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理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理學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11 17:26:4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理學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34-0127-01

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更新,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分析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對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創新氛圍淡薄

很多高校沒有意識到創新能力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而是過分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形成了“重成績輕能力”的錯誤觀念,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產生了不利影響。

1.2師資隊伍較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知識更新非常快,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因為年齡或者教學任務繁重,無法及時對自己知識含量進行更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學習。

1.3教學模式陳舊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很多高校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照本宣科,既無法適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要求,又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造成了阻礙。

1.4教學結構不足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很多高校因為教學經費有限,沒有合理安排好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得不到實踐鍛煉的機會,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和社會需求相互脫節,無法滿足社會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

2 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2.1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一方面,高校各個職能部門需要達成共識,堅持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觀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給學生學習的選擇權與自,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對計算機理論知識進行積極地思索和論證,養成勤于分析和思考的習慣。對學生提出的不成熟創新想法,高校教師需要給予鼓勵和支持,保護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高校需要建設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去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創新的創新欲望和問題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活動中。其次,高校教師需要建立正確的師生觀,理解和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平等與學生進行對話與交流。對學生不同的見解和觀念,教師需要堅持鼓勵與支持的態度,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認可與肯定。最后,高校教師需要注重提高素養,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新觀念,在教學中以多元化的視角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2.3注重教學模式改革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使教學活動更貼近于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同時,高校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開展計算機知識的競賽活動,或者讓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與開發,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對計算機知識學以致用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生創新的熱情。

2.4 積極開展創新活動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堂教學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創新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和創新空間。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科技節,幫助學生認識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學術動態與最新研究成果,體會創新觀念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的意義;建立科技小組,帶領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組織學生參加電子設計、計算機程序設計和動漫設計等各種競賽活動,利用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

3 結束語

總之,社會的信息化發展和科技的更新,對計算機人才的創新能力要求更高。高校只有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教學模式改革和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熊曉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7):210-211.

第2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學生就業;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7-0039-02

一、引言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備受矚目,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也體現在大學生就業上。用人企業和應屆畢業生對就業能力的認知存在差異,這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用人企業招聘目標的錯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如李懷暉等進行了自動化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為今后高校人才培育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1]。如李霞等對企業實踐中營銷專業大學生勝任力進行了研究,為營銷專業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企業工作提供了基礎性指導[2]。本文通過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100名在校大學生、200名畢業生以及20家用人企業的調查分析,初步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為本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就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一)勝任力、勝任力模型

關于勝任力的概念,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直接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個人特征、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社會角色、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3]。

勝任力模型就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一目標所具備的一系列不同勝任特征要素的組合,這些要素必須是可衡量、可觀察、可指導的,并且對完成某項工作或達成某一目標產生關鍵影響。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定義為:大學生在高校教育行為等外在因素和自身學習規劃等內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所獲得的能夠得到并完成工作的能力[4]。本文采用文獻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初步確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的基準性就業勝任力和鑒別性就業勝任力。構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特征,如表1所示。

本文借用冰山模型,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分為知識技能、勝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領導能力5個方面并據此構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如表2所示。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的評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采取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實習實訓真正引入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學生在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內容,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專業技能,最后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工程實踐訓練,接受企業人員的指導并完成真實性的項目及工作。本文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中各特征的權重計算,成立專家小組,由9名和學院保持校企聯合培養關系的企業管理人員組成。利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各勝任力特征的權重值。

(1)一級指標的配置。本文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對一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根據表3賦值,構建矩陣。

計算得出矩陣的一致性指標R.I(Random Index)和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以某位專家的一級指標為例:

按照上文所述計算得出:C.R=0.0954。因為C.R

(2)二級指標的配置。本文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每個維度下的特征作為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的計算仍然采用兩兩比較法。在此,不再逐項說明計算過程。

三、結論

為了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更加符合用人企業的要求,本文將勝任力模型引入本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提取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的15個勝任力特征,并根據用人企業的評測計算出每個勝任力特征的權重,建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結果表明,用人企業既關心學生的執行能力、理解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更關注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模型的建立,可以讓學校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最終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就業勝任力。此模式還可以為企業人才的選拔、鑒別提供依據和參考。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不同專業之間差別很大,其評價指標也會隨著社會、就業市場等的l展而變化,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就業評價體系,并隨時調整評價內容及評價方法,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用人企業需求的真正對接。

參考文獻:

[1]李懷暉,楊桂華,陳靜.自動化專業就業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2):27-28.

[2]李霞,王啟萬,夏虹.企業實踐中營銷專業大學生勝任力研究[J].中國市場,2014,(17):152-154.

[3]徐峰.人力資源績效管理體系構建:勝任力模型視角[J].企業經濟,2012,(01):68-71.

