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1 17:06: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物理概念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贏得學生認同
物理給學生的感覺是比較高深的,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畏懼學習物理,并非物理學科難度高,而是其本身存在一個錯誤的認識.但是如果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有一些生活中的經驗和認識(正確的前概念)與物理知識是相符的,他們就會對物理學科產生一種認同感.而教師就需要更多地發現學生正確的前概念,利用其正確的前概念來引發學生共鳴,消除其對物理學科的畏懼心理,使他們更加了解物理的本質.
2.鼓勵學生體驗學生正確的前概念
一旦遇到了物理課堂上的知識與現象,就會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所以我們在進行物理教學中,遇到難點、重點的內容,應該鼓勵學生體驗,充分激發學生正確的前概念,形成一種正遷移.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改變學生錯誤的前概念
1.預測學生前概念學生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年齡相當,知識水平差異不大,所以他們的前概念大多都是類似的,而其錯誤的前概念也是相仿的.比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輕的物體落地快、重的物體落地慢,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些前概念可能教師在學生時代也曾有過,所以可以大概預測到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對于學生可能具有的錯誤前概念,教師不能視而不見,那樣的話學生可能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難以相信科學,相信課本,如果他們不認真聽講,那么錯誤的前概念有可能會變成錯誤的認識,伴隨學生一生.所以教師要準確預測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只有這樣,才能設計一些思維的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利用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存在的必要條件就是對事物的不熟悉、不了解,或者是存在認知沖突.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錯誤的前概念來形成一種認知沖突,讓學生直觀面對自身認識與科學原理之間的矛盾,在矛盾中產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求,激勵他們改變認知結構,將所學的物理概念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比如,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中,鐵塊是會沉于水中的,所以他們會想當然地認為鐵塊在其他液體中一樣會沉底,這是學生學習物理之前固有的認識,也就是前概念.因為具有這樣的前概念,所以學生在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的時候,想當然覺得在水銀中鐵塊也會沉底.于是我演示實驗的時候,學生都全神貫注,并且胸有成竹.但是當他們看到鐵塊在水銀面上漂浮著的時候,十分詫異,覺得不可思議.于是他們產生了好奇的心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課堂上.所以說,利用學生錯誤的前概念與新知識之間的沖突,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也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3.進行歸謬在課堂教學里,教師可以用形象的語言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2.1.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中藥藥性藥理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毒性等方面的藥理研究,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溫熱藥建立熱證動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藥龍膽草、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石膏治療,觀察中藥寒涼藥性的藥理學基礎;用寒涼藥建立寒證動物模型,再用熱性中藥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治療,觀察中藥溫熱藥性的藥理學基礎[2]。又賁氏應用血虛肝脾損傷動物模型,研究中藥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的歸經藥理[3]。
2.1.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中藥實驗藥理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核心,中藥實驗藥理主要是應用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研究中藥功效的藥理作用,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中藥功效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在藥學中的體現,對中藥功效的揭示,必須以中醫證的研究為基礎;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中醫證在實驗研究中的載體,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如研究補氣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對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結果四君子湯能抑制正常動物離體器官小腸的運動[4],對正常在體動物小腸推進運動無明顯影響[5];但能增加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5,6]后者與臨床實際相符,與補氣藥健脾益氣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氣功效在腸功能中的體現。這個例子說明,建立和使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藥的功效,豐富中藥實驗藥理的內容。
2.1.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動物的結構形態、功能代謝與人類的病理狀態相差甚遠,故必須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來連接中藥實驗藥理與臨床藥理的研究,為中藥臨床藥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奠定基礎。
2.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2.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標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2.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次記載用精米喂貓、犬造成腳氣病模型以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已初具規模,分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三類。
3.1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分為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和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
3.2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自60年代鄺安建立第一個類“陽虛”動物模型[7]以來,已用200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另一種是在中醫藥病證理論指導下,建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8]。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是應總結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理論,加大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和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科研規范、研究體系,為中藥新藥研制和開發、中藥藥理研究、中醫藥學術發展、中西醫合流提供堅實的實驗基礎,也將為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增添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華.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3賁長恩.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4(增刊)∶23
4黃樹明,等.中醫雜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5)∶6
6聞集普,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2)∶27
一、文化理論工作的當代意義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別指出,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進程中,要“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推進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足見,在文化建設的大潮中文化理論工作愈發凸顯其重要性。
首先,文化理論的繁榮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根據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文化理論研究屬于“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而且是“真正的生產”。[1]因此,社會主義文化生產需兼顧產品生產與理論生產兩方面。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無疑應當包括文化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發展與繁榮,是內容與形式、理論與實踐的全面發展與繁榮,缺一不可。流于形式的繁榮會缺乏內涵和遠見,止于書齋的理論會失去根基和方向,為了真正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在生產文化藝術精品的同時也生產文化理論精品,在激發文藝生產創作活力的同時激發文化理論研究的活力。
