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04 17:18:5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鄉村振興發展現狀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一、普惠金融的內涵與作用
“普惠金融”一詞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過金融服務手段為農民和小微企業等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幫扶性的儲蓄、貸款等金融幫助。而我國受自然經濟發展和鼓勵創新創業政策的影響,普惠金融多年來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結合我國本土的實際發展情況,其具體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地區的經濟來源渠道單一、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一直是我國普惠金融的重點關注對象。雖然普惠金融的具體金融形式豐富多樣,但由于其幫扶性的特點,在實踐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使得我國農村地區的群眾能夠更容易地參與農村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歷經多年的實踐與完善,在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金融機構的數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質量卻并未跟上數量增長的步伐,并且由于農村經濟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斷調整,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的實踐情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臺階,但是城鄉差距的擴大仍然是我國當前面對的最突出的發展問題,農村地區的發展問題仍是國家政府和全社會人民關注的頭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進入農村以來,已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數量大大增加,同時開始出現了一批以農村商業銀行為首的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首先,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的數量得到了顯著增加,覆蓋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顧名思義,其核心關注點一個是金融服務的普及性,一個是金融服務的優惠性,服務于所有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農業貸款余額不斷提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這表明農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資金不斷增多,農業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再次,普惠金融的商業模式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而持續的創新。在過去的幾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專業性引導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邁入了新征程。與傳統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不同,新興商業模式是基于互聯網為發展背景的情況下,結合金融科技,實現了普惠金融發展與數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數字普惠金融不僅在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性方面有廣泛的提升,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降低時間與空間成本的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能夠讓客戶更加方便簡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務。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處不同地區的人民在任何時間都能享受到相同質量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在形式上增強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對于鄉村振興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數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應用發展中多方機構合作倒推了整個金融業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推動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發展不僅僅是銀行機構單方面的努力,更是國家與多方機構共同建設了責任分擔體系。國家通過各項財政支持和幫扶政策在宏觀上推動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建設,為其有序健康地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并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向縣、鄉等金融服務薄弱地區拓展網點和業務,平衡了鄉村地區的供應與需求。同時政府與多方機構通過建立了風險擔保體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務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三、當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建設不完善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個地區之間差異巨大,加上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部分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由于地勢特殊和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差異,各個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通信技術發展水平較為先進,在一些發展較好的農村和地區已經出現線上支付等現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較為偏遠和更加貧困落后的地區,由于設備建設和維護的難度和成本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聯網終端,移動支付手段也沒有得到全面的推廣。這就造成了這部分地區的金融服務領域難以得到滿足和發展。同時,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導致農村的基礎設施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通常是各級政府撥款,但經常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各級政府所能夠提供的基礎設施數量較少,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而在信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區的農民并沒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檔案,因此當其出現違約行為時,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較為有效的措施。同時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開展還面臨著很大的信息障礙,農民所能夠獲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單一的,而這對于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來說,農民獲取信息的對稱性和時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供需相應存在誤差
目前農村大多數農民仍以務農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受到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周期一般比較長,并且其產量和品質受到各種人為和自然災害因素影響較大,極容易造成產量的減少和品質的降低,從而導致農戶當期收益減少,這也極大地提高了涉農貸款回收的風險。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里大部分的青壯年都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導致真正從事務農的農民的老齡化十分嚴重,盡管新的經營方式、商業模式在不斷涌現,但傳統務農人員仍然面臨著農產品滯銷等問題。而在一些發展較好的地區,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人們的收入日益增高,農民不再僅僅以追求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為唯一的需求,對于鄉村旅游、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資金支持,但現有的配套機制仍是匱乏狀態。這就造成了鄉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信貸投入的不統一。人們日常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越來越多,但農村普惠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創新機制不完善,無法滿足農村用戶對金融服務的進一步需求。與此同時,農村金融市場也面臨人才短缺這一難題,基層人員多數是單一工作的員工,未接受過金融創新方面的學習與培訓,難以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創新。
(三)金融生態環境薄弱
