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23 11:11:1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課程思政的現象學思考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現象學(Phenomenology)一詞來源于古希臘“現象”(Phenomenon)和“規律”(Logos)。其本義為研究自我顯示現象及規律的學問。作為一種哲學流派,現象學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后經海德格爾等人推動而形成、發展,并對社會諸多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現象學追求“回到事實本身”。基于現象學,課程思政應該進入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挖掘思政資源、凸顯思政力量。
一、生活世界:關注正在發生的世界
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科學和哲學的理念世界。此類世界是對生活世界的科學式、哲學式描述和解讀,用科學的說話方式代替了原有的樸素說話方式。第二類是純粹自我和純粹意識的世界,是對生活世界的超越。第三類是實踐活動的生活世界,是真正存在的世界。現象學視域的世界是一個發生著的世界,是人類共同的世界。如果我們現在與此相比較來考察構造著的現象,那么,就會發現一條河流,這條河流的每一個時段都是映射的、連續性的。在這樣的世界進行課程思政,要充分把握生活性、主動性、情境性及互動性。課程思政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課程思政必須根植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更新觀念,使思政目標圍繞生活、思政內容來自生活、思政方法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在課程思政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性存在,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思政中去。課程思政應努力探索情境教學,還原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世界的各種角色,突出課程的情境性。教師和學生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力量,只有構建和諧的、互動的師生關系,才能增強課程思政效果。生活世界既是課程思政的出發點,又是課程思政的落腳點。只有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學生生活世界,才能使課程思政獲取正確的方向和源源不斷的動力。現象學所強調的思想不是用概念、教條束縛個體,而是強調從現象中直接看到普遍、把握本質。胡塞爾提倡“本質直觀”方法,主張“加括號”,即把原有的理論和預設懸置起來,“回到事實本身”。他主張自己去看、自己去聽、自己去直觀感受。因此,課程思政把教育對象置于自然和社會的總體性教育環境,考察與探討人的存在本質,追求人的主體性復歸。進入生活世界的課程思政,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感受,教師少些干涉、少些評判,多些引導、多些鼓勵。從目前課程思政運行現狀看,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處理課程與思政的關系,仍把說教視為通行的方式。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方式嚴重脫離了他們的生活世界,他們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教育”。除了枯燥、乏味,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未參與其中。課程思政的元素來自生活世界,如果將其視為靜止、機械、僵化的東西,課程思政的生動性就無從談起,課程思政主體也會變得“物化”起來。
二、整體理解:把人看成完整而發展的人
現象學的描述常常以第一人稱形式進行。胡塞爾說:“在這個自然的被本真把握到的軀體中,我就唯一突出地發現了我的身體,也就是說,作為唯一的身體,它并不是單純的軀體,而恰好是一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