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3篇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3篇

發布時間:2023-02-21 10:54:5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篇1

農村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目前,國家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農村生活污水管控水平持續提升,較多地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在污水處理方面,學者多重視城市污水處理領域,且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域,相關研究則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治理技術的開發和不同污水處理組合技術的應用方面[1-3],尤其是在污水處理技術的改進和優化上[4]。但是,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開發和適用性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5],例如,厭氧/缺氧/好氧(A2O)設施可同步脫氮除磷且被廣泛應用,但是氮磷去除效果并不理想[6]。我國農村水環境整體形勢仍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歷史欠債多和長效機制缺乏,環境治理主體缺位,污水處理項目多重申報而輕考核,重建設而輕運營,短期有效而長時間無法運行[7-8]。目前,大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和效果仍滿足不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需要。為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進程,安徽石臺縣分別以縣美好辦、縣環保局、縣住建委為建設主體,于2015年前后在各鄉鎮共建設了33個生活污水處理站點,涵蓋了所有重點村、鎮。但污水處理站點的運行管理情況如何?各種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適宜性如何?需要進行充分的現狀調研和分析,以提出相應的對策和適宜的處理方法,這對于完善現有的排水系統和改進污水處理技術,讓農村生活污水合理排放,真正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實效性的具體體現。

1調研區概況和內容

本研究調研區為石臺縣,為安徽省池州市下轄縣,位于皖南山區西部,境內地表水資源豐富,秋浦河是石臺縣的母親河。盡管石臺縣多年來持續實施秋浦河生態治理工程,但由于污水處理能力有限,且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效果不理想,秋浦河水質受到了較大影響。石臺縣地形多樣,農村情況也極為復雜并零散分布于各種不同地形條件下,適用工藝亦不相同,這給農村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增加了一定難度。為此,對石臺縣33個村鎮污水處理站點進行實地查看、調查、訪談,了解各污水處理站點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處理與運營等情況,并從管網收集、控制系統、工藝適宜性、污泥處置、尾水去向、運維等角度進行問題原因的現場分析。各鄉鎮站點具體位置見圖1,站點數量情況見表1。

2結果分析

2.1調查結果

本次共調研33個村鎮污水處理站點,其中,能正常運行的僅有8個,且3個出水水質不達標;不能正常運行、僅有進出水的有6個;其余19個幾乎完全荒廢,無進出水,控制系統也已損壞。各處理站點的基本運行情況見表2,其中能正常運行的多為近兩年新建的處理站點,但也缺少基本的維護,少數正在運行站點的處理效果也無法保證。

2.2處理工藝分析

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有6種處理工藝組合:厭氧+生物濾池(13個,占39%)、生物濾池+人工濕地(2個,占6%)、厭氧(或好氧)+人工濕地(5個,占15%)、化糞池(或化糞池+土地處理)(3個,占9%)、A/O或A2/O工藝(7個,占21%),以及A2/O+MBR膜處理(2個,占6%)、氧化溝(1個,占3%)等,這也是安徽省農村生活污水應用較廣的幾種處理工藝。生物濾池。生物濾池是利用生長在載體表面生物膜中各類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謝來完成水體凈化,而且通過控制微生物的活性、生物量和內部環境還可以實現反硝化除氮。這種處理工藝在石臺縣農村污水處理中占比最高,一般采用厭氧消化(或厭氧酸化)+生物濾池(或生態填料土壤滲濾系統)、生物濾池+人工濕地兩種組合工藝,也是較早投入到石臺縣的處理工藝,其有占地面積少、成本低、運行簡單等優點。然而,這類工藝的現狀是缺少運行管理,較多系統本身無法運行,同時,存在控制系統或動力設備損壞、生物濾池填料缺少更換、淤泥未能清理、填料堵塞等問題。A/O或A2O及其組合工藝。A/O或A2O及其組合工藝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由厭氧池(A)、缺氧池(A)、好氧池(O)組成,該工藝較為成熟,流程簡單,在去除有機物的同時還具有同步脫氮除磷的效果,在我國污水處理中應用廣泛,也是石臺縣早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常用工藝。污水處理一體化A/O或A2O工藝是當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采用較多的一種工藝,但調研發現此類工藝應用到農村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目前,石臺縣較多設施已經閑置,主要是管網配套不到位,管網破損缺少進水,另外,動力設施多采用太陽能微動力系統且已基本損壞,缺少后期維護。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是由人工筑成和負責運行的一種污水處理技術,主要依靠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基質截留等作用來完成污水凈化。目前,在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較其它處理技術有一定優勢,尤其是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組合處理技術,其具有凈化效果好,運行維護方便,相對投資不高等優點,且具有一定的景觀效應,是近幾年在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正常運行比例較高的工藝。目前,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基本都在運行,但長期運行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化糞池+土地處理。一些偏遠、分散或者管網鋪設難度較大的地區,相鄰幾戶用化糞池處理生活污水也是較好的選擇。石臺縣較為偏遠和分散的村莊有3處采用化糞池處理,其技術和設備較簡單。通過調研來看,基本為混凝土化糞池且都在運行,但是較為簡陋,存在缺少清淤和后續處理不當等問題。有的化糞池出水直接外排到自然水體,有的通過天然土地滲濾,處理效果不佳。MBR工藝。MBR工藝又稱膜生物反應器,是通過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來降解有機物,并利用膜來進行固液分離,可實現污水深度凈化。該工藝凈化水質高,占地面積少,其前端一般聯合A/O或A2/O工藝。石臺縣有2處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采用了A2O+MBR膜組合模式,該工藝前期投資和建成后的維保費用較其他技術高。從調研來看,高投資和收效相差較大,有一處已無明顯進水,管網施工質量差、滲水嚴重,導致收集不到水,另外運行技術要求、建設和運行成本均較高,不適合石臺縣山區的污水處理。