我國的征信體系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導的,同時接入了多方機構的征信信息。但在農村地區,難以做到完全覆蓋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鎮的普惠金融機構還不能做到共享資源,導致客戶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戶還貸不及時的風險。目前,我國農村的貸款對象仍然以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主,關于個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關體制仍未建立,難以對個人借貸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由于我國城鄉發展的差異,農村地區部分農民的教育層次和文化水平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關知識更是十分匱乏,金融詐騙等問題也屢見不鮮,這給農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風險,給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機。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由于農民知識匱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現象,可能出現故意騙取貸款和逃債等行為的出現;而農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和金融意識還較為缺乏,容易出現將個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種問題,這對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征信體制建立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與此同時,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貸款給農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風險的舉措,大多數農民從事的是農產品的生產相關的行業,本身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制約,應對市場變化的抗風險能力也較差,經濟收入不穩定,有大很可能會出現無法還貸的情況,這就造成在農村的市場上,普惠金融具體的產品和種類比較匱乏。
(四)相關的規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對普惠金融的應用和發展,相關的政策僅僅停留在針對群體的層面,并沒有落實到農村現實環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機構,只是設立了面向農民這一群體的普惠金融服務,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針對農村市場的普惠金融的發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體系。政府相關法規的制定也較為宏觀,對于具體落實未形成指導意見。以常見的抵押擔保為例,在農村地區的實施過程中對資產的評估擔保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經過以往簡單化的數量增長階段,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已經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體的方向發展,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一些輔助機構開始出現并發揮作用。在此背景下,相關法規和制度的完善顯得十分重要。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導和保障,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層面進行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村市場地的普惠金融實現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四、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改進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網點覆蓋率
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速度卻沒有跟上。在政府層面,可以通過財政補貼進行扶持,幫助部分落后的鄉村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做好物質條件基礎;并通過補貼政策,推動一些傳統的大型企業牽頭,幫助農村地區建立移動設備網絡,為今后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引導農村地區盡快發展數字化產品做好鋪墊工作。同時應該引導不同的地區借助自身的地理優勢、產業優勢等形成新的增長點,并通過出臺相關的扶持性策略,形成發展合力,并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具備可操作性指導意見,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在金融機構層面,主動進行機構網點向鄉鎮級別的地區進行擴張,根據不同地區金融需求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進行針對性的產品設計和服務提供。進行金融機構網點的選擇和設計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當地普惠金融服務的具體需求,進行綜合考慮。
(二)降低農業生產風險,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為了應對農作物生產環境的不確定性,除了加強水利建設以外,政府還應當完善財政補償手段,尤其是對受災群眾的需求進行動態分析,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同時政府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以緩解務農人員老齡化的問題。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金融機構應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下沉,將基礎金融資源配置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堅持立足于農民群眾的需求,針對鄉村振興的痛點,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創新性培訓,創造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滿足農村用戶日益增長的需要。與此同時,金融創新還需要堅持因地制宜、風險可控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變化和“三農”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風險,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鄉村振興中。
(三)健全農村征信體系和監管體系,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市場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社會征信體系,逐步完善農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專門針對農村用戶的征信體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機構也要主動積極引導農村用戶培養誠信意識,利用經濟手段讓客戶切實體驗到守誠信的好處。同時國家也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的良好風氣,強化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能,引導金融市場進行合法的交易。針對農村地區農民金融知識匱乏的現狀,應當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識普及體系,可以考慮通過設立專門的學習機構進行教學普及。同時為了保證具體落實過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為單位,設立學習小組的方式,并定期開展金融機構下鄉的活動,通過一些鼓勵性的活動激發農民的學習熱情,并根據不同的農民基礎水平進行差異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過程中應當注意要時刻結合當地發展現狀,進行針對性教學,要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基礎,確保農民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完善相關的法規建設,加強政府監管
普惠金融的應用和發展,與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此過程中,相關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是指導和總領性的任務。政府部門通過宏觀調控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條款,一定程度上對金融機構進行政策性補助,從而引導其更多地向農村地區發展擴張,更好的服務農村地區;并通過一些鼓勵性政策,降低農民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拓展農民獲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監督部門也應加強在執行過程中的監管力度,對于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及時的懲處,營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已從高速增長完成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然而農村地區的發展必然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實現普惠金融全面推廣的過程中,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是不容忽視的;相應的,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點也成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當前普惠金融在農村市場上的實踐現狀進行深度剖析,對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薛繼芳.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思考[J].時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21(30):7-9.