[4]馬永霞,梁金輝.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第3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 創新能力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學習的專業,培養的學生沒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是難以應對不斷更新的科學技術的,也很難能夠符合國家、社會以及崗位的發展需求。“科教興國”戰略21世紀的中國教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將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為標志和方向,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和重點,已成為本科院校教學改革中一項值得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課題,更是應用型本科學院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高校計算機專業培養現狀

社會對計算機科學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信息時代的社會需要多樣化的計算機人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確培養所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體現在: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只會死記硬背,實踐能力不強,與社會需求脫軌。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為適應新形勢下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新需求,我們必須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在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高等教育適應時展的迫切需要。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各個環節

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一定要注重細節的做法,貫穿到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又要注意與能力點的結合,這對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來說很有幫助。在實驗的設計上,要給學生們創造出更多的學習機會,讓他們的表現力和溝通能力有機會展露出來。還要積級組織各項活動,把創新落到實處,通過這些項目的開發,讓研究創新的風氣在高校內形成,讓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得到提高。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還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加強互動,如建立啟發式、設問式、案例分析式、課堂討論式的各種討論方法,便于訓練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而且在課后留作業的時候,也要多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讓創新貫徹到每一項日常活動中來。比如可以開展學生俱樂部的創新活動、組織他們進行演講、討論,在考核的時候,要加強科學的引導,建立多環節,多要素的考核方式,這樣才能綜合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那些富于獨特見解的學生,要積極進行重點引導,讓其長久保持下去。在教學風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變換各種教學手段,得以讓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有著積極的參與性。

(二)為課外創新活動積極創造條件

由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實踐性很強,要為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積極創造條件。人才是社會競爭的核心,關注細節的發展,為學生創造創新的校園環境,提供高效的師資隊伍,對于學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控索,激發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興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和意識。建設國內一流計算機教學環境,培養適合社會競爭發展需要的合格創新人才,創建完美的教育體系,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搭建一個合理的平臺,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注重培養教育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教師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規劃和既定的程序,要從創新的角度出發,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教學。師生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隨著教學的進程不斷進行討論,從而維護一種讓創造力更加突出表現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著足夠的自由和寬容,也要有濃郁的集體氣氛,對于教學過程中能力結構與能力點的結合與訓練,也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都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關鍵是這個好學生如何進行引導,讓其符合社會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對于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并不是階段性的工作,要不斷的深化教學改革。關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要作為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樣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去蕪存精,讓教學水平得以提高,讓教學藝術發揮得更加完美。與此同時,積極采用各種有效的增加師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為學生創造進行創新的校園環境

教育創新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會造成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對規律的了解和運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會從教師和書本那里照搬,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創新模式來培養學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傳統的教學功能得以創新,從而在學生創新教育過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對于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過程中要起到對學生的感染作用,一個教育工作者創新能力的發展,將會讓學生體會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體。這種主體的建立,才會為營造新的教育環境創造空間。具體來講,在高校的教學環境中,要積極提倡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由一些相關的教育領導擬定創新的學習目標,積極進行倡導,拿出具體的措施,合理有效進行組織,這樣就會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圍,贏得廣大師生的正確的評價,從而加強創新環境的塑造。在課堂的教學環境中,要形成有效的運轉靈活的組織機構,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環境中去,讓學生在討論中發現問題,主動進行思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思維是非常有益的。

第4篇

關鍵詞 系統發展觀 系統能力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bility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ar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master two vital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system, whil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ed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system capa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 前言

系統發展觀作為嵌入式技術和互聯網融合的結果,物聯網旨在使用互聯技術來整合服務。“系統”變得無處不在:萬物的狀態皆可感知、測量、監控;人與物可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交流互動;智能系統使得各種事件的預測更加容易,各種資源的分配更加優化。由于嵌入式系統往往集成在大規模商業產品中,使得嵌入式系統必須有最優的性價比。嵌入式技術對系統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計算機作為一門公共技術,其他費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也在學習計算機,那我們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的優勢在哪里呢?那就是我們我們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有系統發展觀的管理,用系統的觀念去理解計算機,掌握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相互之間的關聯。在后PC時代,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等計算機及其應用都對系統發展觀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等,要不然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我們要把目光和焦點放在如何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學生的系統發展觀和系統能力的培養上面。

1 系統能力的內涵

系統發展觀和系統能力的關鍵內容是要在掌握相關計算機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怎么樣來構建一個計算機應用系統。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與內容建設要與時俱進,不斷翻新、推陳出新,同時相應的計算機系統設計與創新能力也要加強。

而對于大部分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來說硬件設計能力不如電子工程專業學生、行業軟件開發和應用能力不如其他相關專業學生、數學理論基礎又不如數學系學生。而計算機系統能力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長,如何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系統能力,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2 目前現狀

我們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對計算機的系統發展觀認識的不夠全面,甚至缺乏這樣的一個系統發展觀。學生不具備將每門課程之間的關鍵點聯系起來。他們一般是分散地學習每門課程,而不知道課程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即:不具備系統發展觀和系統能力。同時還缺少系統性較強的綜合實踐環節,這使學生理論上一知半解,實踐動手能力較差。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高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對于系統化培養方面考慮較少:(1)課程體系中缺乏一門獨立的能夠貫穿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礎課程。(2)計算機專業開設的各類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不夠緊密。(3)計算機類專業的課程的具體內容沒有與時俱進。即:課程里的內容顯得相對落后沒有緊跟當前的計算機技術發展。(4)課程體系中缺乏對于系統設計和應用能力培養的整體考慮。如對于不同計算機類的應用系統需要設置哪些課程以及包含哪些相關內容?特別是對于課程實驗內容。