2.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缺乏適宜性技術和規范。適宜的工藝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成功運行的關鍵,不同地區的處理工藝適用性并不一樣,在投資、出水、成本、管理維護等方面的要求亦不同。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在工藝選擇時沒有充分考慮所在地的實際情況,缺乏對農村生活污水水質、水量特點的把握,存在設計時照搬城鎮用水處理技術和規范,并未充分考慮處理系統的適用性,以及污泥處理、后續運行管理等問題,使得工程建成后難以正常運轉。例如,A2O+MBR膜組合模式運用于農村污水處理會造成投資浪費;另外,運行系統多采用太陽微動力,但是在調研期間已基本損壞,而且重要的曝氣系統多已停止工作。污水處理技術的適用性和經濟性是推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重點考慮指標。排水管網建設不足,嚴重不配套。目前,石臺縣農村污水處理實踐存在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尤其是,部分地區管網建設過于隨意,施工單位隨意更改管道坡度,導致了日后管道運行存在淤積問題;同時,管道接頭質量差,存在脫節和移位等情況,滲水漏水現象嚴重,而且污水管網設計僅考慮管網走向,對標高方面是否可行考慮不足,導致收不到水。調查發現,多數污水處理站點設施沒有進水或者進水量很少。如橫渡村采用了A2/O+MBR膜組合模式,該工藝投資了上百萬且處理設施完好,但發現根本無進水,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和損失,這些情況也給污水管網的安全運行和養護管理帶來了嚴重隱患。污水處理項目施工、驗收不規范。設計施工不規范、項目建設質量偏低導致了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就異象頻出,如管網破損、控制系統損壞等。較多污水項目設計單位的設計資質不符合污水治理項目所需資質要求,圖紙也未按照相關規范設計,如尺寸、填料、曝氣、水力停留時間等指標均達不到規定要求,多處站點出現類似問題。例如,焦曹村采用了生物濾池處理,但其存在濾池設計尺寸相對偏小,填料隨意堆放,設計施工不規范。同時,設計終端選址也存在不合理情況,如碧潭村選址靠近河岸,在夏季雨水量大時,控制系統淹沒明顯,回流泵根本無法工作。另外,部分施工單位未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監理也未起到監督作用。缺少運行維護和專項資金。就調查來看,石臺縣農村污水處理項目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維護運營不到位,甚至存在建設完成后短時間內就出現問題的情況。而且,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政府配套資金也不到位。例如,磯灘鄉八村的人工濕地系統水泵損壞,但村里無專項資金,施工單位也不愿無償提供水泵,導致了系統不能正常運行。此外,有的站點雜草橫生,人工濕地荒廢,無人管理。農村污水處理費用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資金,但是多數鄉鎮政府沒有這方面的專項資金;有的即使有,但由于監管不到位、不重視,致使較多處理站點根本無人維護。

2.4原因分析

政府對農村污水處理具體情況失靈性強。石臺縣相繼建設的33個污水處理站點多屬于命令-控制型建設項目。由于石臺縣農村多地處山區,環境污染廣、散,縣城建部門和環保部門較難獲取全部信息,在協調配置治理資源的權威性和污染處理設施的針對性方面較差。各鄉鎮、各村過度依賴政府,影響了他們主體治理能力的發揮,且農村環境治理的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導致了農村環境治理模式普遍面臨高成本、低效率等問題。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污水處理項目,在投入生產兩三年后甚至更短的時間就無法正常運行,造成了有限公共財政資源的嚴重浪費,這在石臺縣農村污水處理甚至是全國農村污水處理中也不是偶然現象。市場參與意愿不足,企業資質參差不齊。農村水環境污染點分散、來源廣和不穩定等因素導致了農村污水治理比城市復雜,難度較大[9]。另外,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公益性強,而市場可經營性弱,加上石臺縣市場小,地理位置偏且多是山區,市場發育較其他農村地區更為緩慢。而且石臺縣村落分布廣、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水環境治理投入強度大且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以上原因均導致了市場企業主體參與意愿不足,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另外,有的企業不具備污水處理能力,為了分一杯羹,強行參與農村污水處理,導致項目設計、施工均不規范,后續問題較多。

