風險管理基礎設施、過程和環境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三大平臺。
四、全面風險管理的四種基本策略①
全面風險管理策略針對的不是單個風險,而是整個公司的風險剩余,它包括下面四個基本策略。不論風險的來源如何,也不管風險是增加了稅收成本還是財務困境成本,只要風險對公司價值產生了影響就可以使用這四種風險管理策略來管理風險。
(一)資產規避策略?!百Y產規避”可以定義為用一項資產為其他資產所存在的風險提供規避。資產規避策略的思想是:一個包括了基礎資產和規避資產的投資組合可以有很小的風險甚至沒有風險。比如投資組合F,一定量的資金$被投資于兩項資產。第一項是基礎資產,每投入的一美元的回報為AB;第二項資產,即規避資產,每一美元的回報為AH。資金$按{1h}分配于兩項資產,并且兩項資產的相關系數ρBH為負,在接近-1的極限時規避效果最好。
資產規避:F= $(AB+hAH) 0>ρBH≥-1(1)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規避率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此時COV{ $(AB+hAH) }=0。
再保險保單是保險人采用的一種傳統的資產規避形式。新型的資產規避工具是巨災期權,巨災期權是根據保險公司所要求的指數價值而制定的期權,當指數達到預先設定的指數值(執行價格)時,保險公司就可以獲得一筆支付報酬。資產避險核心思想是當基礎資產遭到損失時可以通過另一項資產的獲取來彌補,當然中間涉及規避費用的問題(再保險保費或期權價格)。
(二)負債規避策略。與資產規避策略不同,負債規避是在資產負債表的相反方面實現的,即用一種負債的免除來彌補基礎資產的損失的風險管理策略。這樣,投資組合包括的就不是規避資產,而是基礎資產和規避負債的組合。
負債規避:F= $(AB-hLH ) 0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即COV{$(AB-hLH )}=0。許多新型的風險管理策略,如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股票期權和巨災債券都屬于負債規避。
(三)股權規避策略。全面風險管理的目的包括避免風險帶來的各項成本,保值公司對突然損失的融資能力和對投資機會的籌資能力。除了獲得外部資本注入和借債,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達到這些目的,那就是損失后的股權融資。當損失事件發生后,公司為損失或投資機會籌措資金的難易程度以及資金使用的成本取決于損失事件的嚴重程度、公司的特許價值以及當時金融市場的環境,而公司所關心的一是資金需求數量和成本,二是損失后的杠桿水平。股權融資可以滿足籌資需要,而且不會增加杠桿率。雖然債務融資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會增加杠桿率①。當一個公司現有的流動資產無力支付投機性損失(流動性危機),而公司其實還具有一定數量的特許價值,這時候采取的資本調整措施實質上是特許價值的一種變現。
股權規避策略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簡單的損失后權益融資。這種策略的一個特征就是新的權益資本的可發行價格會由于損失而降低。第二個策略是保險人購買其自己股票的一個看跌期權,這個期權可以在預定規模的損失發生后被執行。這些新的工具已經在市場上發行的“巨災看跌期權”中被使用。
(四)杠桿調節策略。風險的成本可以通過降低風險或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兩種方式降低,這是新型風險管理的“對偶性”特征,也是我們進行風險管理策略時考慮問題的兩個基本方向。其中減少交易成本的策略可以叫做風險調整策略,而對杠桿率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風險調整策略,它可以用于降低任何風險來源導致的風險成本,是典型的全面風險管理策略。杠桿調節策略可以用來處理財務困境成本,貸款人和剩余權利要求者之間成本等。此外,如果發生了突然的損失,公司將發現由于杠桿率的降低使得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處于有利的位置,或者對已破壞資產進行重購,或者對新方案進行融資都變得相對容易。
杠桿調節策略顧名思義是對公司財務杠桿水平的調節,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都屬于杠桿調節的范疇,只是由于近年來風險管理領域的創新都集中在新型規避工具的使用上,這些新型工具又都屬于股權或負債型避險工具,所以把這兩種工具單獨拿出來介紹以示重視。除了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杠桿調節策略涵蓋的內容還很多,比如紅利政策的制定、債務和權益間的轉換等,這屬于更廣泛的公司財務管理的領域。
參考文獻:
[1]Culp, C.L., (2002, Spring), Contingent Capital: Integrated Financing and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Culp, C.L., (2002, Winter), The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 Decade ofInnovations in Proces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3]Doherty, N.A.,(2003).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4]Meulbroek,L.K.,(2002).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Shapiro,Alan C.andSheridanTitman(1985).“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3,#2,41-56.