3 建議與措施

(1)從系統觀出發,培養學生的系統認知、系統設計、系統開發和系統應用這四個方面的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的教學方法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從系統的角度去想問題、解決問題。將計算機專業中相關的硬件和軟件的基本原理要講透徹。同時要注意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系統觀。用系統的觀念去理解實驗、掌握實驗。重視信息和計算,并將它們作為不僅僅可以適用于計算機的普遍性的概念;激發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控數字世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系統層面的認知、設計、開發與應用的能力,如如何合理構架各類不同應用系統。通過這些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考慮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具有系統觀的軟/硬件貫通人才。

(2)系統能力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總體思路。以系統發展觀為主線對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其中,分3個層次建設系統課程:①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digital logic circuit(DLC)、Fundament of Computer System(FCS)。②新組合的核心課程: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COAD)、Operating System(OS)、Technique of Compiling(CT)、Computer Architecture(CA)。③擴展和提升課程: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ECS)、Computer Network(CN)、mobile computing(MC)、Parallel computing(PC)、Big data parallel processing technology(BDPPT)。

(3)我們要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整機的概念,即硬件+軟件的整體概念,使他們攝入理解它們之間的內涵,同時要讓他們掌握Hardware與Software之間的關聯與區別。

(4)讓學生深刻理解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Instruction Set System(ISS)、Operating System(OS)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5)計算機的指令是怎么樣在計算機中運行的,如:計算機是如何取一條指令的、如何執行一條加法指令。假設一個程序由十條條指令構成,那么計算機就按照一條指令一條指令的順序去執行,就可以完成這個程序。

(6)關于硬件的基本組成原理等要讓計算機類專業學生了解并掌握,如相應的TTL、MOS等電路。使他們掌握硬件電路的設計方法和原理。尤其是相關的邏輯電路的各種門電路、時鐘、延時等相關概念。發現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硬件知識。如很多同學對相關的譯碼器、編碼器、鎖存器等器件不熟悉。

計算機學科主要研究的是計算機系統各個不同抽象層的實現及其相互轉換的機制,其抽象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

4 總結

系統發展觀和系統能力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普遍缺少的兩項技能。本文從系統能力的內涵著手,分析了目前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所存在的缺乏系統觀的這一普遍現象。通過這些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志英,周興社,袁春風等.計算機專業學生系統能力培養和系統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3.9:1-6.

[2] 楊新凱.面向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的《數字邏輯》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6:148-149.

[3]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構成與培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第5篇

【關鍵詞】CDIO;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教學

The Reform Proposal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on CDIO

Yang Yun Tao

Yunnan Agriculture Trcgnicai Colleges Yunnan Kun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DIO profoundly which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and guides the reform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thought.In the paper, Ruijie network engineering lab teaching mode is presented for providing real network environment,and significantly 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Meanwhile,Packet Tracer simulator is adopted in the simulation training,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simple-operating, realistic effect an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CDIO;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

1、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實訓教學現狀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是計算機類專業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包含了先進的網絡技術方法。課程實訓教學現狀如下:

(1)在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教學大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教材為主,圍繞教材內容制定實訓教學計劃。這種模式的主導思想就是為驗證理論而進行實訓教學。學生做實訓,往往是教師事先安排好,按照規定的步驟完成即可,根本不會將實訓過程作為獨立思考與研究的過程。缺少基于項目驅動的綜合、全面的實驗教學體系。

(2)傳統的網絡實訓室的做法是會使得網絡實訓的過程演變成了插拔線的過程。傳統做法的三個問題:一、學生的寶貴實驗時間大半浪費在插拔線上,而不是用在真正的實訓內容上,學習效果差;二、不斷地插拔線,設備的端口容易損壞。一般一個端口的標準插拔次數是有限次,而一次課可能就要插拔十多次;影響實訓教學質量。

(3)網絡技術和產品的發展更新非常快,產品種類繁多。網絡實訓所需的軟硬件條件難以跟上應用的發展。另外,網絡產品的封裝性好,使用相對簡單,對網絡產品的介紹分析缺乏深度,使學生缺乏能動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和考核方法單一,過程控制不足,知識與能力培養不協調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能力培養和工程設計鍛煉;傳統的考核方法有時也只是一張試卷,對實踐的考核明顯不足,考核方法單一。這樣完全沒有工程中的過程動態監控,導致知識與能力培養不協調,考核結果具有很大的不公正性。

(4)學生的個體意識強,學生幾乎沒有受到項目和團隊工作的實際訓練。在工程實踐中團隊協作、溝通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養,對工程的認識不夠,導致和企業需求脫鉤,不能很好地開展工作,更難于把工作做到更好、更高層次。

針對以上現狀和不足,我們認為《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實訓教學的改革應是體現出對學生內在創新沖動及創新思維的充分調動和激發;實訓內容的設計要從新思維、新觀念的角度出發,給學生提供在完整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創新、強化工程能力的驅動條件。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2.1CDIO工程教育模式產生及特點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 ,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已有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加入了CDIO組織,其機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學大綱,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養的學生深受社會與企業歡迎。