企業過于追求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諸多企業在進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計時,未充分考慮農村實際情況,套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的思路、標準和體系,導致了很多污水治理技術存在不適用性和成本過高等問題。例如,石臺縣幾個處理站點所采用的A2/O+MBR膜組合模式存在前期投資和后期運行成本高,缺少專門技術人員,無法正常運行維護等問題,而且企業基本也是驗收完事,時間一長又成為曬太陽工程,造成了巨大浪費。目前,農村污水處理起步晚,欠賬多,亟需環保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也有必要通過制度或相關法律法規來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村民自身缺乏主體參與性。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面臨著村民主體缺位嚴重的問題。村民的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多認為污水處理是鄉鎮政府或村集體的事情,參與度較低。村民對設施建成后的運行維護也存在事不關己的心態,更存在別人干自己看的情況。經調研發現,村民希望污水能被正常處理,但主動參與管理、檢查、維修的意識不強,甚至有村民都不知道本村有生活污水處理站點,村民主體缺位進一步加大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難度。治理方式未能做到因村而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系統考慮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環境特征,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的差異性[10]。石臺縣部分農村污水處理沒有結合諸如村莊人口變化、地形分布及區域環境敏感性等具體情況來提出治理思路和建設標準,特別是未結合石臺鄉村旅游實際,導致了部分地方污水處理工藝、處理模式和建設規模與現實需求情況存在較大差距。例如,磯灘鄉紅墩村緊鄰秋浦河和百丈崖景區,周邊農村人口和旅游人口較多,但是現有污水處理設施不足,已有的化糞池+人工濕地處理技術因地理位置高,管網無法進水,導致四處滲漏,嚴重影響周邊環境。另外,生活污水對河流影響較大,更影響景區美感,村民意見較大。缺少專門的技術和運行管理人員。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石臺縣大部分已建好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狀況不能保證,部分設施損壞后得不到及時修繕,難以達到高效、長久使用。有些地方把設施交給鄉鎮運營,但由于財力有限,時間一長也難以維持。同時也缺技術,農村污水治理在技術上有別于城鎮污水處理,如進水易波動、水質變化幅度大等會導致技術“水土不服”,再加上缺少懂行的維護運行人員,較多污水處理設施成為了擺設。

3結論與對策

綜上所述,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點有33個,其中能正常運行的僅8個,且有3個出水水質稍差。有進出水但未運行的有6個,其余19個完全荒廢,其主要問題體現在無進出水、控制系統損壞、缺少基本維護、設計施工不規范等。在技術應用方面,厭氧+人工濕地、生物過濾+人工濕地等技術應用較多,其中,厭氧+人工濕地處理技術效果較好,化糞池也有一定的適用性,而A2/O+MBR組合處理新技術也有一定應用但較難維護。造成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的原因較多,有政府、市場、農民對污水處理的主體失靈,也有污水處理技術與當地實際不相適應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議采取以下對策。徹底梳理各站點存在的問題。梳理工作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對進水管網進行全面摸底檢查,給出各站點修復或重建管網的具體方案和建議;二、對各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的規范性進行梳理,獲得各站點的規范性結論,并按相關技術規范給出改造、重修或遷址等決策建議;三、對各處理工藝的技術、經濟適用性進行準確評估,并提出適合石臺縣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的建議和方案。引入第三方環保公司。針對目前各站點具體情況,出具詳細的調查報告和解決方案,明確各站點處理設施維修、新建和維護費用,并進行整體費用評估。積極推行政府購買環保服務的方式,以可量化的水環境治理效果為基礎,大力推行綜合環境服務和合同環境服務。以石臺縣為整個單元,將石臺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服務打包,可采取按年付費等方式委托第三方專業化運行單位進行運行與維護管理。建立嚴格合理的考評機制,采取以石臺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石臺縣環保局、第三方共同管理模式,在運營管理中做好對于運行費用的評估處理。