[6]Shelor,Roger M.,Dwight C. Anderson and Mark L. Cross(1992).“Gaining from Los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 Stock Pr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California Earthquak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5,476-488.
[7]Shimpi,P.A.,(2001).Integrating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NY:Texere LLc.
[8]陳秉正.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3.
[9](美)尼爾?多爾蒂著.陳秉正、王譯.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10]陽.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1]潘國臣等.整合風險管理與公司價值[J].保險研究,2006,(9).
[12]賴志仁.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J].風險管理學報,1999,(2).
[13]宋明哲.現代風險管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
論文關鍵詞:ERM,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發展前景
一 引言
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關聯性越來越強的風險因素使得企業全面風險管理(ERM)備受熱捧。ERM同時兼顧了不同風險的綜合效應,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符合,與企業所有者利益相一致,是一種承擔增加公司價值使命的新型風險管理體系和手段(李社環,2003,張琴、陳柳欽,2009)。它正迅速成為企業的最低標準,成為主導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Stroh, 2005)。在這樣的背景下,真正理解企業風險管理的內涵,掌握企業風險管理的發展規律,成為企業決勝未來的一堂必修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根本上理解ERM理論發展的來龍去脈。ERM主要有兩個理論來源[②]:風險管理理論和內部控制理論。風險管理理論和內部控制理論發展至今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理論體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前景,相互糅合在一起,并最終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ERM。
二 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
1930年美國管理協會的一次保險會議上最早提出了風險管理的概念,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自此而始。按照一般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我們將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早期風險管理階段、現代風險管理階段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
(一)早期風險管理階段
1952年3月馬科維茨發表《資產組合的選擇》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均值——方差理論。他首次將統計學中期望與方差的概念引入資產組合問題的研究,提出用資產收益的期望來度量預期收益用資產收益的標準差來度量風險的思想,將風險定量化,為金融風險的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同時,他首次引入了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的概念,給出了在一定預期收益率水平下使投資風險達到最小化的最優投資組臺計算方法,改變了過去常識或經驗等定性的衡量風險的方法。與此同時,美國保險統計從業人員開發出了正式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ALM),用于估計和管理壽險公司中長期產品涉及的利率風險。ALM方法逐漸發展成為壽險公司、養老金、銀行和衍生產品所用風險管理技術的基礎。1963年Myer和Hedges的《企業風險管理》最早系統地對風險管理進行了研究。1964年Williams和Hans著成《風險管理與保險》一書,進一步全面、系統地對風險管理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以最小成本實現損失最小化。在均值一方差模型的理論框架下,William Sharpe (1964)、Limner (1965)、Mossin(1966) 分別推導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根據CAPM模型,單種資產的總風險中只有其中的系統風險對資產的預期收益有貢獻,投資者不會因資產具有的非系統性風險而得到任何附加的預期收益。迄今為止,西方國家的企業財務人員,金融界以及經濟學界一直將CAPM作為處理風險同題的重要工具,將其大量運用于財務決策與風險管理等方面雜志鋪。1975年Murton提出了多因素C A P M模型對傳統C A P M模型予以修正,在市場因素的基礎上引入了其他市場之外的因素進行分析。同時期風險管理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發展就是期權定價理論,它為衍生產品設計理論引入風險管理之中以及對衍生產品的風險管理提出了理論與決策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該時期風險管理的重要特點是專注于防范不利風險,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是信用風險和財務風險,保險是風險轉移的基本方法。風險管理實務主要涉及設立信貸控制、投資與清算政策、審計程序以及保險范圍。這些防衛性風險管理實務的目標是最小化損失。