關鍵詞:滇桂黔;物流發展;現代物流業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From two aspects of logistics demand and logistics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scale, infrastructure and policy environment of the logistics evelopment of the 3 provinces(regions)of Yunnan, Guangxi and Guizhou province we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of Yunnan, Guangxi and Guizhou, area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logistics business and other related area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and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logistics industry suggestions. That is to improve the logistics network and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leading enterprise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urban and rural evelopment.
Key words: Yunnan, Guangxi and Guizhou; logistics development;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1 滇桂黔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狀況
1.1 陸路。截止到2015年底,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合計公路總里程為52.47萬公里,占全國總量的11.46%,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3 433公里,占全國總量的10.88%;鐵路總里程為11 103公里,占全國總量的9.2%,其中高速鐵路為1 639公里,占全國總量的8.6%。2015年滇桂黔地區陸路運輸里程及周轉量具體見表1。
由此可以看出,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后,占全國總量比重不高。高等級的公路和鐵路占比呈下降趨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1)滇桂黔等地多為山區,修建基礎設施存在較大難度;(2)投入產出存在較大差異,不盈利;(3)部分設施建成后使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4)投入資金與力度不足。
2015年全年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合計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為4 299.62億噸公里,占全國總量的7.4%,公路運輸旅客周轉量為1 163.19億人公里,占全國總量的10.83%;鐵路運輸貨物周轉量為1 504.69億噸公里,占全國總量的6.3%,鐵路運輸旅客周轉量為637.29億人公里,占全國總量的5.3%。
由此可以看出,公路和鐵路運輸貨物均不高,且沒有超過10%,這主要是受到水運和空運的影響;對于旅客的運輸公路運輸要超過鐵路運輸占比,說明地區人們側重汽車出行的方式。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主要有:(1)滇桂黔地區公路比鐵路發達,更能滿足出行和貨物運輸的需要;(2)滇桂黔地區存在多條水系,可以選擇水路運輸和出行;(3)人員和貨物跨區域流動性不大。
1.2 水路。截止2015年底,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合計內河航道里程為12 523公里,占全國總量的9.9%;2015年全年貨物周轉量為1 380.14億噸公里,占全國總量的1.5%,旅客周轉量為9.38億人公里,占全國總量的12.8%。2015年滇桂黔地區水路運輸里程及周轉量具體見圖1。
由此可以看出,滇桂黔地區內河航道建設總量一般,質量不高。貨物運輸周轉量偏低,旅客周轉量一般,占全國比重不高。其中主要的原因為:(1)滇桂黔地區水系水量不足,蓄水設施建設不完善,河道不能容納大噸位的船只;(2)滇桂黔大部分地區開發旅游產業,因而帶動水上運輸旅客。(3)內河運輸受到陸上運輸的分流和影響。
1.3 航空。2015年全年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民航貨運吞吐量為31.5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2.2%;民航客運吞吐量為
4 648.28萬人次,占全國總量的5.1%。由此可以看出,滇桂黔地區民航客運和貨運全國占比較低,主要依賴公路、鐵路、水運等方式;民航客運比貨運使用率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有:(1)空運貨物成本較高,不是運輸的首選,大批量的貨物依舊選擇傳統運輸方式;(2)空運受到機場的限制,只能到達有機場的地方;(3)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人均年平均收入處于較低水平,不能承受空運的高消費。
綜上所述,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2015年陸路、水路和航空運輸貨物和旅客全國占比控制在10%左右,對于成本高、使用率不高的,占比偏低。老區人民比較青睞于傳統運輸方式,汽車和火車是首選,其次是水上運輸,最后選擇飛機。人員流動性不大,流動的頻率不高。幾種運輸方式存在互相競爭的趨勢,互相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尤其是高水平和高等級的公路、鐵路、航道。
2 滇桂黔地區物流需求狀況
物流的需求直接決定了物流產業的規模,進而影響到物流產業的發展。近幾年由于電子商務的興起,激發了快遞產業的活力,商家可以通過物流直接將商品送到客戶手中。這無疑對快遞行業乃至整個物流產業提出很高的要求。物流產業的需求規模主要從滇桂黔3省(區)的全社會貨運量及貨物周轉量得到反映。
貨運量指在一定時期內,各種運輸工具實際運送的貨物數量。貨物周轉量指在一定時期內,由各種運輸工具運送的貨物數量與其相應運輸距離的乘積之總和,它可以反映運輸業生產的總成果。這兩個指標可以直接反映物流產業的發展情況,并與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成正比。貨運量、貨物周轉量越高,物流產業的規模就越大,物流產業的發展就有更好的現實基礎。2015年滇桂黔地區全社會貨運量及貨物周轉量具體見表2。