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針對國家、地方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高要求,對圍繞石臺縣秋浦河的鎮區和中心村可以多建一些規模化的污水處理站點,且執行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一方面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進行修復和擴建,另一方面可新建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加強污水有效收集和處理。建設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的所需資金,可采用PPP模式籌集,將鄉(鎮)、村未建污水處理運營納入PPP項目管理,從而打破資金不足難題,并打造示范項目以推行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范例。加強監管和考核。建立設施運行及出水水質長效考核機制,加強監測監管力度,明確采樣、檢測方法,保證運行數據的可靠性,建立獎懲罰機制。監測采取雙隨機制度,即隨機抽查站點,隨機安排人員查看和監測,確保設施正常運行。建立完善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專項治理的管理制度,加強相關設施的維護管理。各污水處理站點應按照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30%)+處理設施出水水質(40%)+周邊水體監測質量(30%)的組合模式進行處理站點考核。由石臺縣城建局牽頭,生態環保局主體負責對運營維護的第三方進行考核,以強化監管和考核的有效性。提高公眾認知度和參與度。石臺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公眾參與度較低,參與途徑也較為缺乏。當地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宣傳和教育,讓村民認識到農村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改變不當的用水排水觀念。在環保意識提升的同時,積極推動村集體和第三方參與到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過程中,以提高村民對污水處理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作者:賈莉 劉趙文 傅妍芳 方紅浩 單位:池州學院 材料與環境工程學院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篇2

《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2年)》也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促進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穩步改善。農村污水作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農村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農村水環境仍然存大著來源復雜、源頭分散、排放量與波動性大以及集中收集難度高等諸多問題,導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國范圍內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困難,這直接影響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早日實現。農村污水除了水量波動性大和收集難度高以外,其污染物成分也同樣復雜,給標準化治理再帶來了一定的難度[1]。農村污水按照來源不同可分為生產污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包含廚房污水、洗滌污水與廁所排放的污水,生產污水主要包含畜牧養殖廢水和農產品加工廢水[2]。其中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糖類、脂類物質、蛋白質、氨氮以及磷等有機物質[3-4],而生產廢水中也以高濃度有機廢物為主要污特征。目前主流的農村污水為生化處理法,其中微動力和無動力的活性污泥法及厭氧消化法是目前最為主要的處理方法。但隨著提標改造政策的不斷提出,農村污水面臨的處理難度也在不斷的加大。除了有效治理的技術難度不斷加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工程及管理難度也一樣存在較大困難[5-7]。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居民居住較為分散,且大多數房屋為自建房,缺乏系統的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還比較薄弱,難以有效收集并處理農村生活污水,這就導致了農村水環境生態極易遭到破壞,水質安全隱患巨大。文章以多年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一線工作和研究經驗為基礎,對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的污染及治理現狀進行詳細的闡述,同時從工程技術和管理的維度對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長效運行對策進行了思考總結,并對目前已有的運行成效進行分析和展望。文章立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管理和實際工程一線,結合周寧縣實際情況提出了相關的策略與建議,對于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

1.1用水與排水現狀

周寧縣農村生活供水主要采用山澗水,經過沉砂池和處理設備處理后進入調蓄池由給水管供給到各農戶家中使用。用水主要包括餐廚、沐浴沖廁等生活用水和畜禽養殖用水。根據福建省農村生活污水監管平臺APP數據填報及現場調查,目前周寧縣多數行政村的主村建設有部分污水管網。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9年初,周寧縣農村排水體制兼有不完全分流制和合流制,已建設的排水管網以不完全分流制為主,不完全分流制村莊23個,合流制村莊7個。管網收集后的農村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或處理設施簡易處理后排入山田河道自然消納為主,周寧縣屬山區,地勢起伏大,各村鎮相隔較遠,污水集中處理程度較低。

1.2農戶改廁普及情況

周寧縣共有147個行政村(含城區獅城鎮),農戶的廁所污染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周寧縣的農村環境,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農村污水分散面源污染。2016年起,周寧縣開始開展農戶改廁普及工作。2016年完成了對試點村落七步鎮后洋村的改廁工作,投入30多萬元,對45戶旱廁進行改造。同時標本兼治,因地制宜推進改廁污水收集與治理,合理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鋪設排污管網2.5公里,并建立公廁。2017年,周寧縣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三年改廁任務。2017年度,全縣9個鄉鎮改廁共計完成5299戶,實現所有行政村改廁工作全面完成。其中,浦源鎮結合自身特色,在全鎮15個行政村全面鋪開改廁工作,讓7個行政村先行改水,完成了包括東升村26戶在內的588戶改廁工作,鋪設污水管網5.5公里。2017年,周寧縣投入4000多萬元,對全縣132個行政村、4451戶進行改廁改水,每戶補貼2000元,并對境內54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完成了3367戶改廁工作,管網建設51.36公里,全面治理7條河流。截至2022年,周寧縣9個鄉鎮共完成改廁6776戶,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99.8%;新建公廁176座,實現鄉村公廁全覆蓋。可以說,周寧縣的農戶改廁普及情況在最近6年里實現了突破式的發展。