其次,文化理論的中國化是中國化和構建當代學說的重要環節。發軔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文化理論,其誕生之始就是理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及其基本原理在實際運用中一向“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2]。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理論研究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緊跟時代潮流,根據當代文化發展趨勢,在準確把握文化理論的基礎上,賦予文化理論以新的內涵,健全中國化的理論體系。這也是目前文化理論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有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鮮明中國特色、基于中國文化建設實際情況的文化理論的支持,以明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標、根本任務、發展方向,規定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和基本要求。只有在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化的文化理論的科學指導下,我們才能取其精華,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中外文化交流,真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持續健康發展。最后,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時期的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又好又快地發展與繁榮,也必須大力加強文化理論工作,充分發揮文化理論的創造力、說服力和感召力。既要通過文化理論的創新去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又要通過實實在在地回應新情況,探索解決新問題的對策,讓文化理論研究走下純理論的圣壇,以更為平實的姿態貼近人民、服務人民,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
總之,進一步加強文化理論研究對于把握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領社會的思潮與風尚,充分發揮文化的吸引力,把握文化發展歷史規律和趨勢,推動理論大眾化,構架與當前文化建設相適應、相匹配、開放互動的文化理論結構,并用以指導文化建設的實踐;對于融匯中西,貫通古今,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的基礎上,促進顯現中國氣派、具有民族風格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盛,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求真:文化理論工作的當代內容
面對加速發展的世界,文化理論研究已經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文藝理論研究的窠臼,而是融合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形成涉獵極廣、兼收并蓄的跨學科研究態勢,也因此帶有鮮明的社會科學色彩。文化理論不再以探究文化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主旨,而開始強調以現實存在的各類文化現象、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還是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需要我們從各種角度進行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動社會主義的文化形態及其社會實存狀態的科學發展。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文化理論工作的準則依然是“求真”。求真,顧名思義,就是探求、追求事物的客觀真理。當前的文化理論工作的“求真”已不僅僅是探索客觀規律、獲取真理性認識,而是要通過變抽象的原理、概念為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使真理性認識還原到生活中,并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這就意味著文化理論工作實際上是由兩部分構成,即認識、理解和闡釋、說明,因此,文化理論工作也就包括文化理論研究和文化理論宣傳兩個方面。
1.文化理論研究。這是“求真”的第一步,是從文化的生活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經驗、概括為理論、上升到哲學。面對社會沿革中出現的全新的、重大的文化課題;面對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戰略中熱點難點;面對文化建設中的各種事實材料和數據,只有通過文化理論研究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才能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透過現象把握本質,挖掘出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理。文化行政部門一直以來都倡導文化理論研究要以應用性對策研究為主攻方向,就是希望文化理論研究工作能充分發揮對決策和執行系統的參謀職能和思想庫的作用,為治國理政,為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為黨和人民的文化事業、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理論貢獻。
2.文化理論宣傳。文化理論研究傾向于認識,文化理論宣傳傾向于闡釋,是對看似抽象的理論概念的解讀和詮釋,這也是一種“求真”,是對用以指導實踐、指導生活的具體可行的真理的追求。要使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化理論研究成果和中國化的思想成果從被少數研究者理解掌握轉變為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必須大力推進文化理論宣傳工作,通過文藝批評等諸多形式,將哲學化抽象化思辨的語言和概念通俗化、形象化,擴大受眾和影響力,推動文化理論和的大眾化。列寧曾說過:“最高限度的=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簡單化。”[3]因此,文化理論宣傳工作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傳播活動,而是將理論概念還原為生活思維的行動,賦予佶屈聱牙的理論以通俗易懂的話語、直觀明了的形象,讓文化理論真真切切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務實:文化理論工作的當代品格
文化理論工作并非止于“求真”,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的“哲學家們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求真”是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而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能夠更加科學、和諧地向前發展。在文化理論工作中,務實是求真的基點和歸宿,是文化理論工作所應具備的內在精神、當代品格。
1.務實,要求文化理論研究必須從生活實踐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理論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理論更不是自足的,它是實踐的產物。然而,當前文化理論工作中存在著就理論說理論,對概念和原理生搬硬套的現象。不少文化科研成果是“為賦新詩強說愁”式的產物,缺乏社會實踐的根基。尤為嚴重的是,在文化理論研究體系中,失去了從事實到理論的邏輯,理論概括和經驗總結之間出現了明顯的斷裂,由源于實踐的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概括和抽象的哲學層面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陳。因此,當前的文化理論工作最需要務實,需要關注社會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設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立足客觀實際,從現實世界出發,科學地洞察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產生根源去理解、把握事物。為了防止理論研究工作與生活生產實踐脫節,要鼓勵理論工作者走出書齋,開展田野調查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以獲取鮮活的一手資料;更要挽起經驗總結與理論概括之間的紐帶,鼓勵科研人員對經驗總結進行再總結、再概括,形成更具普遍意義的理論成果。
2.務實,呼喚文化理論工作的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求理論工作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緊密結合,體現時代要求,并以此為基點,推動文化創新。在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理論工作一方面要面對文化建設實踐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形成有現實解釋力的理論話語,一方面要面對理論傳統形成具有自洽性的理論話語系統。因此,文化理論工作有責任更有義務加快馬克思文化理論中國化的體系完善,以有的放矢的理論創新去指導文化建設實踐、促進文化內容與形式、體制與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推動屬于我們自己的,帶有深刻民族烙印的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文化理論的創新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務實的、善于把群眾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的創新;是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上,立于時代的高點,有著開放的心態和高度文化自覺的創新;是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