滇桂黔3省(區)貨運量為42.09億噸,占全國的10.3%,貨物周轉量為7 184.45億噸公里,占全國的4.1%。分運輸方式看,滇桂黔地區鐵路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達到3.26億噸和1 504.69億噸公里,占全國水平分別為9.7%和6.3%,低于貨運量占全國的比重和高于貨物周轉量占全國的比重;公路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占全國總水平的11.2%和7.4%,分別高于貨運量占全國的比重和貨物周轉量占全國的比重;水運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占全國總水平的5.7%和1.5%。在內部的貨運結構方面,鐵路的貨運量占本地區總貨運量的7.7%,鐵路貨物周轉量占本地區總周轉量的20.94%;公路貨運量和公路貨物周轉量分別占本地區的83.96%和59.85%;水運貨運量和水運貨物周轉量分別占本地區的8.29%和19.21%。說明公路運輸是本地區的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和水運基本相當。貨運量指標說明公路運輸是主要的運輸方式,而貨物周轉量指標說明公路運輸是本地區主要的運輸方式,這主要是受本地區公路運輸距離大于鐵路運輸距離的影響。
3 滇桂黔地區物流發展規劃
3.1 廣西省物流發展規劃。為了更好地促進物流業的發展,廣西在2015年制定了《廣西促進現代物流業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住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開發、著力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全力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逐步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和全面實施“雙核驅動”戰略、構建“三區統籌”格局的重大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市場等綜合優勢,把廣西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全面實現“兩個建成”目標。到2017年,基本形成以港口、口岸物流為龍頭,制造業物流、城市配送服務等為重點,其他專業物流協調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廣西物流業增加值超過1 600億元,年均增長12%左右;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16%以下,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第三方物流的比重顯著增加,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能力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和知名物流服務品牌。
3.2 貴州省物流發展規劃。貴州省將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放到“十三五規劃”當中,突出發展物流的決心,主要是依托產業基礎、交通和區位優勢,優化物流布局,完善物流網絡,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加強多式聯運,著力降低物流成本,把貴州建設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和全國區域性物流中心。
3.3 云南省物流發展規劃。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為高標準、高起點謀劃云南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突出現代物流產業在云南省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的產業地位和支撐作用,準確把握云南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目標定位、主要任務和推進措施,編制完成了《云南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內培外引,強化產業支撐。推進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重要的一點就是優化物流空間布局,強化物流園區網絡建設對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強化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今后5年,云南將著力實施園區示范工程和龍頭企業引育工程,打造20個物流示范園區和100個重點物流企業。力爭到2020年,引進和培育100家以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其中5A級企業達到5戶左右,4A級企業達到20戶左右,3A級企業達到25戶左右。
4 結 論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國家大力支持滇桂黔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滇桂黔地區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將極大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建設。結合滇桂黔地區物流發展現狀,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作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一是要優化空間布局,完善物流網絡。結合地區城鎮規劃、產業布局和特點,依托干線鐵路、公路以及機場、港口、口岸等,優化物流產業發展的總體空間布局。二是完善物流體系,支撐產業升級。三是依托區位優勢,發展國際物流。四是引育龍頭企業,壯大產業規模。引入先進優秀的企業,入駐地方,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五是推進互聯網+,打造智慧物流。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六是統籌城鄉物流,促進協調發展。優化城市物流配送,健全鄉村物流網絡,完善城鄉物流配送體系。
參考文獻:
[1] 魏然. 我國中部地區物流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J]. 物流技術,2008(9):2-3.
[2] 張秀生,衛鵬鵬. 實現中部地區快速發展的戰略思考[J]. 武漢大學學報,2003(6):69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