1.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網現狀

1.3.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

周寧縣農村污水現狀主要的治理模式有三種:(1)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站集中處理;(2)就地收集集中處理;(3)三格化糞池簡易處理。其中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為主的有7個村,主要是鄉鎮的主村及鄰近村莊;就地收集集中處理為主的有21個村,主要是人口較集中的行政村主村;三格化糞池簡易處理為主的有105個村,主要是人口分散且偏僻的村莊。另外還有13個行政村存在尚未開展治理工作的農戶,占對應村莊總戶數的10%~30%。

1.3.2鄉鎮處理廠現狀

周寧縣鄉鎮污水處理廠站大多位于鄉鎮政府所在的主村,主要采用的工藝為一體式污水處理裝置,A/O工藝或者大型化糞池厭氧處理工藝,處理規模100~150m3/d,設計出水水質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執行標準則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5/1869-2019)。目前各鄉鎮污水處理站主要由鄉鎮自行管理,運維水平有限,表1及表2為周寧縣鄉鎮污水處理站運維現狀及進出水監測數據,從表中可以看出如下問題:

(1)除了咸村鎮咸洋村污水處理站目前處于正常運行之外,其它鄉鎮的運行狀況都不是非常理想;

(2)進水CODCr值偏低,目前僅咸村鎮咸洋洋村污水處理站一處為進水達到120mg/L,其余為28~65mg/L,明顯低于實地考察的正常生活污水CODCr值,根據初步調研可能存在進水管網接入混亂及可能的管路破損問題。

(3)有監測數據的6個污水站,咸村鎮咸村污水處理站、咸村鎮上坂村污水處理站、禮門鄉污水處理站和瑪坑鄉污水處理站都存在著出水氨氮和總磷部分達不到設計標準的問題,咸村鎮咸村污水處理站的氨氮甚至處理超標狀態,處理設施脫氮除磷工藝運行不正常。這說明目前周寧縣鄉鎮污水處理站的運維狀況存在較大的管理和技術問題。

1.3.3村莊處理設施現狀

周寧縣農村污水就地集中處理設施集中在各行政村的主村,處理規模主要為15~40m3/d,以無動力的厭氧池和化糞池為主,主要由村集體自行管理,運維水平有限,目前缺少有效監測的水量水質數據,村莊設施處理現狀及進出水監測數據如表3、表4所示。研究發現以AO工藝為主要處理工藝的6個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除了貢川村數據缺失外,上洋村等5個村莊的出水情況均基本達到城鎮污水的一級B設計標準(坂坑村污水處理設施氨氮有波動)。其它以化糞池和人工濕地為主要處理工藝的村莊,調研結果顯示雖然全部處理正常運行狀態,但運維狀況較差,后期均需要進行提標改造。

1.4周寧縣農村污水治理的共性問題

當前,周寧縣農村污水治理除了上述的鄉鎮污水處理站和村莊污水處理設施的分析情況外,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共性問題。

(1)農村居民環保意識還不夠到位,管網納管率還不高。由于長期以來的環保意識的不足,周寧縣的大部分農村都存在著管網納管率不高的問題,這將會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部分存在。

(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基礎薄弱。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基礎較為薄弱,多數村莊未有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除了行政村主村敷設有部分管網和簡易處理設施(三格化糞池)外,還有部分村莊尚未開展治理工作,無管網和處理設施。

(3)部分設施處于無管養維護狀態,污水管網覆蓋率不足,存在局部破損堵塞。這是目前周寧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最大問題和最大挑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精細的調研和一對一的技術和政策幫扶解決。

2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長效運行對策

2.1提高農村污水的收集率,提升處理效能

加強管網與處理設施現狀排查,對現有的污水管網、雨污合流制管網等功能及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根據村莊位置制定不同的收集處理方案。對于城鎮周邊的村莊,可考慮接入市政管網[8];對于遠離城鎮的村莊,可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或者污水處理設施;對于遠離城鎮,人口較少的村莊,可設置一體化處理設備。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采用與新農村景觀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對污水進行收集處理(人工濕地、或氧化塘),對部分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結合現狀進行提標改造,對現狀設施進行利用處理,增設后端污水處理設施,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污水設施利用率。

2.2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弱項,提升處理能力和處理水平

根據人口規模、自然和地理條件、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合理規劃城鎮污水處理廠布局。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大的地區宜以集中處理方式為主,人口少、相對分散,以及短期內集中處理設施難以覆蓋的地區,合理建設分布式、小型化污水處理設施。加強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水質型缺水鄉鎮優先將達標排放水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就近回補自然水體。資源型缺水地區推廣再生水用于工業用水和市政雜用的同時,鼓勵將再生水用于河湖濕地生態補水。有條件地區結合本地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提升、水生態改善需求,因地制宜通過人工濕地、深度凈化工程等措施,優化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提升污水資源化利用水平[9,10]。

2.3規范農村污水治理的運行管理,逐步推進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費征收工作

加強農村污水運行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多采用低維護,操作簡便的“傻瓜”式處理設備。引入第三方運維管理公司,充分利用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和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完善運維考核機制。