2.2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CDIO作為國際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緊密圍繞“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思路展開,強調學生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實現工程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表達。將CDIO基于項目教學的理念有機地引入《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體系設計中,經過合理科學的實施,不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實訓教學的也給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和能力水平進行發揮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是高職學生工程素質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動力源泉。

3、構建基于CDIO的課程實訓教學體系

3.1構建基于CDIO的課程實訓教學體系的原則

對照專業培養要求和《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在CDIO大綱指導下,以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和網絡管理員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基本設計導向,自頂向下遵循“系統一模塊一單元”這條主線逐層展開課程實訓踐教學體系的架構,有序進行各項能力的分解和配置,并按照“學網”、“建網”、“用網”、和“管網”的順序將其細化后的能力落實到各個實踐環節。依據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作”這樣的理念,本課程結合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茭菱校區校園網絡具體環境,按照茭菱校區校園網絡需求組織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以項目為中心。圍繞項目任務安排教學。把《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實訓教學以基本功訓練為主,兼顧網絡發展新技術分為十三個項目化實訓。分別制定出相應的訓練內容、訓練要求、實施方法,每個項目課題間既有嚴密的邏輯聯系,又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項目化教學提高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形成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個性發展機遇,使之自由發展、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2構建CDIO理論下的課程學習架構

在學習之前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一般每組4―5人,小組中的每個同學各負其責,完成相應的實訓任務。每組選出相應的項目組長,依據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作”這樣的理念,實訓過程中,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溝通,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獨立進行設計,從方案論證、原理圖設計、制作、調試,全部以項目小組的形式完成,并最終上交項目報告。項目報告以PPT和DOC格式的文檔。

4、銳捷網絡工程實訓室教學模式

銳捷網絡工程實訓室是專門提供實踐教學、實踐創新的場所。它提供真實的網絡環境,可以讓學生親自搭建網絡、親自動手調試、配置網絡設備,分析網絡狀態,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各種網絡設備和應用環境,真正達到對網絡建設技能的掌握,真正提高學生的網絡技術和實戰能力,增強他們在將來就業競爭中的優勢。島式布局是目前最流行的網絡實訓室布局方式,每個物理實訓組成為一個小島,每個組推薦6-8個學生使用。每組設備是獨立的。通過獨立的分組設計,組與組之間的成員不會相互干涉,相對獨立,避免了組與組之間的成員誤操作或惡意操作帶來的危害。在實際使用中,根據實際需求可以通過傳輸介質將若干組連接起來。每組的基礎設備為:2臺路由器、2臺三層交換機、2臺二層可網管交換機、1臺無線控制器AC、2臺無線AP、8臺PC機(配雙網卡)、1臺設備管理控制服務器(簡稱RCMS,通過八爪線分別連接8臺基礎網絡設備的Console口,對網絡設備和實驗行為進行集中管理,設備的“一鍵清”初始化自動地進行實驗的場景恢復)、1臺實驗室機柜。可擴充的功能模塊:無線模塊、安全模塊、存儲模塊、融合通信模塊、網絡管理、網絡協議原理。每組的網絡設備集中擺放在一個機柜中,構成一個RACK組,這樣方便對各組網絡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由網絡硬件設備組成的實驗室必須考慮可管理的問題,否則無法發揮設備的作用。采用這種設備模式,組內設備自由組合,學生無需反復拔插配置口,而是通過網絡登錄RCMS對這些設備進行實驗操作,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率和秩序,方便老師對實驗過程進行管理、監督、檢查。

5、Packet Tracer 教學模式

PacketTracer是思科公司開發的仿真網絡實訓平臺。是一個為網絡初學者設計的用于提供計算機網絡設計、配置和網絡故障排除模擬環境的學習平臺,支持學生和教師建立仿真、虛擬和活動網絡模型。這樣可以將網絡實驗環境拓展到學生的個人計算機上,學生可以自由安排個人的時間先通過該環境進行實訓,然后才到銳捷網絡工程實訓室進行真實的實訓。既可增加學生的實訓時間且實訓方式靈活,又減少對網絡硬件設備環境的使用時間,降低學校的辦學成本。

該軟件有下列特點:

(1)支持多協議模型:支持常用協議HTTP、DNS、TFTP、Telnet、TCP、UDP、SingleArea OSPF、DTP、VTP and STP,同時支持IP、Ethernet、ARP、wireless、CDP、Frame Relay、PPP、HDLC、inter- VLAN routing and ICMP等協議模型。

(2)支持大量的設備仿真模型:路由器、交換機、無線網絡設備、服務器、各種連接電纜、終端等。提供圖形化和終端兩種配置方法。各設備模型有可視化的外觀仿真。學生操作界面直觀,容易理解。

(3)支持邏輯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設計模式:邏輯空間模式用于進行邏輯拓撲結構的實現;物理空間模式支持構建城市、樓宇、辦公室、配線間等虛擬設置。虛擬設置邏輯空間模式用干進行邏輯拓撲結構的規劃和實現。

(4)可視化的數據包工具:配置有一個全局網絡探測器,可以顯示仿真數據包的傳送路線,并顯示各種模式,前進后退,或一步步執行。

(5)數據包傳輸采用實時模式和仿真模式,實時模式與實際傳輸過程一樣,仿真模式通過可視化模式顯示數據包的傳輸過程,使用戶能對抽象的數據的傳送具體化。以上這些特點可方便快捷地進行網絡的組建、設備的配置、協議的測試等網絡技術相關的學習。