(二)現代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以損失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Value at Risk,VaR)引領了風險管理的潮流。摩根大通將VaR定義為在既定頭寸被沖銷或重估前可能發生的市場價值最大損失的估計值。VaR的一個更通俗的定義是[③]:給定置信區間的一個持有期內的最壞的預期損失。VaR成功將風險標準化和數量化,因此在金融領域應用廣泛發展前景,非金融機構也因此受益量多,VaR正逐漸成為風險管理領域的規范。而且,VaR目前仍在不斷地被改進完善。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風險管理,指出企業可以根據具體的風險狀況對多種風險管理方式進行整合,強調風險研究范圍的擴展。風險管理的目標由最初的以最小成本實現損失最小化轉變為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 Skipper, 1999)。之后在VaR缺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整體風險管理(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綜合考慮了影響風險管理的三個因素:價格、偏好、概率,謀求在三要素系統中達到風險管理上客觀計量和主體偏好的均衡最優,使投資者承擔其所愿意承擔的風險從而獲得最大的風險報酬。TRM為完整的企業風險管理開辟了新的道路。這一時期,另類風險轉移(ART)不斷涌現,傳統的衍生產品和保險不再是公司風險轉移需要的完全解決方案。此時,風險管理專注于管理業務和財務成果的波動性,管理方向從純粹風險向投機風險轉變,由保險型向經營型轉變。同時,基德·皮博迪、巴林銀行、??松㈤L期資本管理公司等明星企業的危機事件使得企業對營運風險管理的重視驟升。
(三)全面風險管理階段
Zail et al.(1996),James(1996),Matten(2000)相繼提出了經濟資本框架(即風險資本框架)的主要內容,掀起了經濟資本技術的發展熱潮。經濟資本技術將風險控制由被動轉為主動的同時,在其理念下的EVA指標和RAROC指標將利潤指標同風險指標統一起來,以實現風險調整收益最大化。經濟資本技術憑借以往風險管理方法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被迅速推廣應用于銀行、保險、大型跨國企業的風險管理活動中。經濟資本注重風險的模型化和定量計算,大大提高了風險管理的精密度。經濟資本有效參與業務戰略規劃。在制定戰略規劃時,權衡業務發展與所面臨的風險變化之間的平衡,提高業務發展規劃制定的科學性,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日益復雜的國際金融環境促使企業深刻反思巴林銀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等金融業巨子在金融動蕩中難逃浩劫的緣故。血的教訓使得他們進一步深入考慮風險防范與管理問題。他們逐漸發現金融風險往往是以復合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金融風險之間往往具有相互聯動性。風險管理不應該是對單個業務的單個風險進行管理,而應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對所有風險進行綜合管理。在這種背景下,全面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理論應運而生。2001年北美非壽險精算師協會(CAS)在一份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全面企業風險管理(ERM)。在該報告中發展前景,CAS認為風險管理包括環境掃描、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集成、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和風險監控7個緊密聯系的步驟。2004年6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BASEL Ⅱ)。新資本協議首次提出了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同時關注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④],明確了主動控制風險的原則,鼓勵全面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并把激勵商業銀行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作為兩大監管目標之一[⑤]。2004年9月,COSO委員會頒布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報告。報告強調從整個組織的層面識別和管理風險的重要性,明確提出應該把風險管理提升到公司戰略的高度,突出了風險管理的戰略意義。Harrington和 Niehaus(2004)認為,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是通過風險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ABA則認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目標并不是人們通常誤認為的風險最小化 ,而是風險與收益的優化” [⑥]。在這一階段,企業風險管理以主動處理所有類型的風險為特征,以創造價值為管理導向(張維功,何建敏,丁德臣,2008),成為企業管理的進攻性武器。許多公司將ERM看作是一種衡量重大投資的工具,并最終將其轉化為包括成本可容度、提高收益等指標在內的股東價值戰略(Adams,Campbell,2005)。
三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
關于內部控制的較早研究來自于審計領域雜志鋪。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內部會計控制”的概念,開創了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先河。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⑦]:
(一)以內部牽制為基礎
193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獨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告審查》的文告,首次提出審計師在制定審計程序時,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審查企業的內部牽制和控制。1939年10月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公布了《審計程序文告第1號》文件,在修改的標準化審計報告中首次增加了對內部控制審查的內容。在內部牽制階段,賬目間的相互核對是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設定崗位分離是內部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以內部會計和內部管理為基礎