2.4提升農村污水治理智能化水平,引進“EPC+O”治理模式

(1)以福建省農村生活監管平臺數據為基礎,同步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智能化運行維護管理信息平臺。利用地理信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結合政策思想,建設市縣鎮農村生活污水監管平臺,對污水設施等實施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提高污水設施的利用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平臺上可以直觀的了解到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的數據情況,通過電量、流量檢測結合現場采樣的數據可以宏觀上把握污水設施運行情況,解決污水處理設施“建而未運”、“曬太陽”、“偷排直放”、“數據不真實”等現象。

(2)依托福建省生態云平臺,同時滿足縣鄉(鎮)村3級監管、第三方運維公司和群眾需求,建設了監管者的“一張圖”,群眾的“一塊碼”,輔助運維的“小程序”,實現對地方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化的應用與延伸。目前,周寧縣按照《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規劃,于2020年全面接入了以福建省生態云平臺。實現了在一張圖系統中查看項目進展,資金使用情況,也可進行多個時間節點的項目成果比對。圖1為周寧縣純池鎮禾溪村的福建省生態云平臺實時監控圖,從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農村污水治理設施及管網的建設情況,同時還可以直觀的了解到每個項目的開工時間,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資金使用情況等;隨時掌握項目進度,便于調度決策。

3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特色亮點

雖然目前周寧縣在鄉鎮及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及運營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周寧縣積極應對,建立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有效激發村民主動性,構建了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管”的新格局。目前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有以下特色亮點。

(1)積極推動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針對周寧縣目前存在的鄉鎮污水處理站的出水超標、管網混亂問題,周寧縣政府一方面積極推動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及運維管理機制的改進。目前已經對7個鄉鎮污水處理站進行了全面的摸排及整改,并對上洋村等6個村落污水處理設施進行了AO法治理的技術升級試點工作。同時通過福建省生態云平臺進行了有效的工作監管。

(2)縣政府扛起牽頭主導責任。周寧縣政府明確自身主體責任,成立由縣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導小組,多次帶隊深入村莊了解群眾要求,貼民心、接地氣,切實為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親自部署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運維機制,強化督查考核,切實發揮政府監管的“指揮棒”作用。

(3)鄉鎮政府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周寧縣組建項目工作專班,明確鄉鎮政府包干負責項目征遷工作,負責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發生的群眾糾紛。在設計和施工階段,鄉鎮政府與施工隊一道,提前征求群眾意見、及時做好協調解釋,最大程度征得群眾理解。項目建成后,鄉鎮政府指定專人負責巡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通過平臺隨時調度、監督第三方運維人員正確履職,落實考核和監督管理。

(4)發動村民積極參與監督。充分發揮村兩委作用,廣泛動員老黨員、老村干共同參與項目宣傳、征地賠償調解、施工建設監督等工作。公開設施二維碼及投訴電話號碼,發動群眾參與日常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4結論

文章對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進行了全面的調研與分析,發現:(1)周寧縣鄉鎮污水處理站運維狀況存在較大的管理和技術問題,進水管網混亂,出水氨氮及總磷與設計標準差距較大;(2)村莊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大部分仍然采用單一化糞池的落后處理技術,但部分提標改造后的村莊出水數據均達標;(3)周寧縣農村污水處理還存在著管網納管率低、技術落后及運維缺失等共性問題。文章同時針對提高污水收集率、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弱項、規范運維管理以及引入智能化治理監管模式等四方面提出了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長效運行對策。文章以調研分析地方農村污水處理相關問題入手,提出運行對策的同時對地方管理及技術特色進行了剖析,對于進一步的提升周寧縣農村生活污水的管理、技術及運維水平有較大的意義。

作者:陳木華 單位:寧德市周寧生態環境局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篇3

前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近五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先后發布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等一系列強調解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政策文件,由此可見,農村污水處理工作在我國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高度重視。但是,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總規模較大,居住較分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村污水處理普遍存在著污水處理廠(站)需求數量大、污水水質變化大、水量波動大、單個農村污水處理廠(站)設計日處理規模小等特點。總體來說,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挑戰性、建設挑戰性和運營管理挑戰性等都比城市污水處理要復雜的多。因此,深入分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妥善解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面臨的困難,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

