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

發布時間:2022-11-22 13:41:2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教學

林木種苗是提升森林質量、提高碳匯增量的基礎,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基礎[2],是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最基本、最核心的生產資料。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歷史時期,林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林木種苗生產工作者將扛起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擔當”。

1“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意義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是高職林業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林木種植生產技術,播種育苗、扦插育苗、嫁接育苗、容器育苗等苗木生產技術和我國主要造林樹種苗木生產技術[3]。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和促進作用。以專業知識承載思政內容,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時代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自覺性。

2“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

2.1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由于專業課的滲透性和靈活性,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中融入政治教育具有更多優勢。但目前多數專業課教師沒有系統學習思政理論,課程思政知識短缺,對于如何挖掘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如何推動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如何把學科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等問題無從下手。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能力直接影響課程思政建設能否落地落實,能否見功見效[4]。因此,專業課教師應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教育理念,既要在專業領域的學識、學術上引領學生發展,也要在信仰追求、修德、修身上率先垂范。另外,在大數據時代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速度和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表現為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多元化、獲取知識的內容更加碎片化、獲取知識的速度更加高效化[5]。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補充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業務素質、增強教學技能、提升個人修養,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求知、求善、求真。

2.2建設典型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不同的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和實質不同,教學方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在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融入”思政元素,也不能“強行植入”思政內容,而應根據專業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挖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作為一個傳統行業,在林業發展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扎根林區、甘于奉獻的林業工作者。在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講授過程中,建設典型課程思政案例,注重模范示范引導,在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增強學生服務現代林業、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林愛林、強林興林的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共有13個教學單元,針對具體教學主題進行思政教學的設計,將愛國主義、可持續發展觀、生態文明理念以及在林業生產工作中所體現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充分提升課堂的生動性,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種子品質檢驗教學單元的講解中,告知學生播種前的林木種子品質檢驗工作可以有效幫助林農避免因種子質量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啟發學生理解該教學單元的學習目標,以此引導學生了解科技助力林業生產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增強學生加強實踐的意識,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敬業精神。

2.3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在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把思政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課堂教案編寫、教學課件制作各個方面,貫穿于授課、小組討論、實操練習、課后養護等各個環節。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運用“線上+線下”的“教學空間混合”“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時間混合”“理論講解+動畫展示+投屏演示”的“教學方式混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為課程思政提供載體,讓教師在授課時有更多時間、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時代,混合式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注意力回到課堂與課程中,從而提升課堂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為課程思政打下堅實的課程基礎。教學中,通過細化專業知識點和思政點,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

2.4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

為保證課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實施,需構建科學配套的教學評價機制。完善的評價機制可以從制度層面規范和明確課程思政實施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標,尤其是可以以評價機制為依據,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確保協同育人目標的達成[6]。首先,在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畫龍點睛+故事式”“專題嵌入+討論式”“元素化合+情景式”等實施手段確保課中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加強教學質量的管理。其實,要完善課程考評機制,要在小組討論、實操練習、隨堂測試、課程考試的各個環節融入思政考核。通過布置任務,學生主動思考、分組討論、制定方案,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操練習環節,開展分組實踐、互評成果等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熱愛勞動的職業精神和主動擔當、積極合作的團隊精神;隨堂測試中開通搶答功能,提高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在課程考試的理論試題中加入思政內容,如思考:為推動新時期我國林業高質量發展,我們應該怎么做,培養學生科學育苗、精益求精、勇擔責任的職業精神。另外,利用本課程使用的在線泛雅平臺完善課程考評機制。增加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量化課程考核體系(見表3),通過平臺數據信息,及時了解課程思政實際效果,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推進。

3“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成效

3.1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由于涉林工作的艱苦性和服務對象的艱苦性[7],使得林業技術專業部分學生對專業認同感較低,對林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8],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融入與種苗生產、綠化造林等相關的國家、地方發展戰略、重大決策及規劃綱要,促使學生從發展政策的角度正確認識所學的專業知識,激發學生學林、愛林、護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如在良種選育教學單元,通過帶領同學們學習《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讓同學們明白河南省培育良種壯苗的重要意義和急迫性,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增強對專業學習的信心。

3.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將林業生產中涌現的先進人物以“時代楷模”“英雄事跡”“道德模范人物”“典型案例”等形式融入教學課程中,將林業工作者艱苦創業、吃苦耐勞、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精神根植于學生心中,引導學生牢記林業人的初心與使命,培養學生積極投身林業建設的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在播種育苗教學的單元,給學生分享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的片段,讓學生通過視頻更直觀地感受“一棵樹”到“一片林”“沙漠變林海”的林業奇跡,學習攻堅克難、矢志不渝的塞罕壩精神,激發學生不怕吃苦、科學育苗的決心,增強學生精益求精、熟練掌握育苗技術的信心。

3.3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把職業道德素養教育同“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圍繞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在“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的實驗、育苗等教學環節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將課堂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品行和增強意志的教育陣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如在扦插育苗教學單元中,不但有熟練掌握扦插育苗技術的精益求精、不怕吃苦的技能指標要求,還加入了團隊協作、互幫互助等素質考核指標。在嫁接育苗教學單元,為同學們分享農民隨叫隨到的“高級顧問”“活雷鋒”新鄉獲嘉縣退休老林業人張慶連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不忘初心、默默奉獻、服務基層的職業精神。

3.4增強學生生態文明自覺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并列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9]。在課程某些關鍵內容的教學環節,引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使學生正確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要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切實增強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如在苗木撫育教學環節,將“減農藥、減化肥,增效益,兩減一增”等國家政策和綠色防控理念引入苗木除草、施肥和病蟲害的撫育管理中,引導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科學育苗的自覺性。

作者:周亞爽 曹玲 單位:河南林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