單一的內部牽制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下的管理需求。195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將內部控制區分為兩類: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內部控制的內涵得以擴展到管理層面。在這段時期內發展前景,內部控制的重點是建立和健全規章制度,加強控制和管理活動。
(三)以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為基礎
會計體系的不斷完善成為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日臻完善的會計制度被看作是內部控制的一種有效方式。系統、完整的政策程序成為規范的會計制度的有益補充。經濟全球化日益開放的格局使企業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商業環境。巨大的內外壓力下,控制環境理所當然的進入內部控制主體的視野。1987年,美國Treadway報告關注避免虛假財務報表和引導公司治理問題的學術討論,它認為內部控制包含三個要素: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這一時期,內部控制被認為是為合理保證企業特定目標的實現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
(四)以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監控為基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政府干預逐漸減弱,審計人員處在一個非同尋常的弱勢地位,企業的內部控制悄無聲息地發生了巨大轉變。兩個重要的因素促成了這種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審計方法的改變。大型的關聯數據庫不斷涌現,數據庫存取和操作軟件的成本不斷降低,這意味著系統需要經常進行改良,信息的及時有效的溝通至關重要,傳統的過程控制過時了,控制活動異常活躍起來。科學技術和審計的變化促使控制向組織層面轉移,而且,最初政策和程序式的服從被風險語言所代替,在風險系統中,組織高層關注重要的風險。
1992年,Treadway報告的機構(COSO)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專門強調了公司治理中內部控制的關鍵作用。該報告包括了內部控制特點分析和其構建與評估的框架,它把內部控制定義為[⑧]:
一個受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個體影響,用于為以下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效力和運營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符合適用的法律法規。
1992年Cadbury 報告指出,董事會應該就財務報告和內部控制體系的效力做出聲明,并且審計人員應該就此作出相應報告[⑨]。1994年Rutteman 報告借鑒了COSO對內部控制的定義但著重強調了與內部財務控制有關的部分。它把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為了提供以下合理保證:(1)防止資產未經許可下使用和處置;(2)保留相應的會計記錄,維持商業和公共使用的財務信息的可靠性。這樣,信息的溝通和監控被納入了內部控制體系。同一年發展前景,COSO對1992年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進行了增補,形成內部控制報告。1995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提出了COCO(Criteria of Control Framework)框架,它提出了控制的定義和一系列評價效力的分類標準。該框架從更高的層次上反映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關系,內部控制與組織目標的實現密切相關。
(五)以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為基礎
1998年Hampel報告首次把內部控制的注意力從財務報告問題上移開,開拓了內部控制新領域。1999年Turnbull報告走的更遠。它是第一個強調公司治理中內部控制和企業風險管理關系的文件[⑩]。它認為公司的內部控制系統在風險管理中起著關鍵作用,對于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意義重大[11]。ICAEW在如何實施Turnbull報告要求方面走的更遠,它將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完全結合起來。1999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提出“內部控制應該包含風險的識別和應對”。Krogstad et al.詮釋新IIA對內部審計的定義時提到:內部控制是幫助組織管理風險,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200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法案》,第一次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確要求。
隨后,在內部控制領域具有權威影響的COSO委員會于2004年9月頒布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報告雜志鋪。報告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出發,研究了全面風險管理的過程以及實施的要點,是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在運用上的重大突破。內部控制也由最初的“一點論”發展為當前的“八點論”——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這樣內部控制框架經歷了點——線——平面——三維——立體的發展過程,發展至今的《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代表著國際上內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歷史性的突破。
至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轉變。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已不再是孤立的或是包含的關系,而是完全等價的(陳關亭,2009)。風險管理理論和內部控制理論成為ERM的兩大理論來源。