1.1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及其變化

從理論上來講,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應根據農村供水水平、污水處理設施條件、排水管網建設程度等確定,因此,農村污水產生量很難進行精確計算。根據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制定的《分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農村污水總產生量可按照總用水量的60%~90%進行估算。因此,對2013年、2019年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進行匡算(見表1)。從全國來看,2019年我國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為110.37億~165.56億m3。全國農村生活污水低限產生量從2013年的74.69億m3增加到2019年的110.37億m3,增加了36.68億m3;高限產生量從2013年的112.04億m3增加到2019年的165.56億m3,增加了53.52億m3。2013年至2019年總增長率為47.78%,年均增長率為6.83%。從各區域來看,201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分別為43.03億~64.56億m3、34.18億~51.27億m3和33.16億~49.73億m3,分別占全國農村污水生活產生量的46.25%、25.82%和27.78%。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區農村污水產生量差別較大,東部地區的產生量約占全國產生量的一半。同時,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的變化情況也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變化分別為6.72億~10.09億m3、15.82億~23.73億m3和13.34億~20.00億m3,增長率分別達到18.51%、86.17%和67.31%。對比污水產量增長率,可以看出污水產量增長情況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且中部和西部地區增長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7.78%。

1.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

1.2.1全國層面分析

2019年末,我國城市和縣城分別有污水處理廠2471座和1669座,年污水處理總量分別為536.9億m3和95.7億m3,污水處理率分別為96.81%和93.55%,已經完成2020年底95%和90%的目標,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趨于飽和。根據近幾年的治理趨勢預測(《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比例數據只統計到2016年),農村地區2018年生活污水處理比例僅為30.53%,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比例約為31.50%,與鎮(59.67%)相比差距較大,與城市地區相比更是相差甚遠。總體來說,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巨大,處理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時,對比2013年至2019年間鄉鎮地區生活污水治理變化情況,可以發現2013年至2016年間鎮、鄉、村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比例都有增長,但增幅不太明顯,年增長率分別16.01%、25.75%和39.93%,農村地區增長相對較快;而2016年以來,村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16年至2019年鎮、鄉、村對生活的污水的處理比例年增長率分別達37.65%、89.45%和19.17%,農村地區增長相對較慢。

1.2.2區域層面分析

由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針對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比例只統計到2016年,所以我們對2013年至2016年全國以及不同區域農村污水治理情況進行整理計算,結果見表2。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比例差距較大。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比例分別為34.09%、13.25%和12.36%。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污水處理比例差異不大,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東部地區遙遙領先,處理比例近乎中西部地區的3倍。從變化情況來看,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比例與2013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3.49%、8.89%和8.25%,污水處理比例增長情況仍然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

2存在的問題

2.1系統規劃不合理,污水收集處理困難

頂層設計不足,污水收集率較低。農村地區房屋基本都屬于自建房,在建設用地等方面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規劃和管理,建筑物的地基建設不規范,很多建筑物間的距離不到1m,對管道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阻礙[3]。通過廁所革命,很多農村已經改為了水沖廁所,但是由于沒有統籌考慮供排水系統建設和農村廁所改造,基礎設施銜接性不強,再加上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統,污水收集率較低,使大部分生活洗滌用水和餐廚廢水以及部分散養禽畜的糞尿直接滲入地下或排入溝渠,造成嚴重污染。管網建設滯后,污水治理效率較低。有些農村地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規劃滯后,雨污不分流,生活與工業污水不分,導致污水處理系統的治理效率低下。同時,由于污水收集困難,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容量遠高于居民實際污水排放量,導致后續運行進水不足,污水處理廠運行起來成本過高而閑置。據調查已投運的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不到設計能力的66%,其中因污水收集管網不配套而難以運行的約占36%[4]。

2.2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從總體投資額度來看,2013年至2019年間,我國農村排水與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均逐年呈穩步增長趨勢,但是投資額度的絕對值卻明顯低于城市。2019年,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分別為1562.4億元和803.7億元,而農村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分別為461.40億元和275.69億元,僅為城市投資額的29.53%和34.30%。從投資比例來看,2013年至2019年間,排水設施與污水處理設施在建設總投資的占比和市政投資的占比都在穩步增長,但比例值仍相對較低。2019年,排水設施與污水處理設施在農村建設總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分別4.54%和2.71%,均未超過5%;而在農村市政投資中的占比分別為14.88%和8.89%,均未超過15%。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巨大需求相比,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額度則顯得嚴重不足。從投資強度來看,2019年全國范圍排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投資行政村投資強度分別為9.03萬元和5.40萬元;2019年全國排水設施投資和污水處理設施人均投資強度分別為63.20元和12.49元。考慮到如今建材及勞動力價格日益攀升的大背景,如此低的投資強度很難解決農村的實際問題,基層政府相關部門只能采取降低工程質量的方法來完成工作任務和指標要求。

2.3后期運營管理質量不理想

我國農村排水與污水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而運營維護資金多以地方財政自籌為主[5]。許多地區在政府出資建設基礎設施后,由于農村難以承擔運行維護費用,導致很多農村地區出現“建得起、運行不起”的尷尬局面[6],污水處理設施逐漸被停用。考慮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缺乏專業的運營管理隊伍[7],管理水平總體偏低,再加上缺乏科學合理的管護機制,導致農村污水設施不能很好的發揮其效能。同時,目前涉及農村污水治理的行政機構分散,且職能交叉現象嚴重,造成監管職責不明確,監管難度增大。如杭州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由農村農業部門牽頭、“1250”工程由生態環境局牽頭、“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則由能源辦負責[6]。