6、結束語

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現代教學理論,創新教學方法,提供新的學習環境,體現了“基于項目學習”和“做中學”的理念原則。這些有利于學生掌握個人和人際技能和網絡系統構建能力,同時使學生掌握了工程科技知識;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銳捷網絡工程實訓室是專門提供實踐教學、實踐創新的場所。它提供真實的網絡環境,可以讓學生親自搭建網絡、親自動手調試、配置網絡設備,分析網絡狀態,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各種網絡設備和應用環境,真正達到對網絡建設技能的掌握,真正提高學生的網絡技術和實戰能力。

基于Packet Tracer的網絡實訓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教學設計比較容易,實現簡單,可以在課堂上做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對于學生來說,要為學生提供可靠、真實而較為廉價的實訓環境。PacKet Tracer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機上反復設計、練習、測試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訓。雖然PacKet Tracer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網設備,但它方便學生練習網絡設備配置所使用的命令行操作;能模擬真實網絡系統功能,排除絡故障;還能積累計算機網絡系統中設備配置與管理的工作經驗。但是,Packet Tracer并不能模擬網絡設備的所有操作,所以采用基于Packet Tracer的實訓教學方案,與銳捷網絡工程實訓室軟件或硬件設備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實訓教學。才能夠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運濤CDIO教育理念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綜合實訓中的運用[J].福建電腦,2011年7期

[2]王建平,李怡菲.計算機網絡仿真技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3]周堅和,袁浩浩,陳艷等.CDIO理念下《計算機網絡》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黑河學刊,2012年第4期

[4]徐生煒.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年第12期

[5]楊銳.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銳捷網絡工程實訓室建設方案書,2012年4月

第6篇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

當前,職業教育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培養掌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解決社會上特別是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讓他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更是首當其沖,義不容辭。

1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職業教育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生源質量不斷下滑,個體差異越來越大,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一方面,在專業理論講授課上趴桌的同學越來越多,學習效果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的實踐實訓課上,學生模仿教師操作,能夠完成實訓內容,但學生并不理解其含義,所學操作內容隨著下課而“下課”。這種在教學上繼續采用傳統的理論講授和實踐實訓教學分離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形勢,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雖然中職的學生各方面基礎較差,但動手實踐的參與意識較強,模仿能力較高。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在專業教學中,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強項智能,挖掘其實踐潛力,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打破理論講授課和實踐實訓課的界限,融合理論知識講授和實踐實訓實驗于一體,讓學生在實踐動手操作中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引發思考問題,從而主動學習理論知識,并用之于指導實踐操作,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就能夠有效提高課堂質量。

2理實一體化教學在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中的實踐

2009年9月起,我校在理實一體電子實驗班取得成功之后,在各學科中全面推廣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

教學實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NTFS權限管理”一節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將課堂設計為實驗前理論準備、實例操作、實驗提問、交流討論、實驗驗證、歸納總結、師生互答、擴展閱讀、實驗思考等9個環節。在實驗前理論準備環節,教師簡要講述NTFS權限,并設計應用情境引入課堂(也可以不講,將理論準備知識印在實驗報告中);實例操作環節,學生根據教師精心編寫的詳盡的實驗報告,跟隨操作視頻(錄像)按步驟對文件夾進行NTFS權限設置操作;在實驗提問環節,教師就NTFS權限及共享權限設置的異同點等問題進行提問,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并拋給學生;在交流討論和實驗驗證環節,學生就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實驗操作步驟和結果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操作其它實例,對得出的答案進行驗證,記錄結果;歸納總結環節,教師就各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結論;師生互答環節,學生可以就本節課得出的答案中未能很好理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提問,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如:NTFS權限管理是否可在FAT系統中實現;擴展閱讀環節,教師將本節課應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延伸的理論知識印在實驗報告上供學生閱讀,必要時進行適當的講解;實驗思考環節,列出本課實驗中應注意和思考的內容,也可提出一些思考問題(過渡設問)作為課后作業,或者引出下節的實驗課題,如:FAT與NTFS的區別及轉換。當然,以上教學實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課堂中可根據實例特點設計教學環節,不應照搬照套,死板應用。

表1是《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在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前后的比較。其中,08級網絡專業應用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07級網絡專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08級學生與07級學生層次基本相當,試卷難易度相當。

網絡專業的學生人數基本相當,但在及格率和高分率方面,08級學生相比較于07級學生提高很大。08級學生的成績集中在70-90分區段,07級學生則集中在60-80分區段。同時,據各專業課老師和班主任反映,全面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后,雖然08級仍有個別學生厭學、趴桌,但整體學習風氣明顯好轉。據調查數據顯示,相當多的學生是歡迎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的,他們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對實踐技能掌握得更好了,對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也能夠理解了,知道了“怎么做”,更知道了“為什么這樣做”。在專業課學習初有小成之后,甚至班風都隨著學風好轉了,08級整個年級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