四 ERM理論發展前景展望
ERM是企業風險管理理念和實務上的一次重大轉型(韋軍亮,陳漓高,王煒,2008),“是要以風險損失為分析基礎轉變為以企業價值為分析基礎,化分離式的風險管理為整合式的風險管理,變單一的損失控制為綜合性的價值創造”(卓志,2006)。ERM的特性從實踐上契合了企業在風險交互影響和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更高層次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發展前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BaselⅡ)、國際財務報告標準(IFRS)、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等法規法案的頒布和實施在理論層面上進一步促進了ERM理論的發展和推廣。正如James Lam(2006)預測的那樣,ERM將不斷發展成為風險管理的行業標準。
盡管ERM是一種很受企業熱捧的戰略經營工具,但對很多公司來說,ERM能夠得以成功實施的路依然很長[12]。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除了有來自企業操作層面的[13],還有來自理論體系層面的因素。這主要表現為ERM理論框架中有諸多尚待完善的部分。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ERM的界定問題至今國內外學術界仍然爭論激烈[14],尚未達成共識。在ERM實施過程中,企業上下連什么是ERM都搞不清楚,這顯然不利于ERM在企業的全面順利實施。再加上ERM牽涉面極廣,影響極大,ERM的推廣和實施困難重重。實踐和理論的需要將引導ERM的后續發展逐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于,目前ERM體系中缺乏一種行之有效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令人欣慰的是,理論研究一直在繼續。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此給予了特別關注,協議指導并鼓勵集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其他多種風險于一體的各種新模型的創立,實現對全面風險的量化管理。
參考文獻
【1】Laura F.Spira and MichaelPage. Risk management:The reinvention of inernal control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internalaudit[J]. 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Vol.16 No.4,2003.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風險,規避對策
1、引言
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規范和完善的過程中,由于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激烈,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由于建設項目具有工期長、投資大、參與主體多、組織關系復雜、一次性等特點,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多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并且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這將給工程施工目標(成本、質量和工期)的實現帶來困難,甚至造成重大的損失。
顯然,通過恰當的分析和正確的預測來規避風險,從而保證項目能按預期的目標實現,減少或避免損失的發生對現代建筑施工企業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筑施工企業風險概述
所謂風險管理,就是人們對潛在的行為損失進行辨識、評估,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即在主觀上盡可能有備無患或在無法避免時亦能尋求切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從而減少損失或進而風險為我所用。論文參考網。建筑施工企業常見的風險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業主方風險
業主是工程的投資者,是施工企業最重要的合作者,業主方的情況對施工企業的工程實施和效益有著決定性影響。有的業主在工程中濫用權力,拖欠工程款;有的業主干擾工程施工秩序,又不給以補償;也可能出現無力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業陷入經濟上的惡性循環,承受巨大的經濟風險等現象。論文參考網。
2.2合同法律風險
當前建筑市場存在的許多問題,如工程質量問題、工程款拖欠問題、原材料價格問題等,都與合同履行不良有著密切的關系。許多業主利用建筑施工企業急于攬到工程任務的迫切心理,在簽訂合同時附加某些不平等條款,致使施工企業在承接工程初期就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業一切風險的源頭,如果合同“先人不足”,勢必會造成工程項目實施中的被動。
2.3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在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內外環境及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業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所獲取的財務收益與預期目標發生偏離而形成的使企業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包含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及收益分配風險等。
2.4施工企業自身風險
(1)職業責任的風險
職業責任的風險是指對施工企業的施工人員特定的職業要求應承擔的職業責任風險,這種職業責任風險主要體現在:
1)施工質量責任。施工人員不嚴格按要求設計圖紙、不嚴格執行有關標準及規范來組織進行施工,隨意性強,導致工程質量低劣或安全事故。一旦發生這種因施工質量而造成的風險損失,施工單位不僅要承擔經濟損失,甚至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2)施工過程中投資控制風險。根據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單位需按時完成任務。但某些施工單位由于管理者方法不當,管理不嚴、非生產性開支嚴重超標,造成資金失控,有可能影響施工進度。