3發展建議

3.1強化因地制宜和頂層設計,保障規劃科學合理

統籌規劃,征集并協調各方意見。規劃前,要根據農村的人居環境條件,將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化整為零,在綜合考慮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資源利用、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的基礎上,統籌考慮農村總體布局、供排水系統建設和農村廁所改造等,合理規劃建設改造方案。同時,在制定農村污水治理規劃時,要組織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規劃編制工作,政府、村民和企業共同協商,充分采集當地農村居民和各個主體的意見。加強專家幫扶指導,以縣為單位統一規劃。通過專家的調研指導,摸清地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與問題,科學確定收集和處理方式,以縣為單位編制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規劃方案,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彌補各地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布局、技術選取及治理銜接性等方面的不足。完善修復現有污水收集系統。以充分利用現有管網為原則,綜合考慮排水體制和管網布局合理性、管網建設匹配度、運行管護規范化、經濟可承受能力等,判斷是否需要改造。對管網不足、錯接、混接、漏接的,完善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對雨水混入管網造成進水濃度長期較低的,開展雨污分流改造;對管網老舊、破損、堵塞的,開展管網修復。

3.2強化投入和激勵機制,保障資金來源和管理

完善政府資金投入機制。在綜合考慮各項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完善本級配套資金,制定具體的獎補辦法,加快資金撥付進度。例如,可以有效整合涉及農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資金,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專項基金,完善“中央補貼、地方籌資、有償使用”的政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資金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社會資本。針對作為社會資本的企業能力不足以及面對農村污水治理項目動力不強的問題,強化社會資本投入激勵機制,可以通過農村“污水治理”的示范工程,給予相關企業資金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通過區域項目的捆綁,將農村建設中公路、廁改及后續管理等多個項目打包,形成有收益的復合項目,來吸引企業的進入。另外,通過部分環保組織捐建、公益基金投入、在外創業成功人士主動回報家鄉等形式,充分吸引社會力量籌集資金。同時,可以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人居環境整治互促互進[8]。細化資金分配與管理。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需求,細化不同區域、不同類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標和要求,對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各環節所需要的資金進行科學核算,確保資金投入能夠實現預期成效。在農村污水設施建設改造過程中可以積極嘗試實踐代建制,充分利用市場資金,細化資金的分配與管理,后期管護部分投放市場,營造企業產品、運作和提高研發效率的良性產業鏈。

3.3合理選擇管理模式,完善相關機制

科學合理選擇管理模式。選擇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因素。對于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可采用以政府監管、社會參與服務的市場化運營模式,委托第三方公司來保障設施的專業化管理[9];對于經濟條件不好的地區,可采用村民自主管理為主,政府協助管理的逐級管理模式或者財政出資村管理模式[10]。同時,為了既費時費力,又保證管理運維效果,可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嘗試建立無人值守的污水處理運營體系和智能化監管平臺[11]。建立完善相關機制。完善多元化全過程監管機制,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施工驗收和后期運維管理等的全過程監管[12],建立一種以政府執法為主,農村居民、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農村污水治理監管機制,實現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在線評估、監管舉報、問題咨詢和即時反饋等功能;健全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政府從運營、管理、制度、監督等方面完善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例如:設立管理獎項、村民適當付費機制、技術專人負責定期檢查維修等;建立職責明確化的多部門合作機制,通過調整環保、財政、生態等配套政策和制定責任清單,確保政策銜接順暢并明確各部門的任務與職責,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聯系,形成治理合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2]于法穩,于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對策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3):6-17,2.

[3]孫美玲,魏維利,劉春梅,等.中部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分析[J].現代化工,2020,40(9):4-7.

[4]解彪.陜北地區小城鎮污水處理工藝及資源化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5]劉俊新.因地制宜構建適宜的農村污水治理體系[J].給水排水,2017,53(6):1-3.

[6]司國良,周廣禮,胡嘯,等.村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對策的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2):240-242.

[7]梁光源.污水處理需破幾層冰[J].環境,2016(7):16-19.

[8]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4):3-28.

[9]孔德,張曉嵐.農村污水處理運行模式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環境保護,2019,47(19):61-64.

[10]王洪臣.探索農村污水治理的中國之路———淺議農村污水治理設施的規劃、建設與管理[J].給水排水,2018,54(5):1-3.

[11]周榮忠.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現狀及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12):109-110,112.

[12]賈小梅,于奇,王文懿,等.關于“十四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思考[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37(5):623-626.

作者:郭芳 陳永 王國田 張文慧 單位: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