3關于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與探索,筆者對理實一體化教學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筆者認為,要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中成功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3.1 正確處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關系,注意做好二者的銜接。教師應該對整個課堂要達到的目標了然于心,對本課涉及的操作步驟和相關理論極其熟悉,對實踐與理論的關系把握恰當。在授課中什么時候進行理論講解,什么時候讓學生進行實例操作,什么時候再回到理論探究,什么時候將所得結果用于指導實踐操作,并在實踐操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些環節的銜接以及對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處理、取舍都極其重要,這些都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充分做好備課工作,備學生、備教材、備實驗。

3.2 努力創造條件,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和小團隊合作模式。在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的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引導者、主導者、指導者,教師需要掌控整個課堂,及時發現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細心的指導和幫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行大班體制下,一位教師要組織課堂,要講解理論,要指導實踐,特別是指導實踐操作,當課堂中出現一些問題時,教師根本是疲于奔命,無法應付,這就會導致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實施遇到困難,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力,可以加強教師對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的指導。如果不能采用小班化教學,可以考慮增加實驗指導教師的方法予以解決。同樣,采用小團隊合作模式有利于整個課堂的組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更接近于工作實際,但也要注意避免出現團隊之外的游離者,還要注意團隊角色的輪換。

3.3 發揮教師的創造力,開發校本教材和實驗報告庫、課件庫。目前,并沒有理實一體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配套教材,傳統的教材往往偏向于理論,實驗極少,更甚于只是作為教材的附件而已,而且理論知識強調全面性、系統性,不適合當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實際和培養目標。學校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措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創造力,組織各專業的資深教師和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編寫理實一體化的校本教材;確定培養目標后,厘清應該掌握的實驗,根據本校學生實際,設計實驗報告;以教研組或專業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開發課件庫。在編寫校本教材、設計實驗報告、開發課件庫時,一定要注意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的特點,讓學生知其然,掌握實踐操作知識,也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實驗實踐相關的理論知識。

3.4 加大設備投入力度,建設符合要求的理實一體化實訓環境。為使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發揮出最佳的效果,學校應加大設備投入力度,建設與專業、課程相適應的實訓環境。

圖1是我校新建成的網絡實訓室,除了可同時容納48人進行實驗外,還專門設有理論教學區(授課區)(見圖中右上角),配有投影機、投影屏幕等多媒體設備,方便教師進行理論講解。需要講解理論時就進行理論學習,需要實踐操作時就進行實訓,避免理論與實訓的脫節,有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部分專業課程的實訓環境可以建設成實習車間的形式,模擬企業(工廠)的流水生產,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以致用,畢業即可就業。

3.5 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打造一支過硬的理實一體化師資隊伍。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教師是關鍵。教師的專業素質,把握理論的高度和實踐操作的熟練程度,以及教師

對計算機網絡行業發展趨勢的把握,都決定了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成功與否。所以,各個學校應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

采用“送出去”的方法,鼓勵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訓,或者參加網絡行業各類偏重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學習培訓,學校予以報銷相關的費用。例如,筆者就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曾經在網吧當過兼職網管師,也在企業擔任過網絡管理顧問,還在培訓學校中兼任過講師,經過這些實踐,與網絡行業進行了“親密接觸”,提高很快。同時,學校還可以采用“請進來”的方法,積極引進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擔任兼職講師,也可以擔任實訓指導師,通過他們與本校教師的相互交流,促進本校教師的提高,進一步夯實理論與實踐的緊密度。

當然,成功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還有許多值得注意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對設問思考和參與顯得不夠,而對實踐操作的積極性比較高,因此理實一體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有進一步提高的潛力。我們只有不斷進行實踐與探索,不斷總結思考,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才能夠更好地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樊豐富. 高等職業教育實踐課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6,(10): 28-29.

[2] 李興蓮. 專業課教學改革呼喚一體化教學[J]. 職業教育研究, 2007,(6): 163-164.

[3] 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第7篇

關鍵詞: 計算思維; 面向應用; 文科專業; Access數據庫應用;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11-71-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computer teaching. Taking the Access database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l arts student, from two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 of training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and makes it practiced.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pplication-oriented; liberal arts majors; Access database application; teaching

0 引言

自2006年3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周以真教授系統地闡述了計算思維,2010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國良院士在“第六屆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倡議將計算思維引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后,計算思維得到了國內計算機基礎教育屆的廣泛重視。以九校聯盟(C9)為代表的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就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計算思維培養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達成共識:將“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之后43所院校廈門會議就大學計算機體系研討也一致認為,計算機教學面向應用是大學計算機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計算思維應成為大學生的普適能力,應該在堅持計算機教學面向應用的過程中培養計算思維能力[1]。同時呼吁大學計算機相關教學指導委員會、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及廣大教師,積極行動起來,旗幟鮮明地研究、建設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大學計算機體系。

1 文科學生計算思維培養

1.1 計算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當前,隨著整個社會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提高,對于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不能僅僅著眼于軟件工具的使用,而應有相對穩定的,能體現計算機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內容,同時需要更加突出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價值取向,以及做人、做事、與人合作共處能力的培養,以提升學生多元能力――問題求解能力、實際應用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和推進計算思維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深入掌握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總結規律,更好更自覺地應用信息技術;二是把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方法用于各個領域,推動在各個領域中運用計算思維,使各學科更好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2]。