(2)管理方面的風險
管理方面的風險指項目施工過程中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項目經濟、信譽上的損失。
1)項目領導班子配備不合理。領導素質參差不齊,工作責任心不強,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帶來的工程準備不足,管理失控而導致工期滯后、質量控制不嚴的風險?!?)施工管理。質量與安全是建筑施工企業永恒的生命線,質量與安全管理也是工程項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內容,一旦發生質量與安全事故,將給企業帶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
3、建筑施工企業的風險規避對策
實踐中的風險規避對策有許多種,各建筑施工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及風險管理的總方針和特定目標,確定各種對策的最佳組合,達到以最小費用開支獲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首先,加強企業管理,設立風險管理部門。
在建筑施工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上進行適合本企業的創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時,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決策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此外,組織形式應以矩陣式項目經理制為主體,設立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在組織上建立以風險部門和風險經理為主體的監督機制。風險經理直接對企業負責,其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運營的整個過程。同時施工企業成本控制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管理活動。只有做好施工過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并加強全體員工的成本控制意識,項目成本才會得到有效控制。加強經營部門對甲方資金狀況,履約能力,社會誠信度及相關項目情況的考查責任,降低合同執行中的風險,避免與信譽不良的開發商合作,酌情減少與此類開發商合作項目,嚴格控制墊資規模的期限,謹慎選擇短期融資方式,盡力降低籌資成本,嚴控財務風險,確?;I資合理安全運用。堅決摒棄以包代管意識,禁止項目自行舉債籌資。
其次,加強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談判。
包括全面完善合同管理,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合同評審制。論文參考網。增強索賠意識,加強索賠管理。加強對業主和開發商不良信譽風險的防范。關注授權風險,防止經辦人越權辦理業務。 施工企業的合同談判人員應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轉移風險,對可以免除責任的條款應研究透徹,切忌盲目接受業主的某種免責條款,達到風險在雙方中合理分配。對業主的風險責任條款一定要規定得具體明確,在合同談判過程中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談判也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合理轉移風險,減少風險損失。
施工企業在承接工程任務后,及時與材料供應商簽定材料供應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漲價給施工企業帶來的損失;選擇有實力、有經驗的分包商,也是轉移風險的的有效辦法;同時,進行建設工程一切險和第三者責任險保險,也可以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最后,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是規避風險的關鍵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盡管建筑施工企業的通用技術較多,但誰在科技創新上有優勢,誰就能在發展上占主導地位。施工企業要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特點,開展技術創新,緊跟科技潮流,使企業的技術始終走在同行業的前列。
總之,風險管理是企業避免失敗、贏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建筑施工企業的風險管理也已經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建筑施工企業應協調好與市場、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關系,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在各個層面上構筑起風險防御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在競爭激烈與復雜多變的市場中,實現穩步、健康、安全的經營和持續發展。
關鍵詞:建筑工程項目;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5-0131-01
1 引言
工程建設項目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從籌劃、設計、建造到竣工后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各個行為主體都有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業主面臨承包商不能履約的風險;承包商面臨業主喪失支付能力或者拒絕履行支付的風險;監理、設計人員面臨監理責任、設計責任追究的風險;材料供應商面臨物價波動造成損失的風險。工程建設項目中的風險可能帶來包括財產損失、人身傷害、投資效益虧損低下、法律糾紛等后果,嚴重的可能帶來由此衍生出的更為嚴重的難以估計的后果。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是指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人員對可能導致損失的工程項目的不確定性進行預測、識別、分析、評估和有效的處置,爭取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辦法。為盡量減少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素可能給各利益相關者、國家、社會造成的巨大損失,使工程建設項目順利完成,進行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勢在必行[1]。
