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19 17:11: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藝術的社會環境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大黃鴨;公共藝術;趣味性;藝術接受
1.引言
由荷蘭設計師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設計的巨型黃鴨于2013年5月來到維多利亞港口后,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影響。大黃鴨放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中,從其引起的社會效應和公眾參與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其視之為公共藝術作品。由于尺寸巨大,加上惹人的外表,我們可以稱之帶有“趣味性的公共藝術作品”。
從大黃鴨引起的社會風潮來看,其有著廣泛的受眾群體。從藝術接受的角度來說,大黃鴨的藝術接受是非常成功的。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對大黃鴨的藝術接受有著重要的意義,受眾的參與會賦予藝術品以新的意義,而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審美期待和審美視野,而不能完全地從個人私人經驗出發,應該考慮到受眾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
大黃鴨是由小的玩偶鴨子,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的黃色巨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件“現成品藝術”,從其社會屬性來看,它置放于社會公共空間,與觀眾產生互動,我們可以將其視作公共藝術作品。
2.中國社會需要趣味性的公共藝術作品
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創作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作品或者包含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或者脫離受眾的審美水平和理解能力,或者僅有宏大敘事卻忽略了趣味性。像公共雕塑作品《深圳人的一天》,這件作品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在現代社會壓力下人們緊張的生活節奏,但是,這件作品的潛意識里面是在告訴公眾應該向雕塑里面的人一樣,以雕塑為榜樣,每天如此快節奏地生活和工作。這種教化式的公共藝術作品,雖然有著正能量,但確夾雜著沉重。在如此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使得自己身心放松的環境,而不是每天提醒你要努力工作的警鐘。中國的公共藝術作品,或者具有意識形態,或者是充當教化者的身份,或者是單純美化環境的作品,而很少出現像大黃鴨這樣的作品,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在里面,給人以輕松、愉悅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趣味性給人帶來生理和感官愉悅,還能給人精神愉悅和無窮回味。而大黃鴨的作者首先就講自己的作品定位為公眾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在創作時就考慮到了它的藝術受眾,沒有任何的藝術使命在里面。里面包含的是作品的游戲性或者童年的趣味。這只大黃鴨的原型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兒童洗澡時的玩偶――小鴨子,所以當我們看到這只大黃鴨的時候,就能立刻聯想到自己的童年,聯想到那只屬于自己的小鴨子。而作品最成功的的地方在于它作為公共藝術作品的趣味性。
3、大黃鴨藝術接受分析
3.1喚起受眾介入,大黃鴨作為藝術品價值生效。
藝術作品一旦創作出來,就獲得了一種相對獨立的地位。藝術家所塑造的大黃鴨的藝術形象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一形象不僅用來表達藝術家個人的創作意圖,更能夠引起接受者的共鳴,喚起欣賞著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帶給接受者獨特的審美體驗。每個人都會聯想到自己的童年,雖然都有童年,但每個人的童年又是不一樣的。大黃鴨的欣賞主體的每一次觀看、欣賞行為都是對大黃鴨這件藝術品的一次審美創造行為。
3.2藝術接受受眾接受心理過程描述
3.2.1對大黃鴨的藝術感知
藝術接受者首先對藝術作品的最直觀外在的層面――物質媒介層面的信息。大黃鴨,這一現成品放大的藝術,首先以它巨大的空間體積感強烈吸引欣賞者的視覺,從視覺出發,藝術欣賞行為開始。這一層面,是藝術欣賞心理的第一個層次,即感覺。這是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這第一印象,級大地構成了接受者的審美期待,每個欣賞者根據自己平時的體驗、經歷、藝術欣賞習慣等等來對一件新的作品進行分析和鑒賞。
3.2.2由大黃鴨引發的想象和聯想
當獲得關于大黃鴨的任何有關的物質媒介層面的信息之后,欣賞著會不由地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再創造。而作為普通的藝術欣賞者來說,很容易就會產生聯想。聯想是由作品中的直接形象引起的,基本離不開作品中形象太遠的一種心理現象。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睹物生情”、“觸景生情”就是聯想的一種表現方式①。大黃鴨這件充氣裝置作品,原本形象就是根據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小鴨子放大制作的,這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形象,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和想象。小鴨子這一形象,基本上都是關于童年、關于玩偶、關于幸福等元素的融合,通過將這一現成品放大,這是對每個接受者幸福回憶的放大。霍夫曼本人所要傳達的價值就是“童年的記憶放大了,整個世界就變小了”。
3.3當下藝術接受淺嘗輒止,更多地停留于表層
作為普通的觀眾(大眾消費時代,藝術接受的主體已然是普通大眾),對于大黃鴨的心理接受基本上也就停留在從感覺、知覺到聯想、想象等感性的階段。而至于藝術接受過程中的更高層次的心理活動,也許有極少的有豐富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感知的欣賞者會有,或許極少。
3.4大黃鴨藝術接受的群體交流效應
大黃鴨之所以能夠如此受歡迎、認可,有著這么多的粉絲,本文認為,這跟大黃鴨所形成的群體交流效應分不開。藝術接受是一個社會性的活動,所有的接受主體都是社會中的人,他們會相互交流。大黃鴨的群體交流效應,不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在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更多地得以于網絡傳媒的力量。這些得益于網絡媒體力量的群體交流的效應,大大地促進了大黃鴨的藝術傳播和藝術接受,也正是這種群體交流,產生龐大的闡釋群體,不斷地賦予大黃鴨以新的意義,使得這件作品更具有張力和活力。
4.展望和啟示
首先,大黃鴨的成功,在于其沒有任何的“藝術使命”在作品中,沒有企圖反傳統、反體制,也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沒有批判,沒有社會指向性。其次,藝術形象的選取是非常成功的,作者沒有選取觀眾都不熟悉的藝術形象,也沒有采取陌生的形象,而是采取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并且在創作中帶有一定的趣味性,這種趣味性能夠保證公眾與藝術品之間的互動。最后,網絡傳媒力量對大黃鴨事件的推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大黃鴨的走紅,逐漸形成的以大黃鴨為中心的群體交流效應,對大黃鴨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次觀眾的介入、討論都賦予大黃鴨以新的意義,使得大黃鴨能夠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藝術家尤其是公共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更應該考慮受眾的因素,而不是純碎的個人經驗的表達,更應該選取觀眾所熟悉的藝術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大眾文化的流行,當下社會更多地充滿著消費性、娛樂性和商業性,公共藝術家不應該迎合這種消費和商業文化,但是,公共藝術家可以稍微增進作品的游戲性,從而給大眾營造良好的藝術環境,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大眾的需求,要進行適當引導,防止娛樂至死!(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日]中川作一著,徐萍,賈曉梅,趙秀俠,譯,視覺藝術的社會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116.
[2] 楊曉.當代公共藝術審美方式與意義的嬗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06).
[3] 潘朝臣.從審美走向消費:藝術接受的當代嬗變[D]2008:26.
[4] 彭昆彭.“趣味性”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研究[D].2012:16.
[5] 陳旭光.藝術概論[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