1.2 文科學生計算思維培養與面向應用的關系

高校文科計算機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文科專業學生相對于理工科學生,在知識結構上數理知識較少,在思維方式上更多地是從事實、現象得出結論,而不是運用概念、邏輯關系進行推理[3]。因此,對于文科學生的計算思維培養,首先要構建一種計算機文化氛圍,讓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計算機的特點和用途;其次是要結合學生日常學習中生動形象的實例,有目的、適度地引入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解釋、分析、抽象、提取,幫助他們形成問題求解的思路。

計算思維培養與面向應用的計算機教育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培養計算思維的目的是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計算機知識背后的思維訓練,從而學會應用計算機技術去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在計算機應用過程中不斷理解計算思維,逐步訓練,使自己具備計算思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Access數據庫應用教學中計算思維培養

利用數據庫工具對數據進行基本的管理、分析、加工和利用,對于當代大學生是非常必要的。我校針對文科學生開設的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是數據庫技術的入門課程,也是培養計算思維的重要課程。數據庫課程理論知識較多,所涉及的數據庫模型、數據完整性約束、數據庫設計、數據操縱、數據查詢等方法,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下面從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兩方面,探討如何將計算思維培養貫穿于課程教學中。

2.1 教學中有目的地突出思維訓練

根據文科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用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學會數據處理的方法。重點把握好第一課導入、數據庫基礎理論等關鍵內容的教學設計。

2.1.1 重視教學第一課

教學第一節課是課程導入,使學生認識數據庫,了解其應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一節課。我們特別重視第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從學生身邊的實例,例如學生校園一卡通、考試題庫、圖書信息檢索等應用引入數據庫,讓學生體會到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數據庫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接下來通過演示網上購物的一次交易,讓學生體會商品購物過程中包含著用戶相關信息、商品信息的讀取;商品庫存信息、商品銷售信息的更新;用戶付款信息、商品銷售金額的統計;商品訂單的生成等數據庫知識與操作。最后教師給出數據庫知識結構圖,如圖1所示。學生初步認識到學完這門課程后,能運用數據庫基本原理及其數據庫技術建立數據庫,編寫簡單的應用程序,完成大量數據的管理工作。

2.1.2 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數據模型的建立過程

在教學內容上,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教務管理系統為切入點,從系統分析、數據收集、建立模型、數據入庫開始到最終設計出一個完整的應用系統。其中如何抽取、組織現實世界中的教務管理數據,并轉化成計算機能識別的一種結構保存,即合理建立教務管理數據庫是課程的教學重點。以往講授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按照教材指示直接進入數據庫,完成數據表結構設計。其實建立數據庫、數據表的操作并不難,難點是如何對現實世界的事物抽取、轉化為數據庫中的數據,這個知識點不講授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當學生獨立完成數據庫綜合作業時,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對于所要設計的數據庫,不會分析、抽象現實世界中的哪些事物及其屬性將由計算機處理,不理解信息世界中的概念模型如何轉化為計算機世界中的關系模型等等。現在我們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不直接將已設計好的數據庫提供給學生,而是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分析、抽象出現實世界事物及其屬性,由于現實世界的復雜性,不可能直接從現實世界建立模型,因此用信息世界的E-R(實體-聯系)方法建立概念模型,再轉化為計算機世界所識別的關系模型來存儲,并通過圖示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意義,理解模型轉化的過程,如圖2所示。

經過對教務管理業務分析,將部門(系)、教師、學生、課程、教材等基本信息抽象為實體。一個部門(系)擁有多個教師或學生,一個教師或學生只能在一個部門(系)中工作或學習;一個學生可以選修多門課程,一門課可被多個學生所修;每個學生選修的每門課只有一個課程成績;一本教材可用于多門課,一門課有一本主教材為實體間聯系,用E-R方法描述,如圖3所示。

根據概念模型設計,轉化為教務管理數據庫關系模式如下(以部門、學生、課程為例):

⑴ 部門(部門編號,部門名稱,部門主任,辦公室,聯系電話…);

⑵ 學生(學號,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所在部門編號,住址,聯系電話…);

⑶ 課程(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時,學分,所用教材編號…)。

分析、講授到這一步,學生便可以根據關系模式用數據庫建立一張張關系表了。學生只有認識到建立數據庫系統的目的,是要實現計算機對現實世界中各種信息的處理,掌握了數據庫設計的關鍵環節后,圍繞教務管理的表、查詢、窗體、報表等數據庫對象展開設計就變得輕松了。

現實世界中教務管理涉及的每一個學生、老師、課程、教材等映射成信息世界的一個個實體,再到計算機世界的一條條記錄,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分層次、逐步抽象的過程。抽象是一種精確表達問題和建模的方法,也是計算思維的一個重要本質[4]。基于“抽象思維”,采用約簡、聚類、分解等方法就能夠將一個復雜的客觀現實形象化地描述出來[5]。數據庫基礎理論中有很多計算思維思想的體現,我們要根據文科學生的學習特點,適度地、逐步地引入,同時結合實踐環節使學生理解、掌握。