2 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現狀
2.1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發展概況
我國風險管理起步較晚,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由國外引入并應用到工程項目管理之中,只經歷了短短二十幾年的發展。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國家是唯一的投資主體,企業并沒有獨立的經濟效益,風險主要由國家承擔。近年來,隨著西方風險管理理念的引入和工程建設領域本身投資體制不斷改革,國際競爭、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等導致的風險影響較以往更加明顯,風險管理逐漸引起了學術界和工程界的重視。
理論研究方面,許多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投入人力專門對風險管理進行研究,有關學者已經發表了很多論文和相關著作,為我國風險管理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實踐應用方面,工程建設項目風險管理已應用到大型水利項目、公路、橋梁工程、國際工程、房地產等領域,如北京奧運場館建設項目、上海地鐵工程建設項目、三峽工程項目、小浪底工程項目、大亞灣核電站項目等都成功的實施了項目風險管理。體制體系建設方面,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保險法》、《擔保法》、《招投標法》、《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工程保險和工程擔保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一些地方省市也相繼出臺了一些地方法規,如深圳市提出要求市政工程承包人同業主聯名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險和第三者責任險,保險費由業主承擔。這些都為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制度的完善增添了新的內容,我國的風險管理制度體系正在加快建設和逐步完善之中。
2.2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相較于科學完整實用的風險管理,我國的風險管理還很不完善,基礎比較薄弱,依然存在諸多的缺陷與不足,主要有以下問題:
2.2.1風險管理意識淡薄,國際化水平不高。在我國,大多數業主和其他各利益相關者由于缺乏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和了解,為節省開支不愿再額外增加風險管理費用,而寧愿采用風險自留和風險不合理轉移的辦法。但是,這種自留的風險一旦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可能超過了責任主體的承受能力,將影響項目的順利進行,甚至導致項目失敗。相比較西方國家,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工程實踐應用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的水平尚處在引進、吸收和消化階段。在全球化時代來臨的今天,工程項目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要想在充滿利益又充滿挑戰的國際市場領域安穩立足,我國建筑企業必須要有國際水準的風險管理作為保障。
2.2.2風險管理能力較差。西方發達國家風險管理發展較早,他們有專門的風險一覽表和風險研究報告,一些大型企業或專業的咨詢公司、保險經紀人公司還有自制的風險管理手冊[2]。而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起步較晚,風險管理基礎比較弱,存在一些技術難點:如風險識別能力差,對潛在的風險缺乏前瞻性的預測和判斷;風險分析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缺少定量分析,風險評價誤差大;風險處理手段單一、落后,往往忽視綜合利用各種措施手段來控制風險,在風險發生時,風險處理的效果并不明顯。
2.2.3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等制度作為保障、依據。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如《保險法》、《擔保法》、《合同法》等與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有關的法律,但是缺乏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實踐中難以有效操作。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應該是由法律、法規及相應的實施細則所組成,而且要隨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新的問題的產生而不斷修改和完善,才能使其真正發揮規范市場的作用。顯然,我國在與工程建設項目風險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方面比較滯后,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無法對市場起到真正的、比較嚴格的規范作用。
2.2.險管理機制不健全,保險、擔保市場尚未形成,缺乏相應的中介咨詢機構。國內大多數建筑企業對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沒有明確的定位,在企業和項目部的組織結構設置上未考慮風險管理的部門和職能,缺乏具有風險管理素質的專業人員和職能部門來履行風險管理的職責。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由于工程建設專業性很強,對其中的風險如何認定、分擔等也難以把握,對未來是否能盈利無法做到心中有底,缺乏對開拓相關業務的熱情和能力,因此未能形成有規模的保險、擔保市場。工程項目由于涉及法律法規、工程保險、合同管理等眾多領域,必須要有中介咨詢機構的專業人員和相關專家參與。而我國政府和行業內部沒有明確的相關政策或規定,以鼓勵設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中介咨詢公司,為有需要的企業或項目提供咨詢服務。這些都表明,目前我國風險管理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高[3]。
2.2.5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國內的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論方法的研究,關于如何在具體項目中運作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系統方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并且,隨著項目管理方式和模式的不斷改進,舊的風險管理思路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工程項目管理的需要,有關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要有創新性的成果才能夠指導現實的實踐。
3 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在我國的發展展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加快和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建筑業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且工程建設項目較以往具有規模更大,工期更長,技術更為復雜,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等新的特點,各種不確定因素隨之增加,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難度更大。風險管理水平,作為衡量我國工程建設管理人員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決定我國建筑業未來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因素。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是我國建筑業與國際接軌的一條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發展和完善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3.1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工程建設其他相關組織機構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建筑業各利益主體的風險管理意識,提高其對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的認識,并使其能自覺參與到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來。尤其是對于一些小型的民營企業,他們可能沒有能夠及時的注意到風險管理研究和發展的成果,不能夠及時的接觸到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而這些民營建筑企業恰恰又是抵御風險能力最差的單位[4]。
3.2建立企業內部風險管理機制和制度,豐富和完善風險管理技術,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企業要提高風險管理的能力,必須要用相應的機制和制度實施管理,讓企業各部門和相關人員均有風險管理的分工和職責,并能夠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進行系統的風險分析、識別、評價和有效的控制,以盡量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3.3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政府主管部門應盡快組織法律、建筑、保險等相關專家一同制定和完善工程風險管理有關的政策、法規和細則等法律體系的工作,為建立、完善和推行工程風險管理體系提供法律保障。
3.4通過積極培育形成擔保人市場,支持組建工程風險管理中介咨詢機構,以提高工程風險管理整體服務水平。工程擔保制度的建立,不但要發揮銀行的作用,還應當積極培育其他具有相應資格條件的擔保機構擔當擔保人,以形成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建筑同業在內的擔保人市場。由于專業的工程擔保公司資金實力一般不強,應主要為中小型項目擔保,并要形成競爭,防止壟斷現象的發生。政府還應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設立一批具有工程風險管理經驗和能力的中介咨詢機構,讓更多的專業人士服務于工程項目風險管理[5]。
3.5加強理論研究,培養專業人才。學術機構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既要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更要能夠立足現實,從我國國情出發創新風險管理思路、方法,使我國的風險管理理論能夠更好的指導工程實踐。同時,應當鼓勵建筑工程企業培養具有風險管理素質的專業人員,以滿足實際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人才需要。
4 結束語
隨著現代建筑業的不斷發展,風險管理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前,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還存在很多弊端與不足,制約著整個行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建立起一套適合我國工程項目實際發展需要的風險管理制度與模式,并具備有相應風險管理素質的專業人員或機構,能夠給工程項目提供系統化、知識化、信息化的決策支持,我國的建筑工程企業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王志金.基于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研究.山西建筑,2009(7).
[2]雷勝強.國際工程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3]陳磊.關于在我國建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制度的思考[J].基建優化,2002,23(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