2.2 實踐環節為學生預留思考的空間

計算思維是按照預防、保護及通過冗余、容錯、糾錯的方式,并從最壞情況進行系統恢復的一種思維方法。數據庫管理系統中控制功能(安全性、完整性、并發性等)是計算思維的最好體現之一[6]。如關系的完整性約束,保證了數據處理過程中的正確、有效和相容。對于這個概念,如果直接講授,文科學生不一定都能理解,而將這部分知識結合實驗內容,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理解關系完整約束,可收到較好效果。

學生在完成數據表結構設計后,按照要求錄入數據。實踐環節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實驗目的、實驗要求、實驗方法及步驟進行組織的,學生按照步驟一一完成即可。實驗所用數據都是符合字段屬性設計及數據完整性要求的,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就不會出錯,但這樣也體會不出數據完整性在數據庫中所起的作用。現在我們改變一下方式,提供數據源時有意給出一些違反字段屬性或數據完整性要求的數據,例如在學生表中,對于學號字段給出重復值或空,那么在定義學號字段為主鍵時,由于不能通過學號識別每個學生,由此產生錯誤提示信息。對于學生所在部門編號字段,實驗數據有意給出某個學生的所在部門編號字段值不是部門表中給出的部門編號,學生在錄入數據時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在建立部門和學生的一對多關系時,無法實施參照完整性,因為將學生分配給一個不存在的部門,違反參照完整性原則。再有對于出生年月字段,在其字段屬性的有效性規則設計時,設置規則為出生年月在1990年至1999年之間。給出的實驗數據,有的學生出生年月不在這個范圍內,數據就無法錄入,因為違反了用戶定義的完整性約束。當學生遇到上述種種錯誤時,必然產生困惑,從而會思考引發錯誤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改正錯誤,挖掘出隱含在操作背后的關系完整性約束知識點,學生也就能夠理解了。

在實驗環節,針對每個知識點,我們利用事先設計好的實例,先講授要實現的目標和基本方法,在完成實驗過程中,不斷引出問題,啟發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和掌握,給學生預留一些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帶著各自的理解和問題完成實驗內容。

2.3 應用數據庫技術培養求解問題意識

每年度學校舉辦程序設計競賽(數據庫類),我們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加,從班級選拔開始,再進行院級選拔,最終到校級參加現場答辯。在自擬主題的數據庫設計中,學生需要自己去識別問題域,根據主題數據需求自行設計數據庫。在每年度文科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申報與立項工作之初,我們采用多種形式向學生宣傳,從申報題目、學生組隊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結合所學數據庫知識,學生成功立項“人文北京之北京傳統飲食文化信息查詢系統”、“歷代帝王墓葬發掘史數據庫”等項目,經過一年的項目研究,順利結題。參加競賽、項目研究的學生感受頗多,不僅能夠學以致用,親身實踐了課堂所學及課外拓展的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應用數據庫技術求解問題意識的培養。

3 結束語

面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課程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意識、興趣和能力,而不是灌輸一大堆概念與知識[7]。數據庫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根本,學生首先要熟練掌握數據庫基本技術,學會利用數據庫解決實際問題,進而能綜合應用計算機技術為本專業領域服務。目前,經過兩輪教學實踐,我們的體會是教學過程較為順暢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數據庫綜合作品設計質量提高了。在本年度進行的北京聯合大學程序設計(數據庫組)競賽中,我院有19組參賽,2組獲得一等獎,8組獲得二等獎,7組獲得三等獎,取得可喜成績。數據庫應用課程中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教學研究還將繼續深入開展,對于教與學,都是挑戰,我們將不斷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盧湘鴻.大學計算機體系研討―43所院校廈門會議共識[J].

計算機教育,2014.13:27-31

[2] 譚浩強.研究計算思惟,堅持面向應用[J].計算機教育,

2012.21:45-49

[3] 鐘偉,劉佳.高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方法探析[J].河北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88-90

[4] 程春玲,張少嫻,陳蕾.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數據庫課程

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8:81-82

[5] 李雁翎,誼.知識的內化:計算思維的培養與數據庫教學[J].

中國大學教學,2013.7:33-35

[6] 李雁翎,誼.知識的內化:計算思維的培養與數據庫教學[J].

中國大學教學,2013.7:33-35

第8篇

專   業

公共課

專業課

西北師范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范類)

140

110

旅游管理

130

135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120

100

蘭州理工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185

125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115

土木工程

9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05

蘭州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

175

150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159

車輛工程

144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134

測控技術與儀器

154

會計學

122

交通運輸

165

100

自動化(自動控制)

156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117

甘肅中醫學院

臨床醫學

165

118

護理學

120

80

甘肅政法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40

101

甘肅農業大學

市場營銷

140

135

文秘教育

地理信息系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園林

蘭州商學院

經濟學

165

125

投資學

155

122

天水師范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40

120

小學教育

136

經濟學

125

蘭州城市學院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職教師資)

120

111

物理學

90

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

135

101

河 西 學 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120

79

種子科學與工程

90

園藝

130

70

小學教育

155

113

隴 東 學 院

學前教育

150

120

財務管理

9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96

應用電子技術教育

150

農學

